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里坪煤矿的发展历程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卓越的贡献和崇高的精神,成为了全矿职工敬仰的楷模,他们就是荣获省部级劳动模范称号的十位杰出代表。
这十位劳模中,赵国栋是一位来自东北老区辽宁阜新矿务局的老工人。
早在阜新矿务局工作期间,他便凭借着对工作的高度热忱和出色的业务能力,赢得了煤炭工业部劳动模范的殊荣。那段在岗位上发光发热的日子里,他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充分肯定,还获得了前往大连煤矿职工疗养院疗养的宝贵机会,这段疗养经历,不仅是对他过往努力的褒奖,更是他职业生涯中一段难忘的回忆。而其余九位劳模,则是在十里坪煤矿这片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土地上,用自己的汗水、智慧与坚持,书写着属于他们的荣耀篇章。他们当中,有的是四川省劳动模范,有的是煤炭工业部劳动模范,还有的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煤炭工业协会授予的
“全国煤炭系统工业劳动模范”。
从时间的长河来看,改革开放前后各有五位劳模脱颖而出,他们宛如接力赛中的健儿,将老一辈煤矿工人的光荣传统,在十里坪煤矿代代传承,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奋勇前行,在煤矿事业中追逐梦想,实现自身价值。
建矿二十五周年,这是十里坪煤矿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了办好这场意义非凡的庆祝活动,营造出浓厚而热烈的氛围,矿里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在《星光》刊物上推出一期别出心裁的矿区标兵专刊。这份承载着特殊使命的任务,最终落在了《星光》编辑部的肩头。向文,作为编辑部的核心人物,迅速行动起来,他第一时间召集了编辑部里那些才华横溢、笔力深厚的笔杆子们。大家齐聚一堂,会议室里气氛热烈而庄重。向文详细地阐述了此次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随后,根据每个人的专长和优势,进行了精心细致的分工,而此次宣传工作的重点,就聚焦在了三位省级劳模身上。
在十里坪煤矿成立的这二十五年间,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和标兵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煤矿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而江利耀、罗大查、蔡林峰和戴广富这四人,更是其中最为耀眼的明星,他们的事迹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十里坪煤矿的发展之路,在广大职工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激励着无数人奋勇向前。
江利耀:默默奉献的坚守者
江利耀,1942
年出生于四川南充石圭乡小河沿村。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伴随着乡村的质朴与宁静。求学之路开启得较晚,直到
10
岁,他才踏入一年级的课堂。在学校里,他珍惜每一寸学习的时光,虽然条件艰苦,但他始终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小学毕业后,由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因素,他投身到农业生产中,在广袤的土地上挥洒着汗水,体验着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
18
岁那年,正值青春年少、满腔热血的他,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在武汉空军某机场从事地勤工作的日子里,他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凛冽,他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细致地完成每一项任务。他深知,自己的工作关乎着飞行安全,丝毫马虎不得。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他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品质,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成为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让他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复员转业后,他回到家乡,先后担任过民兵连长和石圭乡乡党委组织员。在这些岗位上,他同样兢兢业业,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积极组织民兵训练,维护乡村治安,为村民们营造了一个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在担任组织员期间,他认真负责地做好党组织的各项工作,积极培养和发展优秀党员,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
