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玄幻小说 > 被赶回乡后,我靠科举当阁老 > 第4章  文斋谋开局
天色未亮,东方天际只泛着一线鱼肚白。
土屋里,赵翠花已经摸黑起了床,灶膛里的火光是这片昏暗中唯一的暖色。
陆渊睁开眼,鼻腔里是柴火燃烧的清冽气味,混杂着淡淡的食物香气。
他坐起身,身上盖着的那床打了无数补丁的被子,硬邦邦的,却有一股阳光晒过的味道。
“渊儿,醒了?”
赵翠花端着一只豁了口的碗走过来,碗里是几个温热的煮鸡蛋。
她将碗硬塞到陆渊手里,不容他拒绝。
“拿着,路上吃。到了县城,别舍不得花钱,先找个地方填饱肚子。”
她的手粗糙得像是老树皮,指甲缝里还嵌着洗不掉的泥垢。
王大山也从角落里走过来,他一夜没怎么睡好,眼眶有些发红。
他没多说什么,只是将一把磨得锃亮的短柴刀递给陆渊。
刀柄被他常年握着,已经包上了一层油润的浆。
“山里路不好走,带着防身。”
言语笨拙,眼神里的关切却沉甸甸的。
赵翠花又从床底下,拿出了一双鞋。
那是一双她连夜缝补的布鞋,鞋面洗得发白,鞋底纳了新的一层,针脚细密。
陆渊沉默地接过鸡蛋,接过柴刀,然后弯腰,换上了那双鞋。
鞋子很合脚。
他站起身,对着眼前这对满眼都是他的父母,郑重地躬身一揖。
“爹,娘,等我回来。”
王大山想说送他一程,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他知道,这个儿子,不需要。
陆渊独自一人,踏入了清晨的薄雾里。
从村子到县城,十几里山路。
对于这具养尊处优了十六年的身体,每一步都是煎熬。
脚下的泥土湿滑黏腻,深一脚浅一脚,每走一步都要耗费巨大的力气。
清晨的露水很快打湿了他的裤腿,冰冷的湿意顺着布料往上蔓延。
他想起了镇北侯府那辆四平八稳的马车。
车厢里铺着厚厚的波斯地毯,角落里燃着安神的檀香,车轮碾过京城平整的青石板路,几乎感觉不到任何颠簸。
两种记忆,两种人生,在此刻的山路上,被脚下尖锐的石子,无情地碾碎、融合。
他的眼神,愈发冰冷。
走了不到一半的路,脚底板便开始火辣辣地疼,他知道,已经磨出了水泡。
汗水顺着额角滑落,他却连抬手擦拭一下的力气都吝啬。
他只是在心里,冷静地计算着自己的体力消耗和剩余的路程。
途中,遇到了几个同村去县城赶集的村民。
他们挑着担子,步履轻快。
看到陆渊孤身一人,衣衫虽然干净,却狼狈不堪的模样,几人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
其中一人,是王老七的堂弟,他故意扬声笑道:“哟,这不是渊哥儿吗?侯府的马车,怎么没来接你啊?”
话语里,是毫不掩饰的讥诮。
陆渊的脚步没有丝毫停顿,甚至连眼皮都未曾抬一下。
他懒得理会。
这些人的眼界,只在这一亩三分地,一声鸡鸣犬吠。
而他的战场,在县城,在府城,在京城,在那座金銮殿上。
与这些人置气,是浪费他此刻宝贵的体力。
见陆渊不搭理,那人自觉无趣,悻悻地闭上了嘴。
又是半个时辰。
当陆渊的体力几乎耗尽,双腿如同灌了铅一般沉重时。
前方开阔处,一座青灰色的高大城墙,终于出现在视野的尽头。
清河县城。
城墙下,是一条护城河,河水算不上清澈,却给这座边陲小城增添了几分气势。
城门口,人来人往,车马喧嚣。
有推着独轮车,满面风霜的农人;有骑着高头大马,佩刀的游侠;有坐着青布小轿,神色倨傲的乡绅。
这股鲜活的、嘈杂的、充满了欲望与生机的气息,与王家村那死气沉沉的寂静,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陆渊没有急着进城。
他靠在一棵大树下,不动声色地观察着。
他在分析。
分析进出城门的人群构成,分析他们的衣着、神态,判断他们的身份与阶层。
他在脑海中,迅速构建起这座县城的商业生态和社会金字塔。
这是一种刻在他骨子里的本能。
前世,他要分析读者,分析市场。
今生,他要分析这个世界,分析每一个潜在的对手与盟友。
一炷香后,他才迈开脚步,随着人流,走进了城门。
城内的街道,比他想象的要繁华。
青石板路的两侧,店铺林立,酒旗招展,小贩的叫卖声不绝于耳。
陆渊对这些视若无睹。
他没有被琳琅满目的商品迷惑,也没有被街边小吃的香气吸引。
他只有一个目标。
他径直穿过两条街,走向城东。
那里,是读书人聚集的地方,飘散着一股淡淡的墨香。
书坊一家挨着一家。
有的门面不大,挂着“笔墨纸砚”的旧招牌,门庭冷落。
有的则装潢雅致,不时有穿着长衫的士子进出,低声交谈。
陆渊一家一家地看过去。
他在比较。
比较每家书坊的规模,比较书架上书籍的种类和新旧程度,比较顾客的消费层次。
最终,他的目光,锁定在街道尽头,最大的一家书坊。
“文宝斋”。
三开间的门面,朱漆大门,门口蹲着两只石狮子,门楣上悬挂着黑底金字的牌匾,字迹遒劲有力。
进出的,大多是衣着体面,气质儒雅的读书人,甚至还有坐着轿子来的。
陆渊知道,就是这里了。
要做,就做最大的生意。
要合作,就找最有实力的人。
他站在街对面,整理了一下自己那身虽然破旧,但还算干净的衣衫。
然后,他迈步,穿过街道。
门口的伙计,上下打量了他一眼,眼神里掠过一丝不易察M的轻视。
陆渊视而不见。
他深吸一口气,像是跨过一道无形的门槛。
一步,踏入了文宝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