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三爷家房间不少,总共有七八间,虽说都是土墙砌的房子,在生产大队算得上是不错的了。
但架不住人口多,除开灶房、茅房和堂屋,每家能分到一间屋子就算不错的了。
本来听到林玉书信里这么说,脑袋灵光点的都开始动心思了,结果又被老爹压下。
霍三奶则开始拿剪刀拆开随信一起寄过来的包裹,刚打开一个角落,就惊讶得叫起来。
“呀,老头子,你快过来看。”
“大惊小怪的,玉书不都说了嘛,给咱们寄了点海边特产,至于这么”
看着信封里装着的几张全国粮票,霍三爷后面的话卡在了喉咙里。
这可是全国粮票!
放眼全国任何城市都能使用,每张都是三十斤的面额,一共五张。
这要是去黑市上去换成本地粮票,数量翻一倍。
握着粮票,霍三爷的手都激动得发抖。
前段时间救济粮终于发下来了,总算让大伙儿缓过了这一阵,勉强将种子播种下去。
但后续谁家都没有存粮,都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林玉书寄过来的这些全国粮票,可算是帮了大忙。
“老二,你在外面认识的人多,路子广,找找门路想办法换成粮食带回来。”
沉吟了一会儿,霍三爷就递出一张粮票给自己二儿子。
霍老二是个杀猪匠,小舅子又在粮站上班,让他去干这事儿,准没错。
霍老二接过粮票,也很激动,这下不用怕家里孩子们饿肚子了。
霍三奶则继续拆包裹,接着拆出来的是一张大黑十。
当初林玉书去海岛投奔霍世勋,路费就是霍三爷全家人凑出来十块钱。
虽然不多,但他们已经尽力了。
“收着吧,玉书丫头是个知恩图报的,当时都说好了,这钱不用她还,还是寄过来了。”
霍三爷感叹的同时,也明白日后两家人只会往两个不同的方向走了。
霍三奶接着又拆出来一大包旧报纸包裹着的海货,上面都贴心的附上了小纸条。
“山娃子,快看看这写的啥,能吃不?”
霍三奶使劲嗅了嗅,一股子海腥味儿,也不知道是个啥。
“这是紫菜,玉书姐说放进水里泡发,这么小的一块能发出一大盆,烧成汤浇上鸡蛋液很好喝。”
霍三奶拿着紫菜仔细打量,这么小一团真能发出一大盆,比干木耳还能发?
山娃子拿着小纸条,对应着包裹一一叙述。
“这个我知道,这叫海带,书上说多吃海带还能预防大脖子病,补充碘。
也是用水泡发,可以凉拌,也可以煮着吃,很方便。”
“剩下这两瓶,一瓶是蒜蓉酱,一瓶是蟹肉酱。”
一听有肉,就连霍三爷都投过来目光。
“山娃子,你说啥,这里面是肉做的?”
山娃子看着纸条肯定道,“对,玉书姐说是从海螃蟹身上剔下来的。”
霍三奶打开盖子用手指蘸了点尝了尝,激动得老泪纵横,“真有肉,就连这瓶蒜蓉的都是用油炒出来的。”
她掌管自家厨房几十年,一眼就看出这里面放了不少油。
更别说另一罐蟹肉,也不知道那丫头拆了多久才攒了这么一罐。
“老四家的还在奶孩子,少不得荤腥,老婆子,以后每顿饭给她加点蟹肉。”
年轻小妇人抱着襁褓里的婴儿,泪眼婆娑,终于不怕没奶养不活孩子了。
霍三爷安排完,趁着大家都在给子女们紧紧皮子。
“今晚上的事儿不管大人小孩,出了这个门槛谁都别提。
玉书丫头费尽心思地给我们送过来,要是咱们自己没那个本事守不住,那就都等着饿死吧。”
一番话,既是警告,也是感恩。
这份恩情,真不知道能怎么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