1966
年下半年,金江四号信箱来到南充农村招工。彼时的江利耀,面临着人生的又一次重要抉择。他本有机会到区里工作,拥有相对舒适和稳定的生活,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这个机会,报名参加了招工。他怀揣着对未知的期待和建设祖国的热情,来到了当时还叫渡口的四号信箱,随后被分配到十里坪煤矿,成为一名掘进工人,进入十一连。那时的渡口,正处于三线建设的热潮中,一切都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十里坪煤矿也按军队编制,设有营连排班,这种独特的组织形式,让江利耀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纪律性。
初来乍到,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难题便是住房问题。由于当时条件艰苦,一时涌来的人数众多,十里坪煤矿根本没有足够的住房供职工居住。江利耀和众多工友只能挤在用大席棚子围起来的茅草屋里。这些茅草屋,在风雨中显得格外脆弱,每逢下雨天,屋内便会漏雨,地面也变得泥泞不堪。但江利耀并没有丝毫抱怨,在他心中,自己是来干革命的,这点困难根本算不了什么。他总是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便,还经常鼓励身边的工友要坚定信心,共同克服困难。
由于是党员,江利耀一到单位就被任命为十一连一排一班班长。这个职位不仅是对他的信任,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此后,他将全部精力毫无保留地投入到工作中。每天,他总是最早到达工作岗位,最晚离开。他把法定公休日都献给了井下,在他看来,井下的工作才是他的战场,只有在那里,他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矿工节时,他已在十里坪煤矿默默耕耘了
28
年。这漫长的
28
年里,他从未和家人过上一个团圆节,每逢佳节,别人都在与家人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而他却坚守在井下。每年除夕夜,他总是主动请缨,留守掘进巷,看守风机、清理巷道。在昏暗的灯光下,他的身影显得格外孤独,但他的眼神却无比坚定。
1994
年春节,和往常一样,他又在井下大干中度过。他说,虽然不能和家人一起过年,但能为煤矿的生产贡献自己的力量,他感到无比自豪。
江利耀长期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建矿初期,一次井下任务中,区里给他们班一个探亲指标。考虑到他多年未探亲,与家人聚少离多,这个指标便给了他。然而,他却再次毫不犹豫地把探亲指标让给了别人。他说,自己还年轻,有的是时间和家人团聚,而现在工作正处于关键时期,需要他全力以赴。就这样,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为了煤矿的发展,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上级领导为了表彰他的突出表现,奖励他一个迁家的指标。这对于长期与家人分离的他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结束这种两地分居的生活,让家人团聚。但江利耀却笑了笑,婉拒道:“感谢领导对我的关心,还是把这个指标留给比我更需要的同志吧。他们可能家庭困难更多,更需要和家人在一起。”
后来国家实行煤矿工人农转非政策,大家都劝他:“老江,这次你也把家迁来吧,一家人在一起多好。”
可他却坚定地说:“我一个人在煤矿,除了在食堂吃饭和在单身职工宿舍楼睡觉,省下的时间都能用于工作,这样不是更好吗?我可以为煤矿多做一些贡献。”
就这样,单位里家住农村的差不多都迁家了,他却始终坚守单身生活,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
在井下,江利耀每班工作
10
多个小时,工作环境艰苦恶劣,到处都是飞扬的煤尘和潮湿的积水,但他从不叫苦叫累。他还常常加班加点,主动承担更多的工作任务。年三十中班收工交班时,他总是主动站出来,对工友们说:“你们出井与家人过年去吧,我留下看风机守阵地。”
他第
28
