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把祖传的绛笔制作刀握在手中冰凉,我却感到前所未有的清醒。
>周铭搂着周薇在朋友圈秀恩爱:终于找到对的人,告别过去无趣的生活。
>我默默打开直播,对着上万观众,用金线一丝丝织出交颈鸳鸯。
>最后一针落下,我举起剪刀利落剪断——丝绸断裂的声音如同心碎般清脆。
>沉默式手撕小三冲上热搜那晚,我接到了非遗保护中心的电话。
>而这才只是开始。
---
凌晨一点,手机屏幕的光刺痛了沈清梧的眼睛。
周铭更新了朋友圈。九宫格照片里,他搂着周薇,背景是本市那家人均消费抵她半个月工资的高空餐厅。周薇无名指上的钻戒闪得晃眼。配文是:遇见对的人,告别过去无趣平淡的生活,迈向新生。挚爱@薇薇薇薇薇。
下面共同朋友的点赞和祝福排了长队,夹杂着几条意味深长的调侃:周哥终于想开了!还是薇薇有魅力啊!
沈清梧的手指冰凉,一种麻木的痛感从心脏蔓延开,钝刀子割肉似的。相爱五年,她在他眼里,最终只落得无趣平淡四个字的评语。而那个曾听她倾诉所有心事、一起骂渣男的闺蜜周薇,此刻正甜蜜地依偎在他怀里。
胃里一阵翻搅。她关掉手机,把自己埋进老旧沙发里。祖屋特有的潮气混杂着尘封的味道,包裹着她。三天前,她拖着行李箱从和周铭租住的公寓逃回这里,本以为能躲起来舔舐伤口,却发现世界的恶意无孔不入。
失神间,指尖碰到一旁收拾旧物落下的木匣。匣子很旧,边角被摩挲得光滑,上面刻着模糊的積文斋三个字。她想起小时候,祖母曾拿着这个匣子,对她说:清梧啊,这是老祖宗吃饭的家伙事,金贵着呢。
她打开匣盖。里面并非金银珠宝,而是些形状古怪的工具:骨梳、修笔刀、刻刀,还有几撮不同质地的毛发,以及一束用油纸包得仔细、光泽流转的彩色丝线。匣盖内侧,用工整的小楷密密麻麻写满了字,像是某种工序记录——撕、搦、沤、合、刮、齐、冲实、绘、间、通…八十二道工序,毫尖、锋齐、刚健、型圆,四德皆备,方为绛笔。
绛笔沈清梧喃喃自语。她依稀记得奶奶提过,祖上曾是制笔的工匠,很有些名气,后来就没落了。她从未想过,这竟是如此复杂精妙的技艺。
一种强烈的冲动攫住了她。她需要做点什么,来压下心里那几乎要将她撕裂的酸楚和愤怒。她拿出手机,支在堆满杂物的桌面上,打开一个几乎没使用过的直播软件,随手填了个房间名整理老物件,静心。
镜头对准空白的桌案,她一言不发,从木匣里取出那束最亮的金线,又找出几张泛黄的图样,上面正是交颈相依的鸳鸯。她凭着儿时模糊的记忆和图纸上的指引,生涩地开始捻线、勾挑。
时间在寂静中流淌。直播间里偶尔蹦进一两个误入的游客,留下几句主播在干嘛这是什么手工,见她始终不答,又很快退出。她完全沉浸进去,指尖的动作从生疏到渐渐熟练,所有情绪都仿佛通过那根细密的金线,织进了逐渐成型的鸳鸯图案里。
周铭嘲讽的笑脸,周薇虚伪的关切,五年间点点滴滴的付出与期待,最终碎成无趣二字……每一幕都化成她指尖的一次穿梭、一次收紧。
不知过了多久,那对鸳鸯终于在她手中鲜活起来,羽翼分明,颈项缠绵,象征着世间最讽刺的恩爱。
就在这时,她瞥见手机屏幕——在线人数不知何时竟破了一万,弹幕还在疯狂滚动。
天哪,这是缂丝还是绛笔纯金线!
主播的手也太巧了吧!这鸳鸯活了!
发生了什么主播好像很难过…
同款失恋脸,抱抱主播。
镜头角落那个朋友圈…是我想的那种狗血剧情吗
沈清梧缓缓抬起头,第一次正视镜头。她没有哭,甚至没有什么表情,只是那双清亮的眼睛里,盛满了某种决绝的寂静。她拿起木匣里那柄小巧却锋利的祖传修笔刀——据说是用来剔除杂毛,追求笔锋完美的。
她左手举起那幅刚刚织成的、华丽璀璨的交颈鸳鸯,右手高扬起那柄小刀。
没有任何犹豫,刀锋精准落下,从两只鸳鸯紧密相依的颈项间,利落地一划而过!
