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的窗户开了一条缝,早春的空气还带着料峭的寒意钻进来,被厚重的深红色窗帘挡住大半。
椭圆形的会议桌擦得锃亮,反射着头顶柔和的顶灯光芒。
几张熟悉的面孔已经落座,多是研究室几个核心组的负责人,彼此低声交谈着,纸页翻动的声音沙沙作响。
气氛既不十分紧张,也不显得散漫,带着一种研究机构特有的沉静专注。
郑仪在靠后的一个位置坐下,面前摊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密密麻麻都是他这一周多时间里做的功课、画的线条、标注的问号。
旁边放着一个朴素的u盘。
他不像在青峰开会那样习惯性地挺直腰杆坐在前排,反而微微收拢肩膀,让自己显得不那么突兀,目光落在笔记本上,似乎在最后梳理什么。
研究室主任陈远韬陪着一位头发花白、气质儒雅的老同志走进来,笑着向大家介绍:
“各位,这位是咱们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的罗老,罗文斌教授。百忙之中来给我们把把脉,大家欢迎!”
掌声响起。
罗老笑着摆摆手,在陈主任旁边的位置坐下。
郑仪心头微动。
罗教授的名字他是知道的,省里在区域协调发展和县域经济方面极具影响力的专家。
陈主任特意请他来参加这个内部的研讨会,显然对这次讨论县域发展的材料极为重视。
陈主任落座,视线扫过全场,在郑仪身上稍作停顿,微笑着点点头,随即开口:
“今天这个内部研讨会,主要议题就是县域发展面临的瓶颈与突围路径。材料呢,我们党建组前期牵头,结合社会组、经济组的部分调研成果,做了个初步的东西,打印稿都发大家手上了。”
郑仪看到自己面前也放了一份。
他翻开环节,一项突如其来的检查,都能把一颗刚刚发芽的信心打蔫!”
他举了个简单的例子:
“一个开小饭馆的夫妻店,天天在跟‘跑证’、‘应付检查’、‘协调关系’较劲,他还能有多少心思去琢磨怎么把菜做好、把客人服务好?怎么搞创新?”
郑仪的声音沉甸甸地落在会议室:
“所以,破这个死结,功夫在‘人’之外!在于如何打造一个让他们安心、顺心、充满信心的环境!让市场机制真正发挥作用!让县城的商业街上多点真正服务本地的店铺,而不是药店、金店、奶茶店、大超市‘四件套’!让田里的庄稼真正变成能赚钱、能扎根的产业!”
他呼出一口气,结束了自己的发言:
“这三个死结,环环相扣。‘虚胖’消耗了资源,‘穿针难’限制了效率,‘没人干’动摇了根基。怎么解?我认为核心就是三句话:实事求是找准问题,刀刃向内解决梗阻,真心实意服务主体。材料里写了一些粗浅建议,就不在这里赘述了。这是我结合实践的一点想法,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郑仪走回座位。会议室里静了几秒钟。
掌声先是稀稀拉拉,随即变得热烈起来。
罗教授带头鼓着掌,脸上带着赞许的笑意,几位平时不苟言笑的组长也忍不住点头。
“好!讲得好!”
陈主任的声音带着明显的兴奋。
“切中要害!没掉书袋,也没避重就轻!这个三个视角抓得非常准!把看似复杂的问题,用大白话说透了!这才是有血有肉的思考!真正从基层视角看问题!”
罗教授也笑着开口:
“小郑同志啊,你这几点思考,非常有价值!‘虚胖’现象我们一直在观察,‘千根线’的问题也是系统性的痛点,至于这个‘谁的发展?’问到了根子上!政策制定者往往关注宏观指标和资金下达,恰恰容易忽视微观主体的真实感受和面临的困境!你这个视角,很接地气,也很有穿透力!”
其他几位同事也纷纷发表意见,多是肯定他观察的敏锐和切入点的精准。
原本可能带着审视或旁观心态的气氛,被郑仪这番深入浅出、直击要害的发言彻底打破,变得活跃而务实。
大家围绕着郑仪提出的几个点,展开了更深入的讨论,不再仅仅局限于那份材料本身。
郑仪认真听着,偶尔在本子上记下关键点。
他感到一种久违的畅快,仿佛回到了在青峰县那些推动艰难改革时的状态,只不过现在,是在一个更高、更开阔的平台上,用另一种方式进行着思考与“破局”。
讨论接近尾声时,陈主任敲了敲桌子:
“今天这个会开得非常有价值!小郑这个稿子,就是很好的蓝本!但要继续深化,特别是对策建议部分,要更实!这样,党建组牵头,小郑主笔,综合组、经济组全力配合,大家把今天讨论的精华都吸收进去,结合后续几个重点县的蹲点调研报告,一周之内,拿出一个扎实的、有分量的报告来!直接报省委省政府相关领导!”
众人领命。
散会时,好几个同事都主动跟郑仪打了招呼,语气比平时熟络了许多。
郑仪收拾东西准备离开。
那位综合组的负责人,也是研究室的资深处长,快步走过来,将一个薄薄的牛皮纸档案袋塞到他手里。
“郑研究员,这是下周准备启动的‘乡村振兴重点县深度调研’项目的核心档案和初步名单。”
处长压低声音,眼神里带着一种不言而喻的郑重。
“主任交代了,这份差事,你先认真琢磨一下。”
郑仪接过那略显分量的档案袋,立刻明白了陈主任更深一层的用意。
这不是普通的阅读任务,这是真正进入研究室核心工作链条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