个春节夜又留在了井下,在别人享受团圆的时刻,他却在黑暗的巷道里忙碌着。他利用交班时间,清理煤渣、整理物料,大搞标准化作业。他认真地检查每一个角落,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为下一个班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他说,自己多做一点,下一个班的工友就能轻松一些,工作也能更顺利地进行。
煤矿工作苦脏累险,还常与自然灾害、机械设备打交道,难免受伤。但江利耀始终坚持
“安全第一”
方针,严格遵循
“三不伤害”
原则,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在工作中,他总是全神贯注,认真细心,从不马虎,更不会凑合着干。
二十多年来,无论是行走在狭窄的巷道里,还是在作业场所进行繁重的劳动,他都养成了先排查隐患,后规范作业的好习惯。他深知,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只有确保了安全,才能更好地完成生产任务。他凭借着自己的谨慎和专业,多次避免了事故的发生,连续
28
年未发生过轻伤,成为了大家眼中的安全榜样。
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江利耀一直在开拓三队从事打眼工作。这份工作需要极大的体力和耐力,每天,他都要背着沉重的打眼工具,在巷道里行走数千米。日行万米巷,班干百样活,他却天天干劲十足,从未有过丝毫懈怠。
有一天,他身患感冒,身体极度虚弱,连续几天都在输液。但他心里始终惦记着井下的工作,拔掉针头就毅然下井。
二十年来,别人不情愿干的活他揽着干,别人不情愿拿的工具他下井拿出井扛。他总是说,自己是班长,要起到带头作用,不能怕吃苦。
一次早班,打眼钻机突然坏了,需要拿出井上修理。这台钻机重达百十多斤,而此时的江利耀,经过一夜的工作,已经十分疲惫。但他没有丝毫犹豫,不顾疲劳,将钻机扛出了井。他一步一步艰难地走着,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但他的脚步却从未停下。这样的事情在他的工作中数不胜数,长年累月,他拿工具扛设备,看风机毫无怨言。
28
年来,他月月出满勤,天天干满点,立足岗位,默默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煤矿工人的责任与担当。
罗大章:干劲十足的彝族劳模
罗大章,彝族名字叫吉武日初,出生在凉山州喜得县的一个小山寨。这里的山水孕育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勤劳朴实的品质。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见证了家乡的贫困与落后,也深知只有通过努力奋斗,才能改变自己和家乡的命运。成渝知青来凉山州时,初中毕业的他怀着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和对知识的渴望,加入成都知青队伍参加劳动。在与知青们一起劳作的日子里,他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和技能,也开阔了自己的眼界。
后来,他又参加凉山民兵团,参与成昆铁路建设。在成昆铁路建设的工地上,他不畏艰难险阻,与战友们一起,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他凭借着自己强壮的体魄和顽强的毅力,出色地完成了一项又一项艰巨的任务,为成昆铁路的顺利通车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再后来,他和民兵团的同志们一起被调到金鼎矿务局十里坪煤矿,成为一采区的一名采煤工。初到煤矿,他就被这里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所感染。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这里干出一番成绩。
罗大章身材魁梧、体格健壮,仿佛有用不完的力气,干起活来不知疲倦。
当时全矿开展劳动竞赛活动,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展示自己的绝佳机会。他白班参加劳动升井后,虽然身体已经十分疲惫,但他澡都没洗,拿上两个馒头就又下井了。到了井下,另一班的工人看到他,惊讶地问:“罗大章,你又不是我们班的,来干啥?”
他笑着回答:“我虽然不是你们班的,但我是咱们队的,我多出一锹煤,咱们队拿竞赛第一名就多一份机会。”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集体的热爱和强烈的荣誉感。
领导看中他这股勇往直前、永不服输的蛮劲,提拔他为一队一班采煤班长。这个职位对他来说,既是一种认可,更是一种挑战。当了班长后,他更是一心扑在工作上,以身作则,带领全班工友努力工作。别人一天上一个班,他为了提高产量,上两个班。他总是第一个到达工作面,最后一个离开。在他的带领下,全班工友齐心协力,干劲十足。他们所在班组创造了全队日产原煤最高纪录,成为了全矿的标杆。
那时,十里坪煤矿广播站几乎天天都能听到表扬
“吉武日初”
