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三国之少年主公孙权 > 第一章

第一章
丧兄之痛
我至今记得建安五年四月初四那个午后。
春末的曲阿已是绿荫如盖,我正与周瑜在郊外试射新得的硬弓。十九岁的公瑾英姿勃发,一箭正中百步外的柳枝,回头对我笑道:仲谋,你这弓力道足,就是弦绷得太紧,得松上一松...
话音未落,一骑快马卷着尘土疾驰而来。马未停稳,骑者已滚落在地,嘶声喊道:主公...主公遇刺了!
我手中的弓啪地掉在地上。公瑾一个箭步上前揪住来人衣襟:你说清楚,伯符怎么了
孙将军在丹徒山狩猎,遭许贡门客伏击,面颊中箭...信使涕泪交加,张公已护送主公回府,命我速请二位回去...
我与公瑾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恐慌。我那兄长孙策,人称小霸王,平日里冲锋陷阵如入无人之境,怎会被几个门客所伤
快马加鞭赶回府邸,还未进门就听见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声。我踉跄着冲进内室,只见兄长躺在床上,面覆白布,一动不动。
仲谋...张昭红着眼眶拉住我,主公...已经去了。
我掀开白布,见到的是一张苍白却依然英气逼人的脸。箭伤从面颊穿过,血迹已干。我才发现,兄长今年不过二十六岁,眉头却已有了深深的川字纹。
怎么可能...我喃喃自语,兄长武艺超群,怎会...
刺客三人假扮士卒,近身突袭。程普老将军捶胸顿足,我等护卫不及,罪该万死!
母亲扑在兄长身上痛哭,我呆立原地,脑中一片空白。十八年来,我一直活在兄长的庇护下。他总拍着我的肩说:仲谋沉稳,将来可守我打下的基业。可我从未想过,这一天来得如此之早,如此突然。
第二章
临危受命
兄长的丧礼上,江东文武齐聚。我穿着不合身的孝服,跪在灵前,看着那些跟随父亲和兄长征战多年的老臣——程普、黄盖、韩当...他们看我的眼神复杂,有关切,有怜悯,更有怀疑。
张昭将我引到主位,朗声道:孙讨逆临终有言:‘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今孝廉当继兄志,统领江东!
堂下一片寂静。突然,庐江太守李术冷笑道:孙讨逆英雄一世,如今撒手人寰,留下个未及弱冠的少年,如何服众我看不如...
不如什么周瑜按剑而起,目光如电,伯符虽逝,江东孙氏岂无男儿仲谋虽年少,有我等辅佐,何愁不能继承基业!他转身单膝跪地,瑜愿效忠新主,万死不辞!
程普、黄盖等老将面面相觑,终于陆续跪拜:愿效忠孙将军!
我手心全是冷汗,强作镇定道:权年少无知,今后赖诸位叔伯辅佐。当前首要之事,是稳定江东局势,防曹操南下。
张昭欣慰点头,低声道:孝廉,此宁哭时邪
我抹掉眼泪。是啊,现在不是哭的时候。
当晚,周瑜私下来见我:李术必反,须早做打算。
我沉吟片刻:公瑾有何高见
速派人接管庐江防务,若李术反抗,立即剿灭。
我心头一震——这就是权力更迭的残酷吗
仲谋,公瑾郑重道,为君者,当断则断。
三个月后,李术果然反了。我亲率大军征讨,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指挥作战。站在战车上,看着旌旗招展,万军待命,我突然理解了兄长为何总爱冲杀在前——这种掌控生死的感觉,令人沉醉。
李术被生擒斩首。回师途中,公瑾对我说:今日方见仲谋果决。我苦笑不语。哪有什么果决,不过是逼不得已。
第三章
曹操来使
建安七年,曹操击败袁绍,基本统一北方,遂派使者来吴。
来使名华歆,言辞倨傲:曹丞相已表奏天子,封孙将军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望将军送子弟入朝为质,以示忠心。
堂下哗然。程普当即拔剑:曹操欺人太甚!
