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抗战:钢铁洪流 > 第6章 安抚百姓与建立基地

李想看着村民们捧着馒头的手不再发颤,脸上也多了几分活气,心里悬着的石头彻底落了地。他招手叫来步兵连的连长洪俊,压低声音叮嘱:“让兄弟们加快速度,先把村头那三间没烧透的木屋修起来,再在村子外围搭几道临时的木栅栏,晚上得有人轮岗守着,防止散匪回来捣乱。”
连长刚领命离开,李大哥就凑了过来,手里还攥着半个没吃完的馒头:“李长官,您这是打算在咱村常住?”
“不是常住,是想在这儿建个落脚点。”李想蹲下身,顺手帮旁边的小孩拂掉衣襟上的碎屑,“你也知道,这附近不止你们一个村子,之前还有不少人因为怕土匪,躲进了山里。我们在这儿扎下根,一来能护着你们,二来也能让那些逃散的乡亲们知道,这儿安全了,能回来过日子了。”
这话让李大哥眼睛一亮,他猛地拍了下大腿:“太好了!我认识好几个躲在东山沟里的老乡,他们之前跟我提过,要是土匪能被清了,早就想回来种地了!我这就去喊他们!”
“别急。”李想拉住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战术地图,又摸出半截铅笔,“你先把知道的村子和逃散村民的情况画下来,哪个沟里住着多少人,大概走哪条路近,都标清楚。咱们派两个兵跟你一起去,路上也有个照应,免得遇到危险。”
李大哥接过纸笔,蹲在地上就着地图画了起来,笔触虽然粗糙,却把附近的地形和村落标得明明白白。没一会儿,两个背着步枪的士兵就赶了过来,三人简单交代几句,便朝着东山沟的方向快步走去。
这边,士兵们已经忙活了起来。有的扛着木头修补房梁,有的拿着铁锹平整地面,还有的在村口的空地上搭建灶台。几个村民见了,也主动凑过去搭把手,帮着递钉子、搬石块,原本冷清的村子,渐渐有了烟火气。
到了傍晚,李大哥带着两个士兵,果然领回了七八个村民。为首的是个五十多岁的老汉,一进村子就盯着修好的木屋和士兵们搭起的栅栏看,眼圈一下子就红了:“没想到啊,真没想到,咱这破村子还能有这么一天。”
李想赶紧迎上去,把人往刚搭好的灶台边引:“大叔,先别急着感慨,锅里还温着粥,先喝碗热的暖暖身子。你们放心,只要在这儿,就没人敢再欺负你们。”
老汉喝着热粥,嘴唇还在哆嗦:“俺们躲在山里,天天啃树皮、吃野果,就盼着有人能把土匪赶走。现在好了,终于能回家了!”
接下来的两天,越来越多的村民被接了回来。有的是李大哥他们找回来的,有的是听到消息后,自已从山里摸回来的。短短三天,村子里的人口就从最初的7个人,增加到了三十多口。
李想趁着人多,在村口的空地上开了个会。他站在一块石头上,看着底下的村民:“乡亲们,现在咱们人多了,得把日子过起来。我已经让人去镇上买了种子和农具(系统里面兑换的),过两天就能运回来,咱们先把地里的荒草除了,等开春了就把粮食种上。”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人群:“另外,咱们村子里得有个规矩。白天男人们跟着士兵去种地、修栅栏,女人们就负责让饭、缝补衣裳,孩子们要是年纪够大,就跟着识字的士兵学几个字。晚上咱们分两拨人守夜,确保大家都能睡个安稳觉。”
村民们听完,纷纷点头。有个年轻小伙儿举起手:“李长官,俺们也想跟着学开枪,要是再有土匪来,俺们也能帮着打!”
李想笑了笑:“行,等忙完地里的活,就让教官教你们基本的瞄准和射击,不过枪得好好保管,只能用来对付土匪,绝对不能伤了自已人。”
话音刚落,人群里就响起了掌声。夕阳把村子染成了暖黄色,炊烟再次升起,这一次,不再是惶恐中的苟且,而是安稳日子里的希望。李想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却没敢放松——村民这边刚安顿好,还有更重要的事要让。
等村民们陆续散去,李想朝着士兵聚集的方向招手:“诸位骨干,过来开个短会。”
没一会儿,洪俊、刘木、郭波、李仁、吴县几人就围了过来,站姿笔挺,眼神里带着几分严肃。李想知道,这些人是部队的核心,系统虽说是“自已人”,但他总得亲自摸清情况,拉近距离才行。
“别这么拘谨,就是随便聊聊。”李想先打破沉默,笑着开口,“我先介绍下自已,我叫李想,平时没事喜欢翻两本《红楼梦》,你们也说说自已的情况?”
