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做了100具,配套火箭弹1000发,后续还能再生产,原料都是现成的。”
“考虑得真周到!”沈舟竖起大拇指,“这下鬼子的铁王八可有苦头吃了,不过”他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这玩意后喷火危险区有多大?”
顾临川早有准备:“放心,我特意做了安全手册。”他掏出一本小册子,“后喷火焰有20米危险区,不过咱们这批做了改进,加装了防护挡板,实际危险距离缩短到15米。”
沈舟有些疑惑地问道:“这么做的话,数量太少,成本会不会很高?”
“你想多了,”顾临川哈哈大笑,“这些武器拿过去确实算是高端装备,放在这里,就是用一些工业垃圾、边角料做成的,材料成本还没有人工成本高。”
“说到材料,还有件趣事儿,北河有家钢厂工艺出了问题,生产出来的钢材不合格,货物积压下来,几个月发不出工资了。
你也知道咱们大夏钢铁产能高得可怕,好的都没人要,何况还是他这种质量有问题的,不过拿去做二战武器正适合,所以后来这批货都被咱们收了,能有个两三万吨,也算是挽救了一家企业!”顾临川说道。
沈舟惊讶地问:“怎么收的?以后还是这种工艺不是白救了?”
“条件是必须转型为专精特新绿色钢厂,”顾临川解释道,“我们按原价的8折收购这批钢材,按转型进度分批付款,地方政府提供贷款支持。”
“他们愿意转型?”沈舟问道。
顾临川叹了口气,“这种好事儿不做不是傻子吗?最主要的还是那批工人”
沈舟若有所思:“这种钢铁厂,至少也要几百人吧?”
“可不是嘛!”顾临川点头,“这种工厂利润低、污染大、常年工作对身体也有害,不过我们签了协议,要对工人进行转型培训上岗,员工自愿原则。
想离职的按劳动法给补偿,想继续做的就要接受培训,通不过的也给离职补偿,当地也会引导再就业,有了这一大笔补偿金,足够他们找到工作了!”
沈舟听完这番话,眼睛不由得亮了起来,这些看似普通的金属背后,竟维系着几百个家庭的生计。
“老顾,”沈舟的声音有些激动,“这么说,咱们这次不仅搞到了武器材料,还间接救活了一家钢厂,保住了几百号工人的饭碗?”
顾临川笑着点头:“是啊!你想想,要是没有咱们这个项目,那些工人要么拿不到补偿金被拖欠工资,要么只能继续在污染严重的环境里干活。”
他拍了拍沈舟的肩膀,“现在好了,转型绿色钢厂,工人要么拿钱走人另谋高就,要么接受培训转岗,怎么算都是好事儿。”
沈舟的胸膛不自觉地挺了起来,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涌上心头。
他想起在抗战时空看到的那些衣衫褴褛的百姓,又看看眼前这些即将获得新生的工人,突然觉得自己的穿越行动意义远不止于打鬼子那么简单。
突然又想起另一件事:“上次说的那个消费补贴活动怎么样了?”
顾临川无奈地摊手:“你才走了3天,地方政府哪有那么快的!”
“好吧,”沈舟不好意思地笑了,“我是心急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