我抬手制止,对华歆笑道:曹丞相美意,权心领了。只是江东初定,权年轻德薄,还需子弟辅佐。入朝之事,容后再议。
华歆还要再说,周瑜突然道:听说刘表之子刘琮已送质入朝
华歆一怔:正是。
然后荆州就被曹操打了公瑾冷笑,前车之鉴,我主岂能重蹈覆辙
华歆悻悻而去。张昭忧心忡忡:曹操必不肯罢休。
我点头:加紧备战吧。公瑾,水军训练如何
新造楼船五十艘,艨艟斗舰百余,水军已达三万。公瑾眼中放光,长江天险,曹操纵有百万大军,也难飞渡!
我稍稍安心,却又想到一事:听说刘备在新野败于曹操,现已南逃
是,鲁肃接话,刘豫州遣诸葛亮来吴,欲与我结盟抗曹。
诸葛亮...我听说过此人,号卧龙,据说有经天纬地之才。
明日请他来见。我倒要看看,这个能让刘备三顾茅庐的奇士,究竟有何能耐。
第四章
舌战群儒
翌日,诸葛亮一袭青衣,羽扇纶巾,从容入殿。我注意到他目光扫过堂上众臣,最后落在我身上,躬身施礼:亮奉刘豫州之命,特来拜会孙将军。
我故意道:先生远来辛苦。只是曹操势大,我江东兵精粮足,长江天险,未必需要与刘豫州结盟。
诸葛亮微微一笑:将军可知曹操已得荆州水军
我一怔:多少
战舰千艘,水军八万。诸葛亮羽扇轻摇,加上原有步骑,号称百万。若顺流而下,江东虽险,可能独善
张昭插话:我江东儿郎善水战,非北军可比。
张公言之有理。诸葛亮转向张昭,然曹操已命蔡瑁张允训练水军,此二人久居荆州,深谙水战。更兼北方士卒惯战,若水陆并进,江东如何抵挡
堂上鸦雀无声。我心中暗惊——这诸葛亮果然厉害。
那依先生之见我问。
孙刘联合,同心破曹。诸葛亮目光灼灼,曹操北军不习水战,荆州新附之民心未归。若将军与刘豫州合力,必破曹贼!
周瑜突然道:先生所言虽善,但刘豫州新败,兵不过万余,将只关张赵云,如何合力
诸葛亮笑道:刘豫州虽败,仁声播于四海。若与孙将军联手,荆楚豪杰必云集响应。更兼关张万人敌,亮虽不才,愿效微劳。
我沉吟良久。与刘备结盟确有益处,但他毕竟势单力薄...
容我三思。我最终道,先生先回馆驿休息。
诸葛亮施礼告退。他刚出殿,鲁肃急忙道:诸葛亮言之有理,曹操若得江东,必无我等立足之地!
张昭却反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与之相抗,恐失大义。
众臣争论不休。
我抬手止住喧哗,看向周瑜:公瑾之意
周瑜深吸一口气: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将军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兵精粮足,正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曹操自送死,岂可迎之
data-fanqie-type=pay_tag>
我心中激荡。是啊,父兄创业艰难,我岂能不战而降
好!我拔剑斩断案角,再有言降曹者,犹如此案!
第五章
赤壁烽火
建安十三年冬,曹操大军果然顺江而下。我命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率精兵三万,与刘备军会于夏口。
出发前夜,公瑾来辞行:此去必破曹贼,主公静候佳音。
我握住他的手:万事小心。若事不谐,速退保江东。
公瑾大笑:主公放心,瑜观曹操水寨,连环战船,正是火攻良机。
数日后,黄盖献苦肉计诈降。是夜东南风急,公瑾遣人送来信笺:今夜破曹。
我登高北望,只见长江之上火光冲天,杀声震地。那一刻,我心潮澎湃——若此战得胜,江东基业可保,三分天下可成!
天明时分,捷报传来:曹操败走华容道,百万大军灰飞烟灭。
公瑾凯旋时,我亲出十里相迎。见他瘦了许多,眼眶深陷,却神采飞扬。
主公,幸不辱命!
