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迟溪到伦敦的第一个月,几乎都在跟语言和环境较劲。
课堂上教授的语速太快,她英语虽然不错,但是也要盯着课件才能跟上。
饮食和地理也和之前大不一样,白人饭对她来说还是有点食之无味。
走路也常常需要努力去记,才不至于让粗心的她迷路。
但好在,身边的人都很友好。
班里的同学会主动把笔记借她补漏,图书馆管理员看到她找书困难,会笑着教她可以用电脑来检索图书的位置。
她在这里也交到了不少朋友,渐渐地,不管是上课时分还是下课时分,她都有人陪伴着。
这些细碎的善意,就这样慢慢驱散了她离开国内时的压抑。
开学第三周,系里安排小组作业,迟溪被分到和一个华裔男生一组。
这个男生叫沈亦舟,迟溪早就悄悄注意过他。
他长得很好看,侧脸清俊,下颌线利落,哪怕只是安静坐着,也总能吸引旁人的目光。
但人看起来却有些孤僻,总是坐在教室最后一排。
上课的时候,要么低头写东西,要么戴着耳机,很少和人说话,连小组讨论时都只是偶尔点头。
迟溪还注意到,沈亦舟上课看似在做其他事,可每次教授提问,他总能精准答出重点。
下课后别人去聚餐,他会背着包去学校附近的餐厅打工,有时是端盘子,有时是整理订单。
可就算这样,他的成绩依旧稳居系里第一,每次奖学金公示,他的名字永远在一等奖的第一个。
没想到,这次是他们在一个组别。
很快,迟溪就发现,这个男生的聪明名不虚传。
“你居然也能解出这个模型?”一次小组讨论,迟溪看到沈亦舟在草稿纸上写下的公式,忍不住惊讶。
这个模型老师上课还强调了,是到下个学年才能学到的,她自学的时候推了很久才推导出来。
沈亦舟抬了抬眼,没说话,只是把草稿纸往她那边推了推,指尖在某个数据上点了点。
迟溪顺着他指的方向看,瞬间明白了自己之前的疏漏,心里对他的欣赏又多了几分——
她一向佩服脑子聪明的人,尤其是这种不张扬却有真本事的。
小组作业汇报前一天,负责演讲的同学突然发消息说自己急性阑尾炎住院了,整个小组都慌了。
汇报要用英文,还得熟悉二十多页的PPT内容,临时找人根本来不及。
“要不我来吧?”迟溪深吸一口气,刚要举手,旁边的沈亦舟却先站了起来。
“我来。”他声音低沉,没多余的话,只是拿过PPT文件,坐在座位上快速翻看起来。
所有人都盯着他,没人说话——离汇报只剩半小时,就算是母语者也未必能吃透内容。
可沈亦舟只是垂着眼,手指在键盘上偶尔敲几下,偶尔在纸上记个关键词,全程没超过两分钟。
轮到他们小组汇报时,沈亦舟走上台,打开PPT,没有丝毫停顿。
语速平稳,逻辑清晰,连教授打断提问的细节问题,都能随口答出。
最后评分时,他们小组得了第一名,教授还特意夸了他们。
汇报结束时,外面下起了雪。
迟溪收拾东西时,看到沈亦舟背着包往门外走,手里没拿伞,头发上已经沾了些雪粒。
“沈亦舟,等一下!”迟溪拿起自己的伞追上去,“我有伞,我们可以一起到公交车站。”
沈亦舟脚步顿住,头也不回,表情冷淡道:“不用。”
他的拒绝很直接,迟溪愣了一下,手里的伞还僵在半空。
可下一秒,沈亦舟忽然回过头来,发现是她,眼神微动,沉默了几秒,忽然改口:
“……好的,谢谢你。”
迟溪没注意到,他说这话时,耳尖悄悄红了,连垂在身侧的手都微微攥紧了些。
从那之后,迟溪总能在各种地方碰到沈亦舟。
去图书馆时,她常能看到沈亦舟也抱着一大摞书,坐在她的身侧,学得那么认真。
去学校餐厅吃饭,也能看到他会在角落的餐桌里安安静静咀嚼着东西。
选修课经常撞上也就算了,甚至有一次她的笔记本电脑突然蓝屏,她抱着电脑在教学楼门口发愁。
沈亦舟又在这个时候路过,没问缘由,只是接过电脑,蹲在地上调试了十分钟,就帮她恢复了数据。
“你怎么还会修电脑?”迟溪接过电脑,有些惊讶。
沈亦舟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灰,依旧话少:“以前学过一点。”
说完,他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下次有问题可以找我。”
迟溪看着他转身离开的背影,雪还在下,他背影高而清瘦,侧脸俊美。
不知为何,心怦然动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