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逆流茉梨 > 第3章
(2020年
冬末春初
清江市第一中学
高一二班)
期末考试的紧张气氛还未完全散去,就被一种更诡异、更庞大的未知所取代。教室后墙的黑板报上“新年新气象”的喜庆标语鲜艳依旧,前排同学的课桌里还放着没吃完的巧克力糖果,但所有的欢声笑语都被冻结在了空气中。
班主任李老师站在讲台前,面色凝重,透着一丝罕见的忧虑。她身后,巨大的电子屏上投影着省教育厅的通知文件,冰冷的宋体字格外刺眼:
“……为确保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即日起,我省各级各类学校推迟春季学期开学时间,具体返校时间另行通知……”
教室里死一般的寂静。有人小声问:“李老师,那……期末考试怎么办?”
李老师清了清嗓子:“改为延期开学后线上进行。同学们,”她的声音带着一种试图安抚人心的力度,“疫情是暂时的,大家不要恐慌。回家后严格遵守防疫规定,非必要不外出!停课不停学!各科老师会尽快建立班级群,布置线上学习任务!”
恐慌像细密的电流,开始在死寂中无声窜动。窃窃私语声嗡嗡响起:
“线上考试?怎么考?”
“会推迟多久?”
“我回爷爷家过年了,那边没电脑!”
“听说武汉那边……”
姬茉梨安静地坐在靠窗的位置,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前几天开始流行的“不明原因肺炎”新闻,已经在城市上空投下了巨大的阴影。如今,这阴影彻底笼罩了下来。延期开学,线上学习……对这些词汇,她并没有太多震惊或抗拒。家里那台父亲几年前咬牙买的二手笔记本电脑足够应付。她需要做的,只是把日常的生活和学习搬到那个虚拟的网格之中,如此而已。
没有同龄人乍闻假期的雀跃,也没有对线上学习的惶恐,她眼底只是一片近乎漠然的沉静。变化?对她而言,生活的基调本就是“应对”。她迅速整理好书包里所有的书本、练习册和卷子,动作有条不紊,仿佛只是换了一个战场。
(2020年

姬家小院)
世界按下了暂停键。街道前所未有的空旷死寂,偶尔驶过的警车或救护车,凄厉的笛声划破凝滞的空气,带来一阵心悸。口罩成了每个人脸上最醒目的符号,人与人之间隔着生疏的距离。
姬家的小院,在城市的静默里,意外地成了姬茉梨和奶奶相依为命的孤岛。父亲姬建国的厂子在封控令下彻底停工,他作为基层工人被临时抽调去配合社区的物资分发工作,早出晚归,常常回来时浑身都沾满消毒水味,疲惫不堪。刘阿姨被封在了她娘家的小区,暂时回不来。家里只剩下祖孙两人。
清江市一中的网课平台很快搭建起来,用的是国内一款主流通讯软件的视频会议功能。每天早上7:30,闹钟准时响起。茉梨穿戴整齐(即使在家,她也保持着校服衬衫的整洁),打开电脑,登录,调试好麦克风和摄像头——必须打开,以便老师检查学生是否在认真听讲。奶奶会准时端来一碗温热的稀饭和一碟咸菜,轻轻放在她书桌的一角,然后安静地坐在一旁缝补着什么,或者剥着豆子。
小小的房间成了教室。屏幕那头,是物理老师因网络延迟而偶尔卡顿的讲解、同学们在评论区飞快刷过的问题、以及不时冒出来的杂音(炒菜声、孩子的哭闹声、网络不畅导致的尖锐啸叫)。世界混乱而嘈杂。
但姬茉梨的世界却异常安静。她端坐在小小的二手笔记本电脑前,像一尊没有多余情绪的石像。摄像头拍到的她,总是微微低着头,目光专注在屏幕和摊开的笔记上,笔尖在纸上流畅地滑动,留下清晰工整的要点。老师点名提问,她的回答总是条理清晰,声音透过廉价的麦克风传出去,依旧平稳清晰,没有杂音,没有背景,干净得像她的解题思路一样。
她的自律让人惊叹。即使没有老师的目光和教室的约束,她的时间表也如同精密的钟表:晨读、上课、整理笔记、刷题、晚自习……分秒不差。父亲偶尔夜归,悄悄推开她房门一道缝,总能看到她伏案学习的身影,房间里的光线映着她专注的侧脸,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是唯一的背景音。那是一种近乎本能的应对——在外部世界失控的旋涡中,牢牢抓住自己唯一可以掌控的“秩序”之锚。
(2020年
夏)
疫情像一场持续的低烧,退不去,好不了。全国高考被迫延期,让高三学长学姐们陷入了更深的煎熬。清江一中高一高二的网课则变成常态。长时间的封闭和反复波动的疫情,让很多人变得焦虑、烦躁、注意力涣散。朋友圈、班级群里常能看到吐槽和抱怨。
茉梨的物理老师在一次线上讲解后,布置了一道综合思考题。群里很快炸开锅:
“老师太难了吧!”