我紧紧抱住他:公瑾辛苦了!
庆功宴上,我特意让公瑾坐于身侧,敬酒三杯:若无公瑾,无我今日!
公瑾笑道:此乃主公洪福,将士用命,瑜何功之有
唯有诸葛亮在一旁摇扇微笑,似有深意。我心中莫名不快——这卧龙才智超群,终非池中之物,他日必为江东之患。
宴后,鲁肃私下道:曹操虽败,仍据北方。刘备已取荆南四郡,若任其坐大...
我明白他的担忧。那个爱哭的刘皇叔,有了诸葛亮如虎添翼,确实不得不防。
子敬以为该如何
可表刘备为荆州牧,暂借南郡与之,令其北抗曹操。
我沉吟片刻。这主意不错,既安抚刘备,又让他挡在前面。
好,就依子敬之言。
于是刘备成了刘荆州,驻兵公安。我知道这只是权宜之计,荆州九郡,我江东出生入死,岂能只得区区江夏
望着长江北岸,我暗自思忖:曹操、刘备、我,这三分天下的局面,怕是还要纠缠许久。
而我才二十二岁,有的是时间陪他们玩这场天下棋局。
第六章
妹嫁刘备
建安十四年,春。
长江两岸柳絮纷飞,我正在京口城头巡视防务,鲁肃急匆匆赶来:主公,刘豫州遣诸葛亮前来,欲求联姻。
我挑眉:联姻刘玄德想娶我东吴哪位宗室之女
诸葛亮羽扇轻摇,笑容可掬:非娶宗室女,乃求聘孙将军之妹也。
我差点笑出声。刘备今年四十有九,我妹妹孙尚香方才十七,这老牛吃嫩草也忒明显了。正要回绝,诸葛亮又道:孙刘既为盟好,若结秦晋之好,则曹操不敢正视东南矣。
回府与母亲商议,吴国太叹道:刘备年近半百,岂是良配但为江东大局...话未说完,屏风后转出一人:我嫁!
尚香一身戎装,手持双剑,英气逼人:久闻刘豫州英雄了得,女儿愿往!
我愕然:小妹,那刘备比你大三十余岁...
兄长不是常说要为江东牺牲么尚香挑眉,况且女儿自幼习武,若那刘备敢欺我,叫他尝尝孙家剑法的厉害!
婚事就这样定了。送亲那日,我亲自送妹妹登船。看她红衣胜火,却腰佩长剑,不禁苦笑:到了荆州,收敛些性子,别真把新郎官打了。
尚香嫣然一笑:兄长放心,我自有分寸。
望着婚船远去,周瑜低声道:此计大妙。刘备贪恋美色,必疏于政事,我可趁机图取荆州。
我心中一震:公瑾,这...
主公岂不闻‘美人计’公瑾眼中闪着锐光,我已命吕范随行,暗中监视刘备举动。
数月后消息传来,果然如公瑾所料:刘备与尚香终日饮酒作乐,确实疏于政务。但我那妹子也不是省油的灯——她在公安西边另筑一城,让东吴卫队驻扎,与刘备分城而居。
这丫头...我拿着军报哭笑不得,倒是会给自己留后路。
第七章
荆州之争
好景不长。建安十六年,刘备亲率大军入蜀,留关羽守荆州。
公瑾得知后立即来见:天赐良机!刘备远在西川,关羽孤守荆州,我可趁机取之!
我犹豫道:孙刘联盟方破曹操,若背后下手,恐失信于天下。
主公糊涂!公瑾急道,刘备若得益州,兼有荆州,则坐拥长江上游,随时可顺流而下图我江东!此时不取,后必为患!
正争论间,急报传来:曹操兴兵四十万,欲报赤壁之仇!
我大惊失色:曹操又来
公瑾却大笑:此乃天助我也!主公可假意助刘备守荆州,实则...
三日后,我召集群臣,朗声道:曹贼南下,荆州危急。我当亲率大军,助关将军共御强敌!
鲁肃愕然:主公,此举恐引刘备猜忌...
