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宋青书在少林寺勘破武道迷雾,准备迎接一场脱胎换骨的蜕变时,千里之外的西域昆仑,光明顶上,却是另一番光景。
明教总坛,历经六大派围攻的战火洗礼,如今已恢复了往日的肃穆与忙碌。
议事大殿内,新任教主张无忌,正端坐于教主宝座之上。
他身穿一袭朴素的白色长袍,与那象征着至高权力的火焰宝座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曾经那个蝴蝶谷和疾风溜猫逗狗的少年,如今眉宇间已经多了几分沉稳与威严,但那双清澈的眸子深处,却依旧藏着一丝本不该属于他的茫然与疲惫。
他面前的案几上,堆满了来自明教各地的文书和卷宗。
自他接任教主之位以来,宋青书的那些“教诲”便时时刻刻在他耳边回响。他没有像前任教主那般,急于扩张势力,号令天下群雄共抗元廷,反而是下了一道命令——休养生息。
表面上,明教偃旗息鼓,各地分舵和义军都转入了低调发展的阶段,不再与元廷发生大规模的正面冲突。
但暗地里,一场雷厉风行的整合运动,正在悄然进行。
张无忌以他远超同龄人的手腕,在短短一个月内,便将明教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和势力分布梳理整合得一清二楚。
他先是重建了五行旗,将那些各自为战、山头林立的旗主们召集到光明顶,以德服人,以武镇之,软硬兼施之下,硬生生又拉起了五支队伍,且直接听命于他一人。
随后,他又派出了以冷谦、彭莹玉等为首的亲信,带着他的手令,奔赴各地,联络那些打着明教旗号,实则各自为政的反元义军。他给出的条件很简单:接受光明顶总坛的统一调度与整编,总坛将提供功法、丹药和战略支持;若是不从,那便脱离明教体系,自立门户,从此与明教再无瓜葛。
这一手,虽让不少拥兵自重的义军首领大为不满,可当他们得知新任教主既是白眉鹰王外孙,又是武当张五侠之子,背后还站着天鹰教、明教和武当派时,那点不满便只能乖乖地咽回肚子里。
更何况,张无忌在光明顶上展露的那一身惊世骇俗的武功,早已传遍天下。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反抗都显得苍白无力。
于是,在宋青书的“遥控指挥”和张无忌的“亲力亲为”之下,庞大而散乱的明教,正快度被整合为一个比肩六大派的庞大教派,一味默默积蓄着力量,等待着宋青书搅动天下风云的信号。
此刻,张无忌正看着一份来自江南分舵的密报,眉头紧锁。
元廷似乎察觉到了一些蛛丝马迹,开始加强对江南地区的控制,汝阳王府的探子活动也变得异常频繁。
“教主。”
一个清朗的声音从殿外传来,打断了张无忌的思绪。
只见光明左使杨逍,一袭青衫,缓步走入大殿。
对于这位年轻的教主,杨逍起初是有些不以为然的,但这两个月来,张无忌所展现出的心胸、智慧和手段,却将他彻底折服。
“杨左使,坐。”张无忌放下密报,指了指一旁的座位。
“谢教主。”杨逍依言坐下,开门见山道,“教主,属下今日前来,是有一事相商。”
“何事?”
“如今我明教虽已稳住阵脚,但高端战力依旧堪忧。”杨逍神色凝重,“光明顶一战,我教高手折损不少。如今虽有教主坐镇,但一人之力,终究有限。长此以往,若元廷或是六大派高手来犯,我教恐难以应对。”
张无忌点了点头,这确实是个问题。
“属下以为,当务之急,是应尽快寻回我教失散在外的法王。若能得四大法王齐聚,我明教声威必将重振,也能为教主分担不少压力。”杨逍继续道。
“法王”张无忌的眼神微微一动。
四大法王,紫衫龙王、白眉鹰王、金毛狮王、青翼蝠王。
鹰王殷天正已在光明顶,蝠王韦一笑也已归位。剩下的,便是早已叛教出走的紫衫龙王黛绮丝,以及那还在荒岛求生的义父,金毛狮王谢逊。
“紫衫龙王黛绮丝,当年虽因情叛教,也是身不由己,但终究是我明教中人。若我教能派人前往,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未必不能劝其回归。”杨逍分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