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柏,字望之,原籍赣州广信府上饶县,元末红巾军乱时,祖辈自赣州迁居应天府江宁县。
生于大明永乐二年(1404年),少时家贫,躬耕苦读,常燃薪代烛,诵《尚书》《春秋》于田垄间。性沉毅,通经史,尤精吏治之学。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得中甲辰科进士,乃三甲第七十六名,时年二十,该科状元邢宽(因名讳“孙曰恭”形似“暴”,成祖改点邢宽喻“刑宽”),同榜者多江南才俊。
陈柏殿试策论以“河患不弭则/民不安,民不安则边无宁”切中时弊,得考官瞩目。
洪熙元年(1423年)赴任巴蜀保宁府阆县知县,时值洪灾后流民四散,陈柏以工代赈,率民筑堤分嘉陵江水,开“分水堰”灌田千亩,得民颂“陈公堤”,其又简化税册,革除胥吏“飞洒”之弊,任内赋税无积欠,六载考绩“卓异”,擢从五品泸州直隶州知州。
因泸州地接苗疆,土司争地频发,陈柏以“剿抚并施”定策,平黑云寨匪首杨九,擒其党百人而诛首恶,余众编入屯田,并与永宁宣抚使盟约,互市盐铁,禁汉商欺市,苗民立“无讼碑”于市集。
十年后,陈柏升任渝城知府。
渝城为川东锁钥,然卫所军户与民户杂居,讼案迭起,陈柏上任后厘清军籍,禁卫所侵民田,复设“军民调解司”平争端,并兴文教,重建巴县学宫,聘大儒讲《朱子家礼》;捐俸刻《渝城诗萃》,收宋元遗篇。府库原亏空三万两,至其任满反盈二万。
景泰二年(1451年)冬,督修瞿塘栈道时染寒疾,病笃仍批公文至夜。临终嘱:“府库余银悉济鳏寡,勿营葬仪。”
陈柏,陈望之,卒年四十七,士民罢市哭奠,归葬江宁时,巴人持白幡送百里。朝廷追赠正三品通议大夫,祀名宦祠。
这,就是陈家一世祖的生平事迹了。
听到三爷爷说完,不仅陈文有些听愣住,连本来不怎么在意的陈沛也听得有些出神。
陈书义见状,苍老的脸上带着骄傲之情,说道:“咱们这位老祖宗,那可真是从底层一路起来的,我和你们爷爷小时候可是听着这位老祖宗的事迹长大的。”
“小文啊,你可多向咱们老祖宗学习,专心学业,以后做出一番成就来。”陈书义鼓励似的说着。
陈文倒是叹了口气:“可惜啊。”
“可惜什么?”陈书义疑惑地问。
陈文应道:“可惜咱家这位老祖宗只活了四十七岁,不然的话就凭他老人家的功绩,说不定有机会回京任官,那可就能够青史留名了。”
知府虽然也不是小官了,但对于惜字如金的史书来说,几乎是没有知府能够被记载进去的,像陈家这位老祖宗虽然在任的时候功绩不错,官声也好,但显然没有达到凭知府也能被正史记载的地步。
就算是记载了,五六百年呢,中间还经过了清朝修明史,中间不知道被修改和遗落了多少记载,现在也没有了。
而要是能回京任官的话,那地位就不同了,青史留名的机会很大。
陈书义听到这话也叹道:“那确实很可惜,只能说天妒英才吧。”
当然实际上,以古人的平均寿命来看,这位陈家老祖宗肯定是不算短命的,但在当时也有活到七八十的人嘛,后人想来自然觉得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