一天下来,整个文渊阁的人心,竟然在不知不觉中,被他笼络了大半。
这只是他的第一步。
第二天,温体仁开始了他真正的表演。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拜访了几位在朝中德高望重,却又游离于党争之外的老臣。比如前朝元老,已经半退休状态的吏部前尚书赵南星,还有翰林院里几位不问世事的大学士。
他登门拜访,不谈国事,不拉山头,只是以晚辈的身份虚心请教。聊的都是书法、诗词、养生之道。临走时,还恭恭敬敬地送上一些并不贵重,但却极为雅致的文房四宝。
这几位老臣,在朝中门生故旧极多,虽然没有实权,但影响力巨大。他们见这位新首辅如此谦恭有礼,毫无权臣的架子,对他印象大好。很快,朝野之间就流传开来:温首辅乃谦谦君子,有古君子之风。
这一招,叫“结善缘”,让他迅速在清流和中立官员中,建立起了良好的个人声望。
做完这些铺垫,温体仁的雷霆手段,才真正开始。
上任第三天,他以首辅的身份,向皇帝上了一道奏疏,名曰《请核六部冗员疏》。
奏疏里,他痛陈如今朝廷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许多衙门里,十个官员里有七个是领着俸禄不干活的。这些人要么是靠着门荫关系进来的膏粱子弟,要么是党同伐异安插进来的眼线。他们“占着茅坑不拉屎”,不仅白白耗费国帑,还严重影响了朝廷的行政效率。
他恳请皇帝下旨,由内阁牵头,联合吏部、都察院,对京城所有衙门进行一次彻底的员额核查。凡是查实一年之内,无故旷工超过三十天,或者在任上毫无建树者,一律罢免,永不叙用!
这道奏疏,正中朱由检下怀。
朱由检当即批红:“准奏!此事关乎国本,内阁当为表率,严查到底,朕为尔等做主!”
有了皇帝的尚方宝剑,温体仁立刻动手。
他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猎人,下刀精准而又狠辣。
他第一个开刀的,不是势力庞大的东林党,也不是盘根错节的勋贵集团,而是几个不那么重要,但油水又很足的衙门,比如光禄寺、太仆寺。
这些地方,向来是京城里有名的养老单位,塞满了各种关系户。温体仁派出的核查组一进去,简直就像捅了马蜂窝。
仅仅三天时间,就查出了三十多个常年不上班,只知道吃喝玩乐的“挂名”官员。其中甚至有一个光禄寺少卿,是兵部尚书王洽的远房侄子。
名单报上来,温体仁二话不说,拿起朱笔,直接在名字后面打了个叉。然后将名单张榜公布在长安街上,旁边还附上了这些人一年领了多少俸禄,干了多少“好事”的详细说明。
一时间,京城震动!
百姓们看得是拍手称快,那些被裁撤的官员背后的人,则是又惊又怒。兵部尚书王洽气得吹胡子瞪眼,几次想找温体仁理论,但温体仁根本不见他。他派人去堵门,温体仁就笑呵呵地把皇帝那份“朕为尔等做主”的圣旨抄了一份,贴在了自己家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