的广播稿件,他的名字在矿里家喻户晓。他所在的采煤队也多次受到区、矿、煤炭指挥部的表彰,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和工友们辛勤付出的结果。
1971
年,他作为劳动模范出席北京群英会。这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高光时刻,也是对他多年来努力工作的最高褒奖。当他站在领奖台上,手捧着荣誉证书,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激动。他知道,这份荣誉不仅属于他个人,更属于所有为煤矿事业默默奉献的工友们。回到矿里后,他把这份荣誉转化为更大的动力,更加努力地工作,继续为煤矿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蔡林峰:技术精湛的逐梦者
蔡林峰出生在广东汕头的一个民族资本家家庭,家庭条件优越。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是在繁华的都市中度过的,享受着良好的教育和舒适的生活。有两个伯父侨居在南洋印度尼西亚从事橡胶生意,他们的经历也让蔡林峰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
1956
年,他高中毕业,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上徐州的一所煤矿工业学校,学习机械专业。在学校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为自己的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年后,他被分配到辽宁阜新市孙家湾煤矿机电科,成为一名见习技术员。从繁华的南方都市来到寒冷的东北,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南方人蔡林峰对北方的气候极不适应,尤其是冬天,那种寒冷让他刻骨铭心。现场查看设备时,手伸到冰冷的设备上,皮肤都会被粘掉一层,手脚生冻疮更是家常便饭。
听了单位老工人讲的
“耳朵被弹掉”
的笑话后,他虽被吓了一跳,但献身祖国煤炭事业的决心从未动摇。他知道,自己肩负着为祖国煤炭事业贡献力量的使命,不能因为这点困难就退缩。
在孙家湾煤矿卫生所,他遇到了生命中的爱人
——
护士鲍海燕。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他因冻疮到卫生所看病。那天在矿卫生所当班的护士是鲍海燕,她看到蔡林峰的手脚长了严重的冻疮,心中充满了同情。她仔细地检查了蔡林峰冻伤的情况,然后进行精心的处理。她一边处理,一边关切地说:“蔡工,到了冬天,一定要做好防冻措施。不然会留下后遗症的。”
她还一再叮嘱蔡林峰注意保养,并告诉他防止冻伤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在蔡林峰临走的时候,她温柔地说:“过两天你再来一下,我再帮你看看。”
鲍海燕的细心和关怀,让身处异乡的蔡林峰感受到了一丝温暖。
此后,两人的接触逐渐增多。蔡林峰被鲍海燕的善良和温柔所打动,鲍海燕也喜欢上了这个帅气高大、文质彬彬的南方小伙。蔡林峰虽然是南方人,但个子却长得很高,一米七七的高个儿,放在一群东北人中,依然十分显眼。对于身高只有一米五五的鲍海燕来说,眼前这个高大帅气的小伙子,就像一束光照进了她的生活。在与蔡林峰接触的日子里,她看到蔡林峰工作认真负责,对待生活充满热情,对他的喜爱又增添了几分。
蔡林峰想作为男人,在感情方面总应该主动一些。于是在一天中午下了班之后,他怀着忐忑的心情,拿着两张电影票来到卫生所。还好那天中午,正是鲍海燕值班。他高兴地走进鲍海燕的值班室,紧张得结结巴巴地对鲍海燕说:“包大夫,今天晚上我想请你看一场电影。”
还没等鲍海燕答应,他就放下电影票,转身跑了。望着跑远的蔡林峰的背影,鲍海燕噗嗤一声笑了出来:“这个愣头青。”
当天晚上,在矿食堂吃过晚饭,蔡林峰早早就来到矿工俱乐部。他在俱乐部门前焦急地等待着鲍海燕的到来,心中既期待又紧张。鲍海燕的父母家就是阜新矿务局的职工,所以,鲍海燕平常都是住在家里,他们家距离俱乐部不远,在一处职工住宅区。在距离电影开演前十分钟的时候,蔡林峰看到鲍海燕穿着一件蓝色的大衣,迈着轻快的步伐向他这边走来。他高兴得快步迎了上去,两人一起走进了俱乐部。他们刚找好座位坐下,电影就开演了。
那天,俱乐部放映的影片是《五朵金花》。在观看电影的整个过程,他们两人深深地被影片中的故事情节所感染,沉浸在美好的氛围中。

1960
年那个寒冷的冬日夜晚,走出俱乐部的蔡林峰和鲍海燕,被电影中那纯真浪漫的情节深深触动着。
此时,还不到九点钟,街边的路灯散发着昏黄的光晕,将他们的身影拉得长长的。蔡林峰抬眼望了望夜色,心中涌起一股柔情,他轻声对鲍海燕说:“一会我送你回家,我们先走一走吧。”
鲍海燕微微颔首,脸颊在寒风中染上一抹淡淡的红晕,她迈着轻盈的步伐,静静地跟在蔡林峰的身边,沿着街道缓缓向前走去。
他们的身影在街道上时而拉长,时而缩短,一路走,一路交谈着刚才电影里的情节。蔡林峰的眼中闪烁着光芒,深情地对鲍海燕说:“海燕,你就像电影里的金花。”
鲍海燕听了,嘴角上扬,露出一抹甜美的笑容,好奇地问道:“是吗?那你是谁呢?”
