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玄幻小说 > 超强打工妹 > 第一章

一、巧遇
我喜欢去偏僻的城郊,找一家顺眼的小酒馆坐坐,吃碗面或者喝杯小酒,去的最多的那家大宋饭庄,名字很大,其实只有四个雅座一个小厅。
那天再去的时候,换了老板,是个五十多岁,气质优雅的女人,看上去有点面熟,却总也想不起来在哪见过。
我的打量引起了她的注意,她大大方方地坐到我对面。你不认识我了她问。有点面熟。我答。可我记得你。
我吃了一惊:她竟然用了记得我这个词。我忐忑了一会儿才冷静下来:这也正常,因为我是记者。你真不记得我了她一副很意外的表情,语气里有一丝失落和遗憾。
我再一次细细打量着她,依然没有印象。她说出了自己的名字,我马上有了印象,而且唤醒了我的全部记忆。
毛晓妹。
是我。
再一次看到了她的笑脸,二十多年过去了,那两个深深的酒窝依然那么迷人。
2002年仲夏,顾明约我到城南柳沟酒家喝酒。陪酒的就是毛晓妹。
男人最关心的不只是女人的姿色,更在意她们的年龄。我猜她应该是三十左右,顾明大叫一声:你真敢说!也不怕她骂你。我知道这种场合这种职业的女人确实不能等闲视之,于是马上做了道歉。她倒是不在意,直接报出了年龄:刚满16岁。
虽然我有所思想准备,但还是吓了一跳。
于是这个中午我们都在听她的故事——准确地说,只有我一个人在听,因为其他人都了解了她。
毛晓妹的家在贵州遵义的高坪乡,她离家漂泊了快三年了。她家里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升中学时仅差了几分没考上重点学校。父母
让她辍学早点打工挣钱。1999年春,毛晓妹跟老乡出外闯荡,辗转来到昌阳城,去了乡下食品作坊打工。
食品行业大都是冷藏性质,常年低温,生长在南方的毛晓妹很不适应这,硬是咬牙坚持下来。
环境苦一点没啥。毛晓妹说:我受不了车间那些小头目的苛刻,我每天辛辛苦苦干出来的活儿,一半让班组长以各种借口扣掉了,划到他们自己的账上,年底我只赚够回家的路费,还不全发,扣押了了一半工资,说来年再发。
说到钱的事,未脱稚气的毛晓妹激动起来。我说你不是也回家过节了嘛,那没发的工资就当是帮你存着,也是好事嘛。
事情不是我想得这么简单。
2000年春节一过,毛晓妹就急匆匆赶了回来,可令她没想到的是,这家食品厂倒闭了,所有的人都消失了,更别说要工钱了。毛晓梅走入了绝境。
当地的一个朋友热情地找到她,说愿意带她去要工钱,没准还能再找到一份好工作。毛晓妹感激不尽,跟随朋友来到食品厂老板家中,不料老板却提出了一个条件:如果她同意去香香酒店打工,立马把拖欠的工资发给她,还另有工资可挣。
毛晓妹只得接受了这个条件,虽然她心里很明白受到了挟迫,而且当地的酒店大都以喝花酒闻名,可除了屈服别无选择。
正如事先所料,毛晓妹到上班没几天,就受到客人恶意骚扰,她忍无可忍,与客人翻了脸。事后被店老板狠狠骂了一顿,并且威胁要扣她当月的工资。
毛晓妹觉得再也无法在这儿待下去了,否则的话,迟早要出大事。她找老板请辞,没想到酒店老板痛快答应了,很显然,他们也看出来,再留下去,早晚是个麻烦,他们客气地把毛晓妹请了出去,但一分钱的工资也没给她。
毛晓妹凭着记忆找到食品厂老板家索要拖欠的工资,却每每都吃闭门羹。再这样耗下去,她连吃饭的钱也没有了,毛晓妹只得暂时放弃追薪,就近找一份工作再说。
经人介绍,毛晓妹找到了一份保姆的工作,侍候一位瘫痪在床的老太太,接屎接尿、端茶送水,每月300块钱。
雇主家的人承诺,只要把老人照顾好,将来老人去世了,就给毛晓妹找一份体面稳定的工作。半年后,老人走了,可雇主并没兑现承诺,结了工钱后对她说:你走吧,咱们已经两清了。
毛晓妹站在街头那一刻真的傻了,她不知该往哪里去,漫无目的地行走小镇街上,
目光停留在线杆上的一张广告上,这是一家颇有规模的超市张贴的招聘启示,工资虽然不高,可对她毛晓妹的吸引力却很大。
2000年秋天,毛晓妹进入超市做了一名营业员。她倍加珍惜这份工作,因为毕竟有栖身的地方了。
在超市里,毛晓妹身上具有的商业天赋得到了充分发挥和展示,尽管是个外来打工妹,可她的真挚、热情与勤快,深受广大顾客的信赖和欢迎,为超市创造了非凡的业绩,吸引了大批客源。超市经理见她头脑灵活,懂经营会理财,两个月后便把她调到了分店做负责人。
毛晓妹知道肩上的担子有多重,能否胜任这一职务她自己也没多大把握,那几天,她确实为难过,犹豫过,好几个夜晚不能入睡。