我摆手打断:子敬多虑矣。孙刘既为姻亲,理当相互扶持。
于是,我以助战为名,派吕蒙率军两万进驻荆州要地。关羽果然疑忌,但碍于曹操大兵压境,只得默许。
谁料战事突起变化——曹操大军行至濡须口,突然病倒,只得退兵。
消息传来时,我正在与吕蒙对弈。
天意啊。我落下一子,传令吕范,让我那妹夫刘备知道,东吴为他牵制了多少曹军。
吕蒙会意:主公高明。如此一来,刘备欠我人情,荆州之事更好说话。
但我们都低估了刘备的厚脸皮。半年后,西川捷报传来:刘备已取成都,自领益州牧。我遣诸葛瑾前往索要荆州,刘备却道: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与吴耳。
我气得摔了酒杯:刘大耳欺人太甚!
公瑾冷笑:我早说过,刘备枭雄之姿,岂会轻易让出荆州
当晚,公瑾旧伤复发,咳血不止。我急召医官,却回天乏术。
临终前,公瑾握着我手道:荆州之事...宜早图之...可惜瑜不能再...
江东美周郎,终年三十六岁。
我痛哭三日,下令举国哀悼。公瑾不只是我的都督,更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挚友。如今他走了,谁还能与我纵论天下,谁还能在我犹豫时直言相谏
第八章
鲁肃继任
公瑾死后,我任命鲁肃为大都督。群臣多有异议,认为子敬过于温和,不似公瑾果决。
我力排众议:方今曹操在北,刘备在西,正需子敬这般善于周旋之人。
果然,鲁肃上任后立即调整策略,亲自前往荆州与关羽谈判。最后达成协议:以湘水为界,长沙、江夏、桂阳属东吴;南郡、零陵、武陵属刘备。
张昭对此不满:本可全取荆州,子敬为何让步
鲁肃从容道:若逼刘备过甚,其必与曹操联手图我。今各得三郡,既可保联盟,又得实惠,岂不两全
我点头称善。子敬虽无公瑾的锐气,但这份沉稳正是当下所需。
建安二十年,曹操再攻汉中,刘备急忙回师救援。我趁机出兵合肥,欲扩大江北地盘。
谁料此战竟成奇耻大辱——张辽以七千兵守城,我十万大军久攻不下,反在逍遥津遭其突袭,险些被擒!
败退回营,我怒不可遏:张辽张文远!我必雪此耻!
鲁肃劝道:曹操已得汉中,若再得合肥,则江东危矣。当务之急是加固防务,而非争一时之气。
我冷静下来,知他说得有理。但经此一败,江东士气低落,急需一场胜利提振军心。
第九章
吕蒙献计
建安二十一年冬,吕蒙秘密来见。
这位当年被鲁肃认为不学无术的武将,如今已是饱读兵书的大将。他献上一计:关羽正围樊城,荆州空虚。我可诈病辞职,由无名小将陆逊代任,使关羽松懈防备。然后...
我听罢拍案叫绝:子明(吕蒙)此计大妙!但若取荆州,刘备必来复仇,曹操若趁机南下...
主公勿忧。吕蒙成竹在胸,关羽傲慢,与曹魏结怨已深。我取荆州后,可立即向曹操称臣,令其攻刘备。待二虎相争,我可坐收渔利。
我沉吟良久。这计划虽险,却可一举解决荆州问题。
好!就依子明之计。
于是,吕蒙称病回建业,推荐年轻的陆逊代守陆口。陆逊到任后,立即给关羽写信,极尽谦卑之能事,称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喜邻威德,乐自倾尽...
关羽果然中计,将荆州守军尽调樊城前线。
建安二十四年冬,吕蒙白衣渡江,奇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擒杀。
当关羽的首级送到我面前时,我心中百感交集。这位威震华夏的名将,最终竟落得如此下场。
以诸侯之礼安葬。我下令道,将其身躯与首级缝合,全尸下葬。
鲁肃闻讯赶来:主公!杀关羽必引刘备复仇,孙刘联盟破矣!
