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让你回七零捡漏,你却手搓光刻机? > 第10章  那一年,我敢为天下先!
林铮教授拿着那份稿纸,一夜未眠。
第二天,天还没亮,他就骑着那辆破旧的二八大杠自行车,冲出了胡同。他没有去学校,而是径直去了好友老张的家。
“老张!开门!十万火急!”
老张被他从被窝里薅了出来,睡眼惺忪地看着他:“老林,你这是怎么了?天塌下来了?”
“比天塌了还严重!”林铮反手关上门,压低声音,从怀里掏出那份稿纸,递了过去:“你先看这个!”
老张接过稿纸,起初还不以为意,可当他的目光扫过标题,再往下看时,脸上的睡意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比林铮昨日更加骇然的惊恐。
“这……这是谁写的?!”老张的声音都在发颤,“老林,你从哪儿弄来这东西的?这可是要掉脑袋的!”
“你别管谁写的!”林铮一把抓住他的胳膊,目光灼灼:“你就告诉我,你那个在新华社的侄子,能不能把这东西,递上去?”
“递上去?!”老张像是被踩了尾巴的猫,差点跳起来,“你疯了!这是嫌命长啊!这东西要是被有心人看到了,我们都得完蛋!”
“富贵险中求!不,这是为国为民,险中求存!”林铮一字一顿,眼神里是豁出去的决绝,“这篇文章,你再仔细看看,它提出的路,是不是我们国家现在最需要的路?!”
老张沉默了。
他拿着稿纸,在屋里来回踱步,额头上全是冷汗。
他比林铮更懂体制内的凶险,他那个侄子在新华社当个小编辑,如履薄冰,这种东西递上去,就是把一家老小都押在了赌桌上。
许久,他一咬牙,一跺脚:“干了!他娘的,了不起我们俩老骨头再去牛棚里待几年!但这篇文章,不能就这么埋没了!我信你老林!也信写这篇文章的人!我这就去找我那侄子,让他想办法,就算不发,也要想办法塞进那一摞给首长们看的《内部参考》里!”
……
几天后,京城,某处戒备森严的红墙大院内。
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正戴着老花镜,审阅着一份份文件。
秘书轻手轻脚地走进来,将一份刚刚从新华社送来的《内部参考》放在了桌上。
“首长,这是今天的内参,里面有一篇关于经济发展的民间投稿,编辑部争议很大,但我觉得……您或许会感兴趣。”
老人“嗯”了一声,没有立刻去看。
他处理完手头最紧急的军务,才端起茶杯,拿起了那份内参。
当他翻到那篇题为《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其在经济建设中的指导意义》的文章时,他的动作停住了。
仅仅是这个标题,就让他那深邃的目光里,透出一丝锐利。
他扶了扶眼镜,逐字逐句地读了下去。
办公室里,安静得落针可闻,秘书站在一旁,手心里全是汗,他能清晰地听到首长翻动纸页的声音,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叩问着时代的脉搏。
老人原本靠在椅背上的身体,不知不觉间已经坐直了。他的手指在文章中“经济特区”四个字上,轻轻摩挲了许久,又在“包产到户”那里停下,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老人一动不动,仿佛一尊雕塑。
不知过了多久,老人终于放下了手里的内参。
他没有发怒,也没有评价,只是沉默着,目光投向窗外,仿佛在思考着整个国家的未来。
良久,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好!”
秘书一愣。
“这篇文章,写得好哇!”老人又重复了一遍,语气中带着明显的欣赏。
他拿起桌上的红笔,不是画圈,而是在“经济特区”和“包产到户”下面,重重地画了两道横线。
他转过头,看着秘书,眼神里是一种发现瑰宝的兴奋。
“这篇文章,不是猜想,是蓝图!它为我们下一步要走的路,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可行的方向!”
说到这里,他拿起桌上的红笔,在文章的标题上,重重地画了一个圈。
“这篇文章,是哪个写的?”
秘书连忙回答:“报告首长,文章是匿名的,只知道来源是民间投稿。”
“民间?”老人站起身,在屋里走了两步,语气变得无比郑重,“马上给我去查!成立一个专门的小组,秘密进行!记住,不惜一切代价,把写这篇文章的这个年轻人,给我找出来!“
他停下脚步,回头看着秘书,一字一顿地补充道。
“找到他,保护起来!”