在经理的指点、鼓励下,她终于找到了自信,满腔热情地上任了。凭着独有的预知和敏感,毛晓妹及时捕捉商场信息,果断扩增经营品类,把分店的生意短时间内做得红红火火,大有超越总店之势。年那年春节,她怀揣三千元钱奖金,与家人过了一个最愉快的大年。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2001年冬天,在超市做了一年多、事业正一帆风顺的毛晓妹,从超市经理那里得到了一条信息:有关部门通知,分店要拆迁。
超市经理对她说:小毛,你是个很有经营头脑的人,我城里有一间商铺打算转租,你是最合适的人选,想不想干
毛晓妹面露难色,经理看透了她的心思,说:资金方面我可以帮你,你专心经营就是了。
data-fanqie-type=pay_tag>
毛晓妹知道,对于她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考虑了半天后,她爽快地答应了。
二、事业
2002年春节过后,毛晓妹揣着在老家东拼西凑借来的六千元现金,风尘仆仆地从贵州赶回了莱阳,加上超市老板的部分借款,她接手了城里的商铺。
这个所谓商铺,只是一是间6平米的小百货店,条件不是太好,但毛晓妹没有过多在意这些,她笃信事在人为。对自己人来说,毕竟是第一份事业,也是今后生存的希望,无论如何也要把它做好。
但一切并不如毛晓妹所想像的那么美好,一个月忙下来,平均每天净赔六十多元。尽管她每天忙的两腿酸痛,脚也肿胀,加之吃饭有一顿没一顿,营养跟不上,一个月时间体重掉了20斤,可还是没能改变残酷的现实。毛晓妹有些慌了,在这个地方人生地不熟,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助、绝望和恐惧。
好心人劝毛晓妹赶紧把店盘了吧,别赔大了。但毛晓妹并没有就此放手,她心里很清楚:刚刚接手,肯定会走一段弯路,只要坚持下去,及时正确把握好商机,就能走出这段阴影。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毛晓妹发现城里的鸡蛋很好卖,于是,她每天天不亮就去坐车,到偏远的乡下往城里发鲜蛋,回来后蹲在店外守着这百十斤鸡蛋卖。这样每天往返数十公里来回跑,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靠着卖鸡蛋,毛晓妹总算渡过了第一道难关,并且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一点资金,用这笔钱上了公用电话,进了一批非常畅销的鲁花花生油,总算把店救了过来,生意也渐有了起色。
可是这种赚钱法仍是微利,不足以偿还借来的资金和租赁费,更别想往家里寄钱了。毛晓妹又开始失眠了。
晚上睡不着时,索性披衣下床,坐在黑暗里苦苦思索:这条街多是做五金农具生意的,且都是多年的老店,对自己来说既有利也有弊。如果也改路子做五金呢收入肯定高。可最大的挑战是自己对五金行业并不精通,敢不敢上呢着实为难。
毛晓妹天生是个不容易屈服的人,只要认准了哪条路,她非走下去不可。2003年秋末的一天,她凭着观察收集来的信息,毅然登上了去临沂批发五金家具的汽车,决心在这个行业大干一场。
饭,是在车上吃的,说是饭,其实只是两把花生米,水是瓶子灌的自来水,就这样一路颠簸到了临沂。她从未到过这个地方,更何况,还是到市场发货。
下车后,茫然四顾,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儿走,稳定了自己的情绪后,毛晓妹四处打听市场的位置,还好,总算在好心人的指点下来到了五金批发市场。
货,选齐了,可是雇的车只能把这堆铁圪瘩送到车站外,剩下的事全是她一个人的了。一大堆铁器,半吨多重,毛晓妹硬是一个人一件件发到车上运了回来。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毛晓妹面对这些生硬的家伙不由地心里犯了愁:它们叫什么名字有哪些功用为了熟悉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她又专程去乡下了解情况,并且请教一些热情的行家,回来后详细记录后,给各种农具都贴上了小标签。
就这样,毛晓妹很快熟悉了五金农具这一行业,并且成了行业里的佼佼者,小店的效益有了大幅度提升,一个人忙不过来,她聘了一名业务员。
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毛晓妹总算缓过一口气来。这一年,她才刚刚23岁,可是远在贵州的父母多次打电话问她找对象的事,并说家里给她找一个,让她回去相亲。
毛晓妹不想再回到那个山沟里去了,因为她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尽管很辛苦,但能让她看到希望。如果回去嫁一个一身蛮劲的庄稼汉,像母亲那样生一群孩子,这辈子就完了。因此,毛晓妹给父母的回复是:已经有了男朋友了。