我叹道:子敬,我知你一心维护联盟。但荆州乃江东门户,岂能久假他人
果然,刘备称帝后立即兴兵复仇。我一方面向曹丕称臣,受封吴王;一方面命陆逊为大都督,率军迎战。
夷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大破蜀军。
捷报传来时,我正在抚摩公瑾留下的古琴。
伯言(陆逊)真奇才也。我对张昭道,公瑾若在,必感欣慰。
但胜利的喜悦很快被冲淡——曹操已死,其子曹丕篡汉自立。刘备也在白帝城去世,托孤于诸葛亮。
天下三分之势已成,而我也到了不惑之年。
望着长江东去,我忽然想起十八岁那年,公瑾对我说: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如今公瑾、子敬皆已作古,曹操、刘备也先后离世。只剩下我、诸葛亮和曹丕,继续这盘天下棋局。
来人,我唤道,传陆逊、诸葛瑾来见。
是时候考虑称帝的事了。
第十章
称帝之路
黄龙元年春,武昌城内张灯结彩。
我站在铜镜前,由侍者穿上绣有日月星辰的衮服。镜中人已非当年那个惶恐不安的少年,而是一个鬓角染霜、额生皱纹的中年人。
陛下,吉时已到。张昭之子张承躬身道。老张昭三年前已病逝,临终还拉着我的手说:孝廉...慎终追远啊...
祭天大典上,我焚香告天:权承天命,继吴王位,今顺天应人,即皇帝位,国号大吴,改元黄龙...
礼成时,百官朝贺。我特意看向站在武官首列的陆逊,他微微颔首——若无夷陵大捷,岂有今日
当晚宴席间,老将韩当喝得大醉,拍着我的肩说:仲谋啊,还记得你刚继位时,连马鞍都坐不稳吗左右皆惊,我却大笑:韩老将军说得是!若无诸位老臣辅佐,岂有孙权今日!
笑过后又觉凄凉。程普、黄盖、韩当这些看着我长大的老将,如今只剩韩当一人。就连比我年轻的周瑜、鲁肃、吕蒙,也都先我而去。
称帝后第一件事,就是追尊父亲为武烈皇帝,兄长孙策为长沙桓王。此举引起不少议论,张承私下谏言:孙讨逆开创基业,当追尊为帝才是。
我叹道:若追尊兄长为帝,朕当何以自处
这话说得露骨,但确是实情。兄长若为帝,我岂不是篡了侄儿的位不如封王,既显尊荣,又不乱统绪。
第十一章
辽东冒险
称帝第二年,我干了一件至今争议不休的事——派使者渡海赴辽东。
起因是公孙渊遣使来称臣,献上貂马珍宝。群臣多认为公孙渊反复无常,不可轻信。但我想得更远:若能与辽东联手,便可夹击曹魏!
于是不顾张昭生前勿涉辽东的告诫,派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率兵万人,携金银珍宝前往辽东,封公孙渊为燕王。
谁知那公孙渊果然反复,竟斩杀来使,将首级送往曹魏邀功!
消息传来,我气得吐血:朕信任此贼,反遭其辱!不雪此耻,何面目见江东父老!
正要兴兵讨伐,陆逊上书劝谏:辽东僻远,劳师远征恐为曹魏所乘。当务之急是巩固江淮防务...
我掷书于地:伯言也要朕忍气吞声吗!
但冷静下来后,知道陆逊说得对。最终只能吞下这口恶气,将怒火发泄在训练水师上。
第十二章
石亭之战
黄武七年,机会来了。
曹休率十万大军攻吴,我立即召陆逊、朱桓商议。
朱桓献计:曹休无能之辈,可诱其深入,断其归路,必可全歼!