蔡林峰微微一愣,随即坚定地说道:“你是金花,我就是那个阿牛。我想一辈子像他们一样,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
说着,他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鲍海燕的眼睛,鼓起勇气表白道:“海燕,我爱你。”
鲍海燕的脸颊瞬间泛起一阵红晕,她羞涩地低下了头,心中却如小鹿乱撞般。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街边的树木在寒风中轻轻摇曳,似乎也在为这对年轻人的爱情而祝福。
从此,这对年轻人坠入了情网,他们的爱情如同春日里绽放的花朵,在岁月的长河中悄然生长。
时光匆匆,转眼间一年过去了。1961

2
月份,春节的喜庆氛围还未完全消散,蔡林峰和鲍海燕在亲朋好友的祝福声中,携手走入了婚礼的殿堂。婚后的生活平淡而温馨,他们相互陪伴,相互扶持。结婚后的第二年下半年,也就是
1962

3
月,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鲍海燕为蔡林峰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子。蔡林峰激动得眼眶泛红,他小心翼翼地抱着孩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是初为人父的喜悦与自豪。
1964
年的春节,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整个世界都被银装素裹。蔡林峰带着妻子鲍海燕,抱着一岁多一点的儿子,踏上了回老家的路途。一路上,儿子好奇地张望着窗外的雪景,时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这让蔡林峰和鲍海燕的心中充满了温暖。回到老家,父母看到他们,眼中满是欣慰与欢喜,一家人围坐在温暖的火炉旁,享受着这难得的团聚时光。
然而,时代的浪潮总是在不经意间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轨迹。转眼之间到了
1965
年,一场轰轰烈烈地大搞三线建设的建设热潮在全国掀起。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蔡林峰的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他深知,这是国家的需要,是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于是,他喜出望外,第一个到单位报了名,坚决要求到祖国的大西南,支援三线建设。
回到家里,蔡林峰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立即把这个喜讯告诉了妻子鲍海燕。鲍海燕听后,心中虽然有些不舍,但她还是很为丈夫的决定感到高兴。这几年,虽然有她的精心照顾,蔡林峰逐渐适应了东北的寒冷气候,但也落下了一些疾病,一到冬天气管就有毛病。到南方去工作自然是有好处的,一是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让毛主席他老人家睡好觉;二是对丈夫的身体也有好处。只是现在自己已有身孕,不便于和丈夫一起到三线建设的战场上,不免有一点遗憾。
鲍海燕将丈夫蔡林峰准备去支援三线建设的消息告诉她的父母时,父母的脸上露出了担忧与不舍的神情。鲍海燕是他们家中最小的一个孩子,前面有三个哥哥,所以父母对她百般疼爱。让鲍海燕父母想不通的是,在女儿已有身孕的时候,她的丈夫却要到大西南参加三线建设。但鲍海燕却不这样认为,她耐心地和父母说:“三线建设是毛主席关心的地方。好人好马上三线。”