嘶啦——
丝绸断裂的声音清脆又刺耳,透过麦克风放大在万千观众的耳边。完美的作品瞬间被撕裂成两半,金色的丝线颓然散开。
直播界面瞬间被爆炸式的评论淹没。
屏幕黑了。
沈清梧扔下刀,瘫坐在椅子里,浑身脱力。眼泪这时才后知后觉地汹涌而出,不是悲伤,而是一种彻底的宣泄和解脱。
她睡着了。几乎是昏睡过去。
再醒来已是第二天中午阳光刺眼。她摸过手机,上面塞满了微信消息和未接来电提醒。狐疑地点开微博,同城热搜第一赫然挂着——**沉默式手撕小三**。
后面还跟着几个tag:失传手工艺、最强反击、交颈鸳鸯断舍离。
她点进去,最热的视频正是她昨晚直播录屏:沉默的编织,最终那决绝的一剪。播放量千万级。网友的力量是无穷的,周铭和周薇那点破事,连同他们之前暗戳戳秀恩爱的微博小号,全被扒了出来。评论区成了大型渣男贱妹批判现场。
姐姐好帅!用实力打脸!
考古了小三微博,酸气冲天,早就惦记闺蜜男朋友了吧!
这手艺是真实存在的吗好像是濒临失传的绛笔制作里的‘上织’工艺啊!
给文化官媒投稿了!快来保护这个小姐姐和她的技艺!
手机突然震动,一个陌生的本地号码。沈清梧迟疑地接起。
您好,是沈清梧女士吗这里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我们关注到网络上的信息,想确认您是否是‘绛笔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这项技艺是我省省级非遗项目,记录显示传承人于良英先生年后已迁居国外,我们正苦于寻找新的传承者…
沈清梧握着手机,愣住了。窗外阳光正好,落在那些蒙尘的祖传工具上,泛起柔和的光泽。
人生的转折,有时候就是这么突如其来。
---
非遗保护中心的到访,像是一道正式的光,照进了沈清梧混沌的世界。
来的是一位姓李的副主任和一位年轻的研究员。他们仔细查看了那个木匣里的工具、半成品的笔头、以及沈清梧昨晚发泄的作品残片,神情越来越激动。
错不了!这就是正宗的绛笔制作技艺!‘水活’和‘干活’两大工序,复杂得很哪!李主任拿着一个笔头,对着光看,‘毫尖、锋齐、刚健、型圆’,看这四点做得,真有于老先生当年的风范!
沈清梧有些窘迫:我…我只是小时候看奶奶做过,自己瞎琢磨的。
这就是天赋!沈小姐,这门手艺现在太需要年轻人了!李主任感慨,新绛绛笔,两千多年历史,当年和南方湖州笔并称‘南湖北绛’,是贡品啊!现在全县就剩下‘積文斋’和‘于良英笔庄’两家还在坚持纯手工制作。于老移民后,我们就怕这门技艺断了根!
data-fanqie-type=pay_tag>
他们留下了联系方式,和一些非遗传承的支持政策文件,并表示会尽快为她办理认证手续。送走他们,沈清梧站在安静的祖屋里,第一次认真审视这些蒙尘的遗产。
她翻出奶奶留下的所有笔记和图样,一头扎了进去。她需要做点什么,不仅仅是为了打脸渣男,也不仅仅是为了回应突然的关注。那些精妙的工序,那些苛刻的标准,在她心里点燃了一簇微小的、却执拗的火苗。
她再次开启了直播。这次,她认真地写了标题:绛笔制作——非遗传承初探。
直播间瞬间涌进上万人,大多是吃瓜结束后来看手艺的。
她没有过多寒暄,只是将镜头对准工作台,开始按照奶奶的笔记,处理那堆看起来乱七八糟的羊毛。石灰水沤泡,加热处理,变成熟毛。然后是极其繁琐的水活:挑毛、齐材、合把、分头、圆笔,做盖毛、上盖毛、捆笔…
过程枯燥得令人发指。她做得极慢,极其专注,偶尔才开口解释一两句。
现在是在齐羊毛,要把毛根拔齐,不能有一根杂毛,不然会影响笔锋。
这叫打尖,用骨梳慢慢把毛梢打透,打均匀…
神奇的是,直播间的观众并没有流失,反而越来越多。弹幕飘过的不再是八卦,而是惊叹:
我看傻了,这手艺没十年功夫下不来吧
极度舒适!强迫症表示被治愈了!
