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禾则带着大妞二妞去外面摘粽叶。
这个时候的粽叶才刚长出来,还透着嫩绿,叶片也只有巴掌宽,用来包粽子可能差强人意,但用来包田艾糍粑刚刚好。
三个人摘了厚厚一沓粽叶往回走,等到山洞时,沈大山已经把石臼凿好了,正在用清水冲洗。
石臼的石壁虽然不算平整,但胜在深度禾宽度都够。
在实用性面前,美观可以让步。
打糍粑要趁热,完全蒸熟的糯米从灶上被抬下来,一打开锅盖,热气裹着糯米的清香飘出。
“娘,清明菜还一直在灶上温着,要拿过来吗?”
王三娘回头看了一眼灶上的锅。
“拿过来。”
林禾捻了一撮分给大妞和二妞,将锅中的糯米混着清明菜一起倒进石臼中,透明的糯米被染成绿色。
“大山,把木槌拿过来。”
沈大山把手边的木槌递过去,林禾用力、快速地将大块的糯米团捣碎、压扁。
这时米粒还比较分明,但随着持续用力的捶打、碾压,分明的米粒开始变得粘稠抱团,颗粒感越来越少。
“三娘,帮我打一碗凉水过来。”
林禾捶打着糯米,已经能明显感觉到糯米开始粘石臼的石壁和木槌。
糯米变粘之后要花的力气更大,林禾有些力不从心,把木槌交给沈大山,她则在一旁帮忙给木槌蘸水。
沈大山捶打的力道和频率比林禾更重也更快,莫约一刻钟左右,糯米团就变得光滑细腻,看得人心生欢喜。
林禾揪出一小撮糯米往外拉,有弹性、能拉丝且看不到完整的米粒。
这就是一个合格的糍粑胚!
双手沾水,一上一下揪糍粑胚,将糍粑从虎口处挤出一团,拽下来后放在清洗干净且交替叠好的粽叶上。
在等待冷却的时候,糍粑团会在重力的作用下慢慢塌陷成糍粑饼。
林禾的动作很快,石臼中的糍粑胚很快就被揪完,最后剩下的一点不够做成一个糍粑,林禾塞进嘴里解决了。
没有放其他调味品的田艾糍粑软糯q弹,糯米和清明菜独特的清香混在一起,别有一番风味。
沈大山两口一个,连着吃了两个还意犹未尽。
大妞和二妞小口小口吃着,有些舍不得吃完。
王三娘咬了一口细细品味,显然很喜欢这样的口感和味道。
“放在上面的都还可以继续吃。”
林禾见沈大山几人都意犹未尽的样子,将放在草垫上的田艾糍粑推了过去。
这次的糯米一共做了六十多个田艾糍粑,林禾取出二十个糍粑,剩下的三十多个糍粑她全部包好放了起来。
糍粑凉了之后容易保存,不会轻易发霉变质,等过些日子要忙着插秧种地,每天不一定能腾出时间回来做饭。
热几个糍粑去地里,揣在怀里,又顶饿又好吃,还不耽误时间。
糍粑配上干笋和干蕨菜,几人吃得有滋有味。
吃完糍粑后,沈大山披上蓑衣,“娘,我去田里一趟。”
早上王三娘去田里放水了,沈大山得去堵上一点,免得明天田里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