“他是我们未来的国之栋梁!”
“说不定,我们四化建设,大有希望了!”
一场秘密的调查,就此展开。
无数情报人员被动员起来,顺着稿纸的来源,一层层地往下追溯。从新华社到老张的侄子,再到老张,最后,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了后海那个普普通通的四合院,指向了那个即将参加高考的十八岁青年——李大叶。
当调查人员将李大叶的资料放在专案组的桌上时,所有人都感到了不可思议。
一个父亲曾是“走资派”司机的年轻人?一个刚刚靠投机倒把赚了点小钱的青年?
他怎么可能写出如此高屋建瓴,洞悉国策的文章?
调查员补充道:“我们走访了街坊,都说这孩子从小就是个闷葫芦,成绩平平,前段时间还因为倒卖收音机票被抓,完全看不出有这种经天纬地之才。”
“组长,会不会是搞错了?或者他背后还有人?”
为首的中年人,正是之前被李大叶用“举报”吓退的赵凯他爹,房管所副所长赵德发的顶头上司,区革委会的张主任。他看着资料,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心中五味杂陈。
这个李大叶,上次就让他颜面扫地,如今竟又以这种方式出现在他面前,是人才?还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风险?
“查!把他祖宗十八代都给我查清楚!我亲自带队去会会他!还有那个赵凯强买院子的事,也给我重新调查一遍,我要知道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与此同时,被国家机器秘密关注的李大叶,对此一无所知。
他的人生,正迎来第一个重要的节点——高考。
十二月的京城,寒风刺骨。
李大叶穿着父母连夜赶制的新棉袄,走进了尘封十年的考场。
考场里,坐满了年龄各异的考生,有白发苍苍的老知青,也有和他一样稚气未脱的年轻人。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紧张和对命运的期盼。
只有李大叶,神情自若,平静得像是在参加一场与自己无关的考试。
而在城市的另一端,一间高档饭店的包厢里。
苏媚穿着一身时髦的喇叭裤和的确良衬衫,正殷勤地给一个戴着金丝眼镜,满口粤语普通话的中年男人倒酒。
“黄老板,以后我可就全靠您提携了。”她的声音娇媚入骨。
那个黄老板色眯眯地看着她,一只手已经不老实地搭在了她的肩膀上:“放心啦,苏小姐这么靓,跟我去南方,我保证你吃香的喝辣的。读书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吗?揾钱才是硬道理!”
苏媚的脸上堆满了笑容,只是在低头的一瞬间,她的脑海里,闪过了李大叶那张平静的脸。
她用力地晃了晃头,将那个身影甩出脑海。
捷径就在眼前,她绝不能回头。
考场上,发卷的铃声响起。
李大叶拿起笔,看着熟悉的试卷,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
他下笔如飞,前面的基础题对他来说,比一加一等于二难不了多少。
直到最后的政治论述题。
题目是:论如何正确认识与实践当前国家的经济建设方针。
李大叶深吸一口气。
他知道,这才是他真正的考场。
他没有犹豫,直接将自己那篇论文的观点,进行精简和提炼,用一种更加稳妥,但观点同样鲜明的方式,洋洋洒洒地写了上去。
“……解放思想,是发展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实践,是检验路线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当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时,他刚好写完最后一个字。
走出考场,冬日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他一眼就看到了在校门口翘首以盼的林晚晴。女孩穿着一件红色的外套,在人群中格外显眼,像一团温暖的火焰。
“考得怎么样?”林晚晴迎上来,脸上带着一丝紧张。
“还行。”李大叶笑了笑。
两人并肩走在回家的路上,讨论着试题,憧憬着未来。
他们没有注意到,在马路对面,一辆不显眼的红旗轿车里,几道锐利的目光,正通过望远镜,牢牢地锁定着李大叶。
“就是他?”张主任放下望远镜,表情复杂。
“没错,就是他。我们查了赵凯那件事,这小子只用了三言两语,就把赵凯和他那个副所长爹的底裤都给扒了,还把‘拨乱反正’的大帽子扣上去,手段老辣得吓人。”一个手下汇报道。
张主任倒吸一口凉气。
他看着远处那个和女孩相谈甚欢的阳光青年,后背竟渗出了一层冷汗。
从青年的气质能看出,这哪里是个十八岁的孩子,这分明是个活了几十年的老妖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