三、爱情
毛晓妹并没有对她的父母撒谎,2002年底,她真得认识了一个男朋友,他是城里人,在当地一家大公司任中层干部。
这个男人样样都好,就是腿有点残疾。虽然离毛晓妹理想中的男朋友相差很远,但她还是接受了。
现实是残酷的,自己年龄大了,家里负担又重,凭着自己单薄的身板,支撑了那么多,她非常渴望能有一份美好的爱情,加之漂泊异乡的孤独无
助,使她感到身心疲惫,想找个肩膀靠一靠。对她来说也是一种慰藉。
这年春节,毛晓妹没有回老家,而是和男友一起过的年。
世上许多事情是难遂人愿的,在与男朋友相处一段时间后,他们便在感情上出了问题。
也许是彼此工作太忙太累,沟通越来越少,只是淡淡相处着,仿佛只是两个合租的房客而已,各干各的活,互不干扰。
终于有一天,毛晓妹产生了与他分手的念头,因为她发现这个男人一点上进心和责任心也没有,不仅没能在事业上拉她一把,反而经常到店里对客人耍横,为此两个人的争吵渐渐
多了起来。2003年8月,毛晓妹与男友分手了,他离开得很平静,很理智,但毛晓妹却病倒了,连日的劳累上火,她再也支撑不住了,在身体刚刚有了好转时,又做了流产手术。
当她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店里时,另一个意外接踵而来:有关部门通知她,这块地皮被征用,做好拆迁准备。
毛晓妹再次面临抉择,失去了店铺,唯一可指望的就是现在居住的这四间民房了,幸亏当初有打算,花四千块钱从城关村民手里购买了这处房产,但一点商用价值也没有。有人劝她:变卖了房子回贵州老家吧,反正你已经尽力了,也为家里做了不少贡献,回去找个好男人安安心心过日子就是了。
毛晓妹却没往这方面想,她不甘心就此离开这个倾注了自己全部心血的地方,哪怕有一线希望,她也要拚一拚,大不了再去打工。她相信机会总会有的,而且往往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出现。
昌阳城关村家家户户做灌肠,在当地也算很有特色的产业。
2003年冬天,毛晓妹的店铺关门了,离开商业街后,她没有另寻工作,而是在家中搞起了灌肠加工,这是个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行当,短期内她就掌握了制作技术,并把最后的积蓄全投在这上边,进了设备,还雇了一个小工,每月的收入仅够勉强度日。
灌肠这份差事并不轻松,算得上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就毛晓妹当时的身体状况来说,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最初的那些日子,劳累与孤独无助,使她时常对前途感到渺茫无望,陷入了痛苦的思索里,有时还萌发了轻生的念头。
为了排遣这份痛苦与煎熬,使自己坚强地生存下去,她买了一台二手电脑,一面咬紧牙做工,一面挤时间自学打字。她很清楚现在是个信息时代,不会操作电脑绝对不行。常常是忙完了一天的活儿,她就马上练打字,一般到凌晨1点才睡觉,那些日子,她觉得自己跟电脑干上了,只要一有空闲,就不停地打字,成了她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也给她单调的生活带来了乐趣。
四、机会
2004年,国家加大了食品卫生监督检察的力度,城关村的灌肠加工全面停业。毛晓妹失去了最后的赚钱机会,而且此时已经身无分文,下一步何去何从她再次陷入困境。
还是那句老话: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004年春末,改变毛晓妹命运的机会来了。她从电视上看到昌阳三宁工厂招聘业务员,抱着碰运气的想法,毛晓妹来到这家公司应聘。
人力部的人让她先填表,拿过表格一看,她傻眼了,许多条件她并不符合,仅大本学历这一关,就已经不可逾越了。正在她失望地要离开时,人力部的一名干部认出了她,惊喜地喊了一声:这不是毛经理嘛,你是来送人的吧不,我是来应聘的。
毛晓妹不敢相信三宁人还记得她,她仅仅卖过几个月的面粉,可他们还这么敬重自己,这让她感动,心底里升腾起一丝温暖。当招聘负责人热情接待她,并单独与她谈话时,她激动地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了。
作为特殊人才,毛晓妹被破格录取,招聘者只问了她一句:你会操作微机吧毛晓妹说:还行。那就没问题了,等候通知吧。
