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洞前林禾特意留了一小块地,就是为了种些野蒜和折耳根。
这样的调味品种在家门口再好不过,需要的时候一出门就能摘到,既方便又无需操心保鲜的问题。
折耳根适应力强,林禾移栽的时候没费太多功夫。
至于野蒜,林禾将其分株后晾了半个时辰才栽种好。
午膳沈大山为了省时没回来,林禾她们也就着干笋汤,吃了几个早上煮的土豆。
王三娘扛着锄头去找沈大山,林禾则留在家里做豆腐。
昨晚泡在陶盆里的黄豆,林禾端了出来,伸手去捏黄豆,吸饱水分的黄豆轻易就能捏碎豆皮。
这个程度就代表黄豆已经泡好了。
林禾把陶盆里的水都倒干净,将泡好的大豆分批放进石臼中,用清洗干净的木槌反复捶打。
“咚咚咚”的声音停下,林禾擦了把额头上的汗,“大妞、二妞你们俩帮我倒些水进来。”
大妞拿着陶碗站在蓄水池旁,“奶奶,要舀一碗水吗?”
“不用,只要盖住碗底就行。”
林禾没让她打满一碗水,是怕她把握不好度,倒水的时候倒多,干脆少舀一点,想多倒也没水。
水加入石臼中,林禾从捶打转变成研磨,尽量把黄豆豆皮碾碎,减少残渣。
莫约一刻钟后,石臼里的黄豆变成浆水状。
二妞见状忙递上昨晚编好的茅草袋子。
茅草袋子是林禾参考帆布袋的形状做出来的,就是为了方便用来过滤豆渣。
大妞和二妞帮着撑住茅草袋子,林禾把石臼抬起,用手将石臼里的豆渣也一并倒入茅草袋子中,下面还用陶盆接着。
林禾把茅草袋子系紧,用手反复挤压五六次,豆渣都被过滤出来,陶盆里剩下满满一大盆的豆浆。
林禾把盆里的豆浆转入陶锅中小火煮沸,期间不停地搅拌锅中的豆浆,避免糊底。
煮完浆之后,就进入到点卤的步骤,没有石膏,但盐卤的效果同样很好,甚至更方便。
上次带回来的盐还剩下小半罐,足够完成这次点卤。
倒出盐溶于水之后,林禾一手握着木棍,一手拿着陶碗,缓慢往陶锅中倒入盐水,边倒边搅拌,不一会儿锅中就出现了絮状沉淀。
莫约等了一刻钟左右,陶锅中的豆浆开始慢慢凝固,但表面还浮着一层豆腐脑。
林禾用陶碗将这些浮在表面的豆腐脑都舀了出来,连汤带水装了足足半盆。
剩下在锅中的“豆腐脑”状的絮状物都倒入铺了草席的竹筐里,表面再盖上一层草席,最后压上两块扁平的石头,放在一边等着沥干水分。
大妞二妞被放在一旁的豆腐脑吸引目光,林禾注意到,舀了两碗出来,还带着热气。
林禾转身又把中午剩下的半碗笋干切碎,倒了一些在豆腐脑上面,又加了些盐。
没有糖,只能吃咸豆腐脑。
林禾将黄豆捶打研磨的很细,做出来的豆腐脑自然也不差。
入口丝滑,带着黄豆的清香,再配上干笋丁有韧劲的口感,大妞二妞抱着碗吃得头都不愿意抬。
林禾偏爱甜豆腐脑,不怎么爱吃咸豆腐脑,但现在简单的咸豆腐脑也是一道难得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