话刚落,洪俊率先开口,声音洪亮:“报告长官!我叫洪俊,摩托化步兵一连连长!”紧接着,刘木、郭波等人也依次报上姓名和职务,每一句都带着标准的军人腔调,气氛反倒比刚才更显局促。
李想无奈地揉了揉眉心,赶紧补充:“都说了不用叫长官,咱们不是外人。当年在东京的时侯,咱们不还一起在小酒馆里拼过清酒吗?”他故意提了句“东京”,想顺着系统给的设定找话题,可话出口,自已心里却没底——系统刚把身份背景抛过来,他还没来得及细琢磨细节。
没想到洪俊一听“东京”,眼神瞬间软了下来,语气也少了几分生硬:“长官,您咋突然提这个?您忘了?我是1905年生的,打小就是个孤儿。我爹原是北洋的兵,死在剿匪的战场上,抚恤金还被当官的贪了。我娘带着我讨饭,冬天冻得没挺过去……后来是您家的人找到我,把我接到府上,还送我跟您一起读书、训练,又一起去东京大学留学。”
洪俊说着,眉头微微皱起:“这几天我看您都没来找我们搭话,还以为发生了什么事,现在看来您是累着了,记岔了事儿。”
旁边的吴县也跟着点头,摸着下巴作思考状:“是啊李想,咱们在东京一个寝室住了四年,你当时还总跟我吐槽日本的味噌汤太咸,怎么现在反倒生分了?”
李想心里咯噔一下,表面上还得装出“恍然大悟”的样子,拍了下脑门:“瞧我这脑子,最近忙着清剿土匪,事儿一多就犯迷糊。你们别往心里去,就是想跟大家唠唠旧,免得总绷着弦。”嘴上应付着,心里赶紧呼叫系统:“这到底怎么回事?他们的记忆怎么这么具l?”
系统的声音带着几分漫不经心,在他脑海里响起:“我不是说了吗?给他们灌输了‘一起长大、一起留日’的记忆。你在这个世界的身份是南洋富商子弟,祖籍山东,小时侯见北洋政府腐败,就求家里收养了这些孤儿。后来你想救国,才去日本留学的。”
“那我爹娘的事呢?”李想追问,他记得系统提过南洋排华运动。
“1923年你去日本没多久,南洋排华闹得厉害,你虚拟的父母在动乱中没了。你没法回南洋,只能来东北投亲戚——不过亲戚还没设定,得你自已在系统里兑换。”系统顿了顿,又补充道,“选日本留学是因为1923年关东大地震,东京大学的部分档案被烧了,方便给你们补身份,海关记录也能借着地震的由头模糊处理。”
李想听得直皱眉:“可1923年到现在都四年了,这四年我干了啥?总不能空着吧?”
“这就得你自已圆了啊。”系统的语气带着几分调侃,“不过你要是嫌麻烦,也能加钱,我帮你补全这四年的记忆线,比如你在东北考察民情、秘密训练部队之类的,都能给你编得合情合理。”
“加钱?”李想差点没忍住翻个白眼,“行,加就加,赶紧办,别回头他们再问起,我答不上来。”
“收到,扣除1000积分,记忆补充中。”系统的声音刚落,一段段“记忆”就涌入李想的脑海——有他1924年在东北考察时,看到土匪欺压百姓的愤怒;有1925年秘密联络工匠,打造武器的细节;还有这两年里,跟洪俊、吴县等人一起磨合部队的片段。
等“记忆”梳理清楚,李想心里终于有了底。他看着眼前的几人,笑着拍了拍洪俊的肩膀:“你看我这记性,连咱们1925年在长春郊外练射击的事都差点忘了。当时你还跟郭波赌,说谁打不中靶心就罚喝三碗凉水,结果你俩都喝得直打哆嗦。”
洪俊一听,顿时笑了:“可不是嘛!那会儿郭波还不服气,说枪的准星有问题,后来才知道是他自已手抖!”
郭波也跟着笑起来,气氛一下子轻松了不少。吴县也笑了笑说道:“说起来,当年在1924年,你还拉着我们去看梅兰芳的戏班子巡演,说要让我们多了解传统文化。”
“那是自然,咱们学国外的技术是为了救国,可自已的根不能丢。”李想顺着话茬接下去,心里彻底松了口气——有了系统补全的记忆,总算不用再担心露馅了。
夕阳渐渐沉了下去,暮色笼罩着小山村。几人聊着过去的“往事”,偶尔夹杂着对接下来建基地的讨论,原本的生疏感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老兄弟”般的熟稔。李想知道,稳住了这些骨干,接下来建基地、招村民的事,才能真正顺利地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