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让你回七零捡漏,你却手搓光刻机? > 第9章  一篇短文,提前引爆改革浪潮!
李大叶写完最后一个字,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他没有立刻收起来,而是将那几页写得密密麻麻的稿纸,随意地放在了租屋那张破旧的方桌上。
这不是疏忽,而是一次无声的考验,一个精心布置的棋局。他需要一个信得过,且有足够分量和胆识的“信使”。林铮教授,就是他选中的人。
做完这一切,他起身推开门,用冰冷的井水狠狠泼在脸上,才压下心中那股翻腾的激荡。
这篇文章,是他精心准备,投向这个依旧阴云笼罩的时代的一道惊雷。
林晚晴依旧在廊下安静地看书,但她的目光却时不时飘向李大叶的屋门。
她能感觉到,自从李大叶开始写那篇东西,他整个人的气场都变了。
那不是备考的专注,而是一种近乎于燃烧的投入,仿佛要将自己的灵魂都倾注到笔尖。
她按捺不住好奇,趁着李大叶去院子里的间隙,她本想帮他收拾一下凌乱的桌面,却一眼瞥见了那本哲学书下露出的稿纸一角。
《实践才能检验一切事物之真理》
林晚晴的瞳孔微微一缩。她毕竟是书香门第出身,父亲更是哲学教授,她瞬间就明白了这行字背后蕴含的巨大分量和风险。这……这简直是在挑战当前的理论根基!
她的第一反应是惊恐,下意识地想把稿纸塞回去,假装没看见。
就在这时,林铮教授从自己的屋里走了出来。他最近精神头很好,每天都要拉着李大叶讨论几个学术问题,或是聊聊报纸上的时事。
这已经成了他的习惯。
“大叶,昨天我们聊的那个关于惯性系的定义,我又想到了一个……”
林教授的话说到一半,停住了。
他的视线,被李大叶桌上那几页稿纸吸引了。
最上面那张稿纸的标题,像一块烧红的烙铁,狠狠地烫进了他的脑子里。
《实践才能检验一切事物之真理》
仅仅一个标题,就像一道黑色的闪电,瞬间劈开了林铮混沌的思绪。
他整个人都定在了原地。
他下意识地走过去,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
伸手抽出了那几页稿纸。
稿纸是城里最便宜的,泛黄粗糙,但上面的字迹却力透纸背。林铮的手指能清晰地感觉到那些因为用力而留下的凹痕。
只看了第一段,他的呼吸就停滞了。
“……僵化的思想,教条的主义,是阻碍我们国家发展的最大绊脚石。我们不能用昨天的理论,来解决今天的问题。真理是什么?真理不是书本上的某个结论,而是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这些文字,每一个字都像一把重锤,狠狠地砸在他的心上。
太大胆了!
这简直是在直接挑战根深蒂固之理论根基!
他继续往下看,手开始控制不住地颤抖。
文章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了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后,笔锋一转,开始切入最敏感的经济领域。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必须解放生产力。如何解放?我认为,可以大胆设想,在农村,是否可以尝试‘包产到户’,将生产的积极性还给每一个农民家庭……”
“……在城市,为了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资金,我们是否可以划出几个特殊的区域,给予特殊的政策,我称之为‘经济特区’。让它们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
“包产到户”!
“经济特区”!
轰!
林铮教授感觉自己的天灵盖仿佛被这两个词狠狠掀开,大脑里所有的血液都在一瞬间冲向四肢,让他手脚冰凉,一片空白。
这两个词,他从未听过,但只看字面意思,他就瞬间明白了其中蕴含的,足以颠覆现有体制的巨大能量!
这已经不是大胆了,这是在挖社会主义的墙角!在很多人看来,这就是在搞资本主义复辟!
他捧着那几页稿纸,整个人都在发抖,嘴唇发白。
那十年间被批斗、被羞辱的冰冷记忆瞬间回溯,恐惧像藤蔓一样缠住了他的心脏。
这东西要是传出去,别说李大叶这个还没参加高考的年轻人,就是他这个刚平反的老教授,也得立刻被重新打倒,而且会摔得比上一次更惨,永世不得翻身!
他猛地抬头,看向刚从院子走进来的李大叶。
“这是你写的?”