十天后,毛晓妹被分配到三宁重庆办事处,负责经销商的业务联系与沟通。
食品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经营商是厂家必争的对象。毛晓妹刚到任不久,就遇到了难啃的骨头:重庆某区一个大经销商不想再进三宁的货,打算另寻合作伙伴。
这个经销商对三宁来说非常重要。可是毛晓妹屡次求见却都被拒,此事眼看无可挽回。一天,毛晓妹打听着去了经销商所在的小区,刚来到他家楼下,却遇上他们在搬家。毛晓妹二话没说,默默加入到搬运家具的行列中,整整忙活了半天,汗水把她泡透了。发工钱时,经销商把她也当作了棒棒队的人了,当她说明身份时,经销商吃惊之余大受感动:三宁人人就是不一样,新来的员工都这么富有爱心和诚心,冲这一点,我继续和你们合作。……
诸如此类事情,在毛晓妹身上举不胜举,办事处主任对她的评价是:了不起,善于创造奇迹。
凭着自己多年练就的营销经验和公关能力,不到一个月,毛晓妹的营销业绩就已经达到优秀的程度。当年,办事处的效益也翻了番,受到公司嘉奖,业绩突出的毛晓妹还被提拔为后备主任。
收获名利的同时,毛晓妹还收获了爱情,地税局的一名年轻英俊大学生向她抛出了爱情的绣球,腊月26日,他们举行了婚礼。
五、阳光
2005年3月,毛晓妹调任三宁昆明分公司主任。
相对比而言,昆明分公司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是最艰苦的。生活上的不方便是次要的,关键是这儿的营销环境很特别。
6
月份一家大型超市突然倒闭,许多供货商的货款无法追回。毛晓妹却在事发之前早有预知,在超市尚未倒闭之前,通过法律等各种途径一分不少地要回了货款。
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对手的手段也越来越诡异,毛晓妹面对的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公司的货多次在进店环节上遇到麻烦,对手甚至采取半路拦货、殴打促销员等非法手段打压毛晓妹他们。
有一次,毛晓妹刚从小车下来,就遭到不明身份人的偷袭,腿上被狠狠打了一棍,差点骨折。
面对这种恶劣的环境,毛晓妹非常镇静,保持着高度清醒的头脑,一边积极应变,一边向总公司提交合理有效的运作方案,这些方案的核心理念可用四句话概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喻之以利,诉之以法。
厂高层对她的意见和建议高度重视,并给予了她大力的支持和配合,短时间里把昆明的不利形势扭转了过来。
通过昆明事件,厂领导对毛晓妹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认为这个只有初中水平的南方女子是难得的将帅之才。
但幸运的同时,毛晓妹的个人生活仍然无法挣脱厄运之手,她和丈夫的感情本来很好,可他们却离婚了。2005年9月,毛晓妹发觉自己怀孕了。
那个时期,正是分公司压力最大的时候,不允许她分心顾自己的私事。于是,毛晓妹耐心与丈夫商量流掉孩子,但丈夫及他的全家人极力反对,宁可不要这份工作,也要孩子。毛晓妹陷入极度痛苦和矛盾当中,怎么办谁能理解她
就在大家密切关注她的抉择时,毛晓妹毅然去医院做了流产手术,她的这一决定,也让婚姻走到了尽头。毛晓妹做出了这么大牺牲,工厂决定给她以补偿:将她的薪资提高了一倍。
2005年底,昆明分公司的业绩辉煌,排名上升了十位,而且成为重点分公司。年终表彰大会上,毛晓妹受到一级嘉奖及董事长特别嘉奖,分得了一套高档住房及一部桑3000轿车。
2006年中秋节,毛晓妹又迎来了命运的再一次大转折,名列全国五百强的三宁公司,破格提拔毛晓妹为公司副总经理,在十二个副总里,她是唯一的女性,而且年仅27岁,是年龄最小的高层领导。
她分管总厂的项目策划,2007年的使命是在贵州选址筹建食品原料加工基地,这是个投资一亿元的大项目,建成后,不仅会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福祉,更将为三宁扩大南方市场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有人问起毛晓妹对自己命运的感想,她说:对打工者来说,成功没有捷径。不经历风雨不宜见彩虹,这话一点也不假。与别人相比,我并不特别,只是我在跌倒的过程中多爬起来一次。以后我可能还会数次跌倒,但我相信自己不会永远跌倒。(纪实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