陆逊补充道:可派周鲂诈降,曹休必信。
我拍案叫好:此计大妙!就命周鲂行诈降之计。
周鲂割发献表,曹休果然中计,率军深入石亭。陆逊、朱桓左右夹击,大破魏军,斩获万余。
捷报传来时,我正在教太子孙登射箭。
父皇,陆将军又胜了!孙登欢喜道。
我抚着他的头:用兵之道,重在用人。陆伯言有周郎之谋,吕蒙之勇,实乃国士。
此战后,曹魏元气大伤,我趁机正式称帝,改元黄龙。曹丕已死,其子曹叡继位,诸葛亮北伐正急,三国鼎立之势愈稳。
第十三章
太子早逝
然而好景不长。赤乌四年,太子孙登病重。
我这个长子仁孝聪慧,深得民心。我亲自侍疾榻前,见他面色苍白,心如刀绞。
父皇...孙登虚弱道,儿臣不孝,不能...
休得胡说!我握紧他的手,朕已广召名医...
但天不假年,孙登终年三十三岁。临终前他推荐弟弟孙和为嗣,又嘱我要重用陆逊、诸葛恪等贤臣。
我痛哭失声。这已是第几次白发人送黑发人先是长子孙登,次子孙虑,如今连我最寄予厚望的太子也...
丧礼上,我看着跪在灵前的诸子:三子孙和沉稳,四子孙霸英武,还有年幼的孙亮、孙休...心中突然涌起强烈的不安。
第十四章
二宫之争
果然,立储之事引发朝堂分裂。
我先是立孙和为太子,但孙霸聪慧勇武,颇似当年兄长孙策,让我心生偏爱。于是又给孙霸与太子相当的待遇,引发二宫之争。
陆逊上书劝谏:嫡庶有别,礼制攸关。鲁王(孙霸)宜出镇外郡,以免朝堂分裂。
我阅后不悦:伯言也来干涉朕家事竟将奏疏留中不发。
谁知群臣分为两派:陆逊、顾谭等支持太子;步骘、吕岱等支持鲁王。双方互相攻讦,朝纲大乱。
最让我痛心的是,连陆逊也卷入其中。我怀疑他结党营私,多次派使者责问。陆逊忧愤成疾,竟一病不起!
赤乌八年春,陆逊病逝。临终上表:太子仁孝,宜固储位;鲁王出镇,以安社稷...
读着遗表,我幡然醒悟:伯言一生忠谨,我竟疑他结党!
但悔之晚矣。我只能厚葬陆逊,让其子陆抗继承爵位。
第十五章
晚年昏聩
二宫之争以惨剧告终:孙霸被赐死,孙和被废。我立幼子孙亮为太子,命诸葛恪、孙峻辅政。
此时我才惊觉,当年跟随我打天下的老臣,已凋零殆尽。朝中尽是新人,而我年过花甲,精力日衰。
更可怕的是,我开始多疑暴戾。听说民间有谤言,便命人彻查;怀疑大臣结党,即行黜免。甚至迷信方士,追求长生之术。
一次病中,我梦见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人站在床前,皆默然不语。
惊醒后冷汗涔涔,召来诸葛瑾之子诸葛恪:朕这些年来,可算明君
诸葛恪叩首:陛下开创基业,与魏蜀鼎足而立,自是明君。
我苦笑:不必谄媚。朕自知晚年多过,只是...只是有时不由自己。
或许人老了都会变得固执多疑。曹操如此,刘备如此,我亦如此。
第十六章
最后时光
神凤元年春,我病重不起。
自知大限将至,召太子孙亮及辅政大臣至榻前。
朕以浅薄,继承父兄之业...我气息微弱,幸得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辅佐,终成鼎立之势...
看着年幼的孙亮,我仿佛看到当年的自己。
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我喃喃自语,忽又惊醒,不对,公瑾和子布早就不在了...
最终,我拉着诸葛恪的手:太子年幼,卿等...卿等要学周公辅成王...
四月庚午,我崩于内殿,年七十一。
魂灵脱离躯壳的刹那,我仿佛又回到十八岁那个春天——兄长拍着我的肩说:仲谋,这些将来都是你的辅佐之臣!
公瑾在马上回头:孝廉,此宁哭时邪
鲁肃微笑:将军神武雄才,正当横行天下...
吕蒙献计:白衣渡江,必取荆州!
陆逊躬身:陛下,夷陵捷报...
长江东去,浪淘尽多少英雄。
而我孙权,终究在这乱世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