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大捷的信报,比得胜之师的行程快了整整七日。
消息传遍京城的那天,整个都城都沸腾了。茶馆的说书先生将摄政王阵前斩将的故事编得神乎其神,而摄政王妃柳如依,也从一个备受争议的商女,变成了百姓口中智计无双的奇女子。
然而,朝堂之上的气氛,却远没有民间那般热烈。
金銮殿内,小皇帝端坐于龙椅之上,听着捷报,稚嫩的脸上满是喜悦。
“北戎十年之内再无南下之力,谢皇叔实乃我大周的定海神针!”
群臣山呼万岁,一片恭贺之声。
队列中,御史大夫王维出列,躬身道:“陛下,摄政王大破北戎,功盖千秋,实乃国之幸事。然,古往今来,功高震主者,常有之。此次凯旋,依老臣看,不宜太过铺张,以免助长骄纵之气。”
他话音刚落,另一名户部出身的言官立刻附和:“王大人所言极是。更有甚者,此次幽州之战,听闻摄政王妃也参与其中,甚至调度粮草,截获军情。女子干政,商贾弄权,此乃动摇国本之兆啊!恳请陛下明察,切不可因一时之功,乱了朝纲法度!”
这番话让殿内瞬间安静下来。
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冲着摄政王府去的。
小皇帝将手中的捷报放到案上,发出轻微的声响。
“王爱卿,李爱卿。”
他开口了,没有怒火,只有一种超乎年龄的平静。
“朕来问你们,北戎大军压境,国库空虚,连三十万两军饷都凑不齐时,是谁以一己之力发行战争债券,筹得百万军资?”
两位大臣一时语塞。
“是摄政王妃。”小皇帝替他们回答。
“安阳伯通敌叛国,泄露军机,致使我军前线处处被动,是谁抽丝剥茧,查出内鬼,为前线扫清障碍?”
“是摄政王妃。”
“北戎主帅阿古拉设下疑兵之计,将真正粮草大营藏于黑风谷,又是谁运筹帷幄,提供了这份让谢皇叔得以一击制胜的绝密情报?”
“还是摄政王妃。”
小皇帝站起身,走下丹陛,一步步来到两位大臣面前。
“在两位爱卿眼中,这是女子干政,是商贾弄权。但在朕眼中,这是为国分忧,是护我大周江山社稷的盖世奇功!”
他一字一句,掷地有声。
“朕决定,三日后,朕将亲率百官,出城十里,迎接我大周的英雄凯旋!”
王维和那名言官脸色煞白,跪在地上,不敢再说一个字。
三日后,京城通往城郊的官道两侧,站满了自发前来的百姓,人山人海,万人空巷。
“来了!来了!是摄政王的黑甲骑兵!”
不知是谁喊了一声,人群立刻骚动起来。
地平线上,一抹黑色逐渐扩大。那是一支肃杀而荣耀的队伍,盔甲上还带着边关的风霜与干涸的血迹,但每个士兵的脸上,都写满了胜利者的骄傲。
为首的两人,并辔而行。
谢云峥身着玄色王袍,身姿挺拔。他身旁的柳如依,则是一身红色劲装,英姿飒爽。
“摄政王千岁!王妃千岁!”
“大周威武!”
百姓的欢呼声汇成巨大的浪潮,席卷了整条官道。
在城门之外,明黄色的华盖下,小皇帝率领文武百官,早已静候多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