“这题怎么做啊?毫无思路。”
“谁有答案共享一下啊?”
甚至有人直接问:“老师,考试会考这么难的吗?”
茉梨没有发言。她把题目认真抄写在专门的错题本上,凝神看了几分钟,开始在草稿纸上列出可能的物理模型和公式。她的眉头微微蹙起,眼神沉静如水,只有指尖无意识地在桌面轻轻点着节奏。窗外传来救护车呼啸而过的声音,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带着城市沉重的呼吸。她恍若未闻。十几分钟后,她拿起手机,打开班级物理小群的私聊界面(群里只有几个相对安静的同学),上传了一张清晰的解题步骤照片。
步骤清晰得像手术刀解构,公式应用精确,逻辑链条严密。
只有一行简短的附言:“仅供参考。”
几秒种后,群里跳出一串大拇指表情。一个平时不太发言的同班同学乔阳(高二就和她一起在校机器人兴趣小组做过项目)发了个“[抱拳]
大神牛!”的表情,紧随其后附上了一张不同的解法照片:“我觉得也可以从能量角度切入,看这样是不是更直观点?”
茉梨点开乔阳的解法,快速浏览了一下。角度不同,同样严谨有力。她没有回复表情包,只是用鼠标在乔阳的照片上点了个赞。这种专注于问题核心、不掺杂情绪、有效率的交流方式,让她感到舒适。这是她在喧嚣网络中开辟出的一个安静角落。
奶奶看着外孙女长时间盯着屏幕,担忧地唠叨:“小梨啊,歇歇眼睛吧。外头空气怪好的。”窗外阳光明媚,院墙上爬的爬山虎生机勃勃。
茉梨点点头:“嗯,知道了奶奶。”她保存好文档,站起身,走到院中。奶奶正小心翼翼地给那两株茉莉花浇水,初夏的阳光透过叶隙洒在老人银白的发丝上,有种温暖的光晕。经历了严冬的蛰伏,这两株花在奶奶的精心照料下,已经悄然舒展枝叶,青翠欲滴,枝丫间已密密地挤满了洁白的花苞,只等某个清晨的暖风将它们唤醒。
茉梨拿起小喷壶,帮奶奶一起给花草叶面喷水。细密的水雾在阳光下折射出小小的彩虹。奶奶看着她专注的侧脸,轻声说起旧事:“……那年啊,就是五九年,日子难哟,树皮都没得啃……可咱家院墙根下,那几棵野茉莉,硬是没死,开了一茬又一茬的花,香着呢。你爷爷说,那香气啊,是活着的味道……”
茉梨静静听着,感受着水流过指间的清凉。奶奶口中的苦难年代,遥远而模糊,却又与窗外这片静默封锁的城市隐隐呼应。生活或许艰难,生命却自有其韧性,如同脚下这不起眼的茉莉,只要根还在土里,总能等到绽放的时节。奶奶絮絮叨叨的声音,像一股暖流,熨帖着她因外界纷乱信息和长期独处而略微僵硬的神经。这份相依为命的静谧时光,成为了这段特殊岁月里最沉甸甸的慰藉。
(2021年
早春)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反复阶段。网课和返校复课交替进行。学校管理极其严格,食堂分批分座,走廊里排着间隔一米的队伍,教室里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
茉梨已经适应了这种节奏。线上与线下学习的切换,对她而言只是地点和形式的转变。她依然是那个安静而高效的解题机器。在一次久违的全年级线下月考中,她以无可争议的分数坐稳了年级第一的宝座,比第二名高出近二十分,遥遥领先。成绩公布的公告栏前,同学们窃窃私语:
