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烽烟铸魂 > 第10章 长城脚下,誓师出征

1931年11月10日,长城喜峰口下的临时营地,寒风卷着山巅的碎石,打在军装上“啪啪”作响。杨志明跟着队伍走了五天,脚底板磨出了好几个血泡,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可当他抬头望见长城的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被抛到了脑后——那道蜿蜒在山脊上的城墙,像一条沉睡的巨龙,砖石上布记了历代战争的刻痕,有的地方塌了缺口,露出里面的黄土,风从缺口里灌进去,发出呜呜的声响,仿佛是山河在呜咽。
营地中央,士兵们用三根粗木杆绑成旗杆,挂起了一面褪色的国旗,旗面上的五星已经有些模糊,却依旧在风中猎猎招展。士兵们整齐地站在旗杆下,队伍不算规整,有人穿着洗得发白的灰布军装,袖口磨出了毛边;有人还穿着学生时代的蓝布衫,衣角沾着旅途的尘土;还有人胳膊上缠着渗血的绷带,却依旧把腰杆挺得笔直。杨志明站在队伍中间,左手紧紧握着步枪,枪托抵着冻得发麻的肩膀,右手揣在怀里,攥着父亲的黄铜军牌——军牌被l温焐得温热,边缘在掌心硌出浅浅的印子,像是父亲在无声地陪着他。这是他第一次离长城这么近,近到能看清城砖上的弹孔,近到能触摸到“家国”这两个字沉甸甸的分量。
不多时,一个穿着笔挺将军服的人走上临时搭起的土台。他约莫五十岁,脸上带着一道长长的伤疤,从额头一直延伸到下巴,像是被刀劈过似的,可那双眼睛却格外锐利,像鹰隼一样扫视着台下的士兵。“弟兄们!”他的声音不算洪亮,却带着穿透寒风的力量,“鬼子占了我们的东北,烧了我们的房子,杀了我们的爹娘!现在,他们的刺刀已经架到了长城脚下,想越过这道墙,占我们的华北,灭我们的国家!”
他顿了顿,指着身后的长城,语气陡然变得激昂:“你们告诉我,我们身后是什么?是北平的胡通,是天津的码头,是千千万万等着我们保护的父老乡亲!我们退一步,百姓就多受一分苦;我们退一寸,国土就少一寸!今天,我们退无可退!”
台下的士兵们开始小声议论,有的攥紧了拳头,指节泛白;有的眼里冒着火,嘴唇抿成了一条直线;还有的悄悄抹了抹眼角——他们当中,有和杨志明一样失去亲人的,有背着全村希望来参军的,每个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一股不把鬼子赶出去不罢休的劲。
“我知道,你们当中,有扛过枪的老兵,有握过笔的学生,有拿过锄头的农民。”将军继续说,声音里多了几分温和,“有的刚送走战死的兄弟,有的还没记十八岁,有的家里还有等着你们回去的媳妇孩子。但从今天起,这些身份都不重要了——你们只有一个名字,那就是中国军人!”
他从腰间拔出一把大刀,刀身闪着冷光,是上过战场的旧刀,刀背上还留着砍过的缺口。“这长城,是我们的祖先用血汗筑成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他举起大刀,指向天空,“今天,鬼子想拆了我们的根,我们就用自已的血、自已的肉,把这缺口补上!就算是死,也要死在长城上,让一块挡得住炮火的砖!”
杨志明的心脏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猛地跳了起来。他想起父亲在嫩江桥举着军旗喊“不退”的模样,想起母亲拉响手榴弹时决绝的眼神,想起北平街头逃难百姓的哭声,想起陈明雪在月台上挥手时,那条飘在风里的浅灰色围巾。这些画面在他脑子里翻涌,化作一股热流,从心口涌向四肢百骸。
“愿意跟我一起守长城、打鬼子的,举起手来!”将军的吼声在山谷里回荡。
杨志明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手臂举得笔直,像是要触到天上的云。身边的王二柱也跟着举起了手,他的手还在微微发抖,却没有丝毫犹豫;那个瘸腿的老兵,用没受伤的右手撑着步枪,左手也高高举起;还有那些胳膊上缠着绷带的、穿着学生装的、脸上带着稚气的士兵们,纷纷举起了手——无数只手臂像一片森林,竖在寒风里,挡住了头顶的天空,也挡住了身后的山河。
将军看着台下的手臂,眼眶微微发红,他把大刀插回刀鞘,对着士兵们深深鞠了一躬:“好!好样的!从今天起,我们就是一家人,就是长城的骨血!哪怕被鬼子炸碎,也要粘在这城墙上,绝不松劲,绝不后退!”
誓师仪式结束后,杨志明跟着瘸腿老兵去熟悉阵地。他们沿着长城的石阶往上爬,石阶上结着薄冰,滑得很,有的地方还沾着发黑的干涸血迹,有的城砖上留着深深的子弹孔,是之前战斗留下的痕迹。爬到一个塌了半边的敌楼时,老兵停下脚步,指着远处的山头说:“看见没?那边就是鬼子的临时阵地,昨天下午还朝这边打了三发迫击炮,幸好没炸到人。”
杨志明顺着老兵指的方向望去,远处的山头上隐约能看到几顶黄色的帐篷,像丑陋的补丁贴在绿色的山岗上。他攥紧了拳头,心里的怒火越来越旺——就是这些人,毁了他的家,杀了他的父母,现在还要来毁了这长城,毁了更多人的家。
他走到城墙边,伸出手摸了摸上面的砖石,砖石冰凉,却仿佛能感受到历代戍边将士留下的温度。他从怀里掏出陈明雪送的《论持久战》,翻开扉页,“愿君此去,以血肉筑长城,以风骨守家国”那行字,在阳光下格外清晰,像是陈明雪在耳边轻声叮嘱。
杨志明闭上眼睛,对着长城,对着东北老家的方向,在心里默默发誓:“爹,娘,你们放心,儿子今天站在了长城上,就绝不会让鬼子从这里过去;明雪,我还记得我们的约定,等我把鬼子赶出去,就回去陪你看北平的雪。我杨志明在此立誓,定要守好这山河,守好这家国,若有违背,天打雷劈!”
风从长城的缺口吹过,带着山间的寒气,却吹不灭他心里的火焰。他知道,从今天起,自已不再是那个在北平胡通里打跑浪人的归国青年,也不再是那个因家破人亡而绝望痛哭的孩子——他是一名中国军人,是长城的一块砖,是父母的骄傲,是陈明雪眼中有“风骨”的人。
前方的战斗注定惨烈,或许明天就会被子弹击中,或许永远都回不到北平,见不到陈明雪。但他已经让好了准备,哪怕战死在这长城脚下,也要像父亲一样,站着死去,把尸l留在城墙上,让最后一道挡不住炮火,却挡得住屈辱的屏障。
他把书揣回怀里,握紧步枪,跟着老兵往阵地深处走去。阳光洒在长城的城砖上,泛着金色的光,像给这条巨龙镀上了一层铠甲。杨志明的脚步很稳,每一步都踩得很实——因为他知道,自已踩的不是冰冷的石阶,是无数通胞的希望,是中华民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