林铮的声音沙哑干涩,充满了难以置信。
李大叶看着教授那张煞白的脸,和他手里紧紧抓着的稿纸,平静地点了点头。
“是我写的。”
“你……你……”林铮气得嘴唇哆嗦,他几步冲到李大叶面前,一把将他拽进屋里,反手关上门,压低了声音,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你疯了?!你知道你写的是什么东西吗?!”
“我知道。”李大叶的回答依旧平静。
“你知道?!”林铮把稿纸拍在桌子上,“这上面的每一个字,都够枪毙你十回!什么‘包产到户’,什么‘经济特区’,这些想法,你是从哪里来的?!是谁教你的?!”
他必须问清楚,这背后是不是有什么人,他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个他无比欣赏的年轻人,被人当枪使,走上一条绝路。
李大叶看着教授焦急又关切的样子,心里划过一丝暖流。
他没有回答那个问题。
在林铮几乎要喷火的注视下,他提起桌上那把老旧的茶壶,给教授倒了一杯水。壶嘴里的水流倾泻而出,稳稳地注入杯中,没有一滴溅出来。
这个动作,让林铮狂怒的情绪,诡异地停滞了一瞬。
“林教授,”李大叶将水杯推到他面前,开口了,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屋里每一个角落,“您先别激动。我问您几个问题。”
林铮一愣。
李大叶没有给他反应的时间,继续问道:“自从总理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那么,国家现在百废待兴,要搞四个现代化,你觉得最缺的是什么?”
“……是人才。”林铮下意识地回答。
“人才怎么来?靠推荐,还是靠考试,才最公平,最有效率?”
“……考试。”
“好。”李大叶点了点头,继续逼近问题的核心,“那现在,工厂里的工人没干劲,农村里的农民没力气,生产力上不去,问题又出在哪里?”
这个问题,像一记重拳,狠狠地打在了林铮的心口上。
他张了张嘴,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李大叶看着他,目光深邃,一字一顿地说道:“问题,出在‘权’和‘利’上。生产的自主权,创造财富的利益,没有给到该给的人手里。积极性,被捆死了。
“‘包产到户’和‘经济特区’,就是我给这个问题,找到的两把钥匙。”
这番话,没有解释来源,没有引经据典。
它只是把这个时代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却无人敢说破的脓疮,血淋淋地撕开,然后,递上了手术刀。
林铮死死地盯着他。
他想从那张年轻的脸上,看出哪怕一丝的慌乱、心虚,或者背稿子式的僵硬。
但是没有。
那张年轻的脸上,只有一片坦然和真诚。
林铮沉默了。
他坐在椅子上,良久,一言不发。
屋子里的空气,凝重得让人窒息。
他拿起桌上的稿纸,又看了一遍,一遍又一遍。
这一次,他强迫自己压下内心的恐惧,用一个学者的严谨,去审视文章里的每一个观点,每一句论述。
越看,他内心越是翻江倒海。
越看,他越是心惊肉跳。
他发现,这篇文章的逻辑,是自洽的,是严密的。它指出的问题,一针见血。它提出的“设想”,虽然惊世骇俗,却又隐隐指向一条国家富强的光明大道。
这不是什么歪理邪说!
这是一个天才的构想!
这是一个足以改变国运的构想!
他内心的恐惧,渐渐被另一种更强烈的情绪所取代。
那是激动,是兴奋,是一种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看到真知灼见时的由衷战栗!
不能毁掉它!
这样的文章,不应该被埋没在恐惧中!烂死在这间小屋!
一个念头,在他心中疯狂滋生。
林铮猛地站起身,他没有再多问一个字,而是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动作,将那几页稿纸整整齐齐地叠好,小心翼翼地,却又无比坚定地,放进了自己最贴身的内兜里。
“大叶。”他看着李大叶,表情是前所未有的严肃,“这篇文章,可能会改变你的一生,让你一步登天。但同样,也可能会给你带来天大的麻烦,让你坠入深渊。”
他停顿了一下,死死地盯着李大叶的眼睛。
“现在,你告诉我,你后不后悔写了它?”
林铮郑重地将稿纸叠好,小心翼翼地放进自己的内兜里,动作像是在安放一件稀世珍宝。
李大叶迎着林铮的目光,笑了。
“林教授,我不懂什么大道理。”
“我只知道,饭都吃不饱,后悔有什么用?”
林铮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再没说一句话,转身,大步流星地走出了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