她为丈夫能够去大西南参加三线建设感到骄傲,还跟父母说,等她生完孩子,她也要和丈夫一起到大西南参加三线建设。
果然,1967
年下半年,鲍海燕办理了调转申请,告别了年迈的父母。她眼中满是不舍,但心中却有着坚定的信念。她把刚两周岁的女儿托付给自己的父母,带着五岁的儿子,踏上了前往大西南的路途。经过漫长的旅程,她终于来到了丈夫蔡林峰工作的金鼎矿务局十里坪煤矿。
鲍海燕来到十里坪煤矿后,被分到十里坪煤矿医院工作,在矿山继续干她的护士工作。她的到来,对于蔡林峰来说无疑是心理上莫大的安慰和工作上的有力支持。蔡林峰工作干劲更大了,尽管他仅是一名中专毕业生,但经过多年的刻苦努力,在机械设备图纸设计方面取得了突出的业绩。在十里坪煤矿,乃至金鼎矿务局,他多次攻克在生产过程中涉及到有关机械设备方面的技术难关,为十里煤矿生产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证。同时,蔡林峰设计的有关机械工程方面的图纸在整个金鼎矿区被列为免检图纸,在整个金鼎矿区工程技术人员当中享有最崇高的声誉和名声。
戴广富的热血人生
而在遥远的四川中江,戴广富的人生也在时代的洪流中发生着重大的转变。
1951

3

12
日,阳光洒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是四川省中江县招兵体检的日子。戴广富和一批热血青年,满怀憧憬与期待,由乡里锣鼓喧天送到区里。区里鞭炮齐鸣,热闹非凡,又把他们送到了县里体检。
体检结束后,解放军崔连长把戴广富叫到一边,神色温和地说:“小同志,你到操场那边去。”
戴广富心中一紧,带着疑惑走过去一看,站在对面队伍中的人,不是长着黑渣渣胡子的人,就是比自己还矮小的人。
同乡邓家兴一见到戴广富也朝着他们队伍走来的时候,就高声喊道:“好啦!广富,咱们这些都是没考取的,明日回家扛锄头去了!”
戴广富一听,眼眶瞬间红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这怎么能行,这样灰溜溜回去咋见乡里的人哪!”
听戴广富这么一说,邓家兴也激动地跳起脚嚷道:“就是,凭什么不要我?论年龄,我也不算小。”
“是啊!”
戴广富说,“论家庭,我受苦一辈子;论参军,我自愿,家里也同意……
凭什么就不要我们?”
邓家兴怒冲冲地说:“走,广富,我们去问问他们,让他们给我们说个理由,凭哪一条不要我们!”
这句话提醒了戴广富。他呼地站起,抢到邓家兴前面跑回了体检室。
一进门,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放声大哭。
体检室内医生、崔连长看到戴广富这一举动,都一时感到莫名其妙,就急切地询问:“哎,小同志,你哭什么?”
戴广富冲着医生问:“你说,我哪一点不够格,凭什么不让我参加志愿军?”
崔连长见他急成这个样子,和蔼地说:“我们考虑你年纪小、长得矮……”
“我小、我矮,可谁也不是天生长大的呀!”
戴广富争辩着。
“到了朝鲜,要天天行军呐!”
“你走一百,我绝不走九十九!”
“还要打仗啦!”
“怕打仗还参加志愿军?”
“有时还吃不上饭呐!”
医生也插上了一句。
“一顿两顿不吃饭,谁没经过!要是美国鬼子来了,世世代代别想吃上饭。”
戴广富这一番话说得有理有据,也充满了觉悟!医生说不出话了。不料就是这番话让崔连长对他另眼相看了:“好啊!你这个小同志还蛮有志气!”
接着,他对戴广富说:“好了,小同志别哭了!接受你的要求,你被批准入伍了。”
戴广富高兴得一步蹿出门,冲出体检室,一边跳着高跑一边朝着院子里的人群大声喊道:“我被选上了!我被选上了!”