“又是姬茉梨…”
“强得不像人……”
“听说她家环境挺复杂的…”
“那又如何?人家是真的强。”
这些议论像微风拂过,她置若罔闻。拿着那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她心中异常平静,只有一种“按计划达成目标”的笃定感。优秀,是她为自己构建的最坚实堡垒,也是通往她心中那个“远走”目标最可靠的通行证。
然而,一个更为现实的念头,却在奶奶日渐衰弱的身体面前,开始悄然滋长。奶奶腿脚越发不便,夜里咳嗽也多了起来。疫情反复让前往省会大医院看诊变得艰难。茉梨开始承担更多照顾奶奶起居的责任:帮奶奶按摩膝盖,定时提醒她吃药,学着做更合奶奶口味的饭菜。她甚至细心地在奶奶床头柜上放了一个电子血压计,每天早晚,那带着机械感的女声报出读数时,都成了她悬心时刻。
一天晚上,完成网课的茉梨正帮奶奶泡脚。她揉着奶奶有些浮肿的脚踝,奶奶布满老年斑的手轻轻搭在她头顶。
“小梨啊,”奶奶的声音有些喑哑,“别光顾着看书。人这一辈子,长着呢。要学会疼惜自己,别把弦绷得太紧,该歇就歇。”
茉梨动作顿了顿,没说话,只是用毛巾把奶奶的脚擦得更仔细些。奶奶浑浊的眼睛望着孙女低垂的眼帘:“你这孩子,心思重,担子也捡得早……奶奶知道你不容易,以后啊,要去做你认定的事,奶奶一定支持。”
心底某个坚硬的角落仿佛被撬动了一下,涌上一股滚烫的酸涩。她极力稳住声音:“嗯。奶奶,你好好保养身体就是帮我的大忙了。”
水温渐渐变凉。她把奶奶的脚擦干放进被窝,掖好被角。昏暗灯光下,奶奶脸上是岁月刻下的深深沟壑,眼神却温和如旧。
茉梨回到自己书桌前,没有立刻打开书本。屏幕上,是她正在阅读的一份关于“AI应用于乡村远程教育普及”的简报截图。几天前,她在帮物理老师整理网络教学资源时,无意间点开的一个国家级公益项目介绍。简报里触目惊心的数字和山区孩子渴望的眼睛,在她沉静的心湖里投入了一颗石子。她看着奶奶沉睡的身影,又看向窗外那在夜色中只能看到轮廓的茉莉。奶奶病弱的身体和那简报中教育资源鸿沟的画面在脑中悄然重叠。
一个模糊的、从未有过的念头在心底滋生:如果……有一天自己有了足够的力量,能像这院里的茉莉一样,把生机带向那些更干涸、更需要的地方?
技术,是不是可以成为这样的“水”?
她迅速将这个念头压下去。太遥远了。现在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更努力地积蓄力量。她深吸一口气,打开了数学竞赛题集,目光重新凝聚在冰冷的公式上。
屏幕右下角的时间显示:2021年5月21日。
窗外,夜深如墨。窗内,一盏孤灯,伴随着她指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城市已归于沉睡,而那两株角落里的茉莉,在夏夜暖风中,暗香浮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