1951
年,戴广富如愿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随后,跟随大部队
“雄赳赳,气昂昂”
地跨过了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战场上,硝烟弥漫,战火纷飞,戴广富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
1952

10
月,戴广富所在的连队也参加了上甘岭战役的战斗中,由于戴广富不仅和黄继光是老乡,参军后还是一个团的,黄继光牺牲的事情对他触动很大。戴广富决心以黄继光为榜样,一辈子听党的话,跟党走。
朝鲜战争结束后,戴广富复员转业,被分到辽宁阜新矿务局兴隆煤矿当了一名煤矿工人。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他娶妻生子,过上了平凡而又充实的生活。没过两年,由于他工作突出表现,他就被阜新矿务局提拔为兴隆煤矿行政科副科长,负责兴隆煤矿全矿职工家属的生活后勤服务工作。
上世纪
60
年代,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战争阴影笼罩着新生的共和国。老一辈领导人未雨绸缪,决心建设新中国工业战略备份,史称
“三线建设”。“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
在时代的号召下,上百万的建设者从全国各地奔赴大西北,大西南,构筑起新中国的西南钢都。
四川是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1965
年,三线建设以攀枝花大型钢铁建设拉开序幕。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是三线建设第一阶段各方面倾注力量最多的重点项目,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独立自主进行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建设项目。作为攀枝花钢铁公司配套工程,金鼎煤炭矿区也拉开了建设的序幕。
三线建设是以备战为核心、以国防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调整东西部工业布局为重点,在国民经济还相当困难的前提下,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开展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交通等基本建设。全国各地的矿业专家、热血青年,纷纷奔赴这个深居峡谷的幽僻之地。
从此之后,这里也不断创造
“攀枝花速度”:1965
年攀枝花钢铁基地开始建设、1970
年炼出第一炉铁、1971
年炼出第一炉钢、1974
年造出第一批钢材……
在戴广富所在的辽宁省阜新矿务局兴隆煤矿也掀起了一股
“好人好马上三线。”“要让毛主席他老人家睡好觉。”
踊跃报名参加三线建设的号召活动。
听到这个消息,戴广富的心中热血沸腾,他第一个跑到矿办公楼,坚决要求参加支援三线建设的队伍中去。很快他的申请被批准,戴广富被列为辽宁省阜新矿务局第一批支援三线建设的人员名单当中。
他们坐火车,坐汽车,加上徒步,经过将近十多天的旅途奔波,终于来到了金鼎矿区。一来到矿区,戴广富放下背包便立即投入了热火朝天的劳动生产工作中。
在十里坪煤矿的建设工地上,一下子聚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名建设者。要想保证这几百号人正常的生产工作,首先必须要解决他们吃和住的问题。
在他的组织和带领下,大家纷纷上山伐木割索草。山间的道路崎岖难行,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手上磨出了血泡,可他们依然咬牙坚持。
很快,几十间茅草屋在大家的努力下搭建起来。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他又马不停蹄地建立起了工地食堂。没有柴火,他们就到山上去砍,茂密的山林中回荡着他们有力的砍伐声;没有水吃,他们就从一千多米远的山脚下摩梭河小河中去挑,一趟又一趟,肩膀被扁担压得红肿,可他们的脚步从未停歇;没有洗澡设备,他们用废旧汽油桶装水给职工烧水,想尽一切办法为大家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他们从繁华的城市来到了这深山腹地,在艰苦的环境中,三线建设铸就了一种
“三线精神”——“白天杠杠压,晚上压杠杠。”“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
多年后,为了改变当时十里坪煤矿的精神文明面貌,已担任十里坪煤矿环卫队队长的戴广富带领大家,在矿区
1000
米主干道栽上了上千棵凤凰树。他精心地浇水施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看护着这些树苗。终于,一棵棵参天大树拔地而起,在十里坪煤矿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矿区职工家属都说:“没有戴广富,就没有十里坪煤矿这条精神文明路上的那两排树。”
现如今已经居住在宽敞明亮西区金鼎家园小区楼房中戴广富,每当回忆起那段
“好人好马上三线”
的峥嵘岁月,心中总是感慨万千。很多三线建设者对
“不想爹,不想妈,不想孩子不想家,不出铁水不回家”“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
的日子还记忆犹新。当年
“白天杠杠压,晚上压杠杠”,正是他们那一代建设者用自己的甘于奉献的精神、用自己的担当肩负起了那个时代赋予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