主播专注的样子好美,之前哪个渣男瞎了眼说无趣
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啊…
期间,周铭给她发过几次微信,语气从最初的恼怒质问她到底想怎么样,到后来的犹豫你什么时候学的这些,最近的几条,甚至带上了几分不易察觉的悔意和试探:薇薇她…唉,还是你沉得下心。以前是我不好。
沈清梧只看了一眼,就划掉了通知。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有点想笑。她正忙着跟一批新到的珍贵竹管较劲——干活工序里的笔杆制作,选料是苦竹,需要精心打磨。
她没想到的是,顾云深会出现在她的直播间。
他头像很简洁,是一片远山的剪影,昵称只有一个顾字。他从不发言,但每次开播他都在,安静地挂着。直到有一次,她在挑选衬垫毛料时有些犹豫,他忽然发了一条极专业的弹幕:试试用那次收购的辽东貉子针毛,弹性足,做衬垫或许比狼毫更出锋。
沈清梧一愣。这是懂行的。
她私信了他:您好,请问您对绛笔制作很了解
对方回复得言简意赅:略知一二。家祖父曾收藏过于良英老先生的作品。
几次交流下来,沈清梧得知他叫顾云深,是省博物馆的研究员,研究方向正是古代文房器具。他知识渊博,却毫无架子,总能在她遇到瓶颈时,恰到好处地提供一些古籍上的解决方法或材料选择的建议。
他尊重她的尝试,也直言不讳地指出某些传统做法不可替代的原因:机器压出来的笔头和手工一层层衬垫出来的,蓄墨和聚锋效果是天壤之别。有些规矩,守住了,才是它的价值。
他的出现,像一位沉静的引路人,让沈清梧在摸索中少走了许多弯路。她隐隐觉得,他或许不止是个普通研究员那么简单,但他不说,她也就不问。这种默契的、保持在专业领域的交流,让她感到舒适安心。
她的技艺飞速提升,直播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她开始挑战更高难度的制作,甚至应网友要求,尝试修复一支破损的古董毛笔。
直播修复那天,在线人数创了新高。大家看着她小心翼翼清理笔头、重新绑扎、修补笔杆上的刻字…当那支几乎散架的旧笔在她手中重现光彩时,弹幕沸腾了。
年轻非遗传承人
的话题,悄悄爬上了热搜榜。
文化和官媒的报道随之而来。她的故事被娓娓道来:遭遇背叛,回归祖屋,意外发现并继承濒危非遗技艺,通过直播扩大影响,收徒授业…
她不再是那个被抛弃的前女友,她是沈清梧,绛笔制作技艺的年轻传承人。
周铭的挽回信息变多了,语气也越来越焦躁和低声下气。他甚至找到了祖屋来,却被闻讯赶来的记者和热心网友堵在了巷子口。画面里,他穿着过去绝不会穿的廉价衬衫,神色憔悴,对着镜头试图维持体面,却掩不住那份惶然和懊悔。而周薇的社交媒体,早已设置了半年可见,最新一条动态下,满是嘲讽和质问。
沈清梧关掉了新闻页面。内心平静无波。
她接到了第一个正式订单——为博物馆复制一批馆藏古籍修复专用的传统绛笔。引荐人,是顾云深。
他第一次主动提出拜访她的工作室。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他穿着简单的白色棉麻衬衫,身姿挺拔,气质清润。他没有过多寒暄,只是仔细看了她制作中的笔,给出了几点关于古法粘合剂使用的建议。
这个订单很重要,但也很枯燥,报酬可能不高。他看着她,目光坦诚。
我知道。沈清梧点头,能用来修复古书,比卖给附庸风雅的人装点书房有意义得多。
顾云深笑了,眼中有欣赏的光:果然没看错你。
送他离开时,他站在门口,犹豫了一下,说:市里有个非遗扶持计划,我有一个名额推荐。我觉得你很合适。但过程会很辛苦,需要系统整理技艺资料,可能要经常碰面讨论。
我不怕辛苦。沈清梧迎上他的目光,谢谢顾老师。
叫云深就好。他微微一笑,转身离去。
阳光在他身后拉出长长的影子,空气里似乎弥漫起一丝淡淡的,若有似无的墨香。
沈清梧知道,她的新生,真的开始了。
---
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
有慕名而来的书法家,指定要定制趁手的笔;有收藏家,想收藏她纯手工制作的精品;更有博物馆、图书馆的修复订单,要求极高,工期紧,利润却薄。
沈清梧做出了选择。她接下了绝大部分修复订单,推掉了许多利润丰厚的收藏单。
姐姐,你傻啊!那点修复订单才赚几个钱她新收的小徒弟,一个心直口快的本地姑娘,忍不住吐槽。
沈清梧正低头校验一批新笔的笔锋,闻言头也没抬:修一本古书,可能就能让几百年前的知识多流传几十年。这不一样。
工作室渐渐有了模样。祖屋被她收拾出来,古旧的家具和新添置的工作台和谐共处。墙上挂着奶奶那辈人留下的工具和图样,柜子里陈列着她近期的作品。阳光透过雕花木窗洒进来,空气里浮动着宣纸、墨锭和木材混合的独特香气。
顾云深来的次数渐渐多了起来。他以非遗项目顾问的身份,帮她整理申报材料,梳理技艺流程。他总能精准地找到问题所在,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工作间隙,他们会聊起古籍里记载的某种失传的制笔技法,或是某位历史名人用笔的癖好。
他看她时,眼神里的欣赏越来越不加掩饰,但他始终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尊重她的空间和节奏。这种不疾不徐的陪伴,让沈清梧感到安心。
然而,树的枝叶开始舒展,难免招风。
最先找来的是资本。一家文化投资公司的代表,西装革履,说话滴水不漏。他开出诱人的条件:合资成立品牌,大规模生产,用现代机器优化(实为简化)部分工序,包装营销,主打高端礼品市场。
沈老师,您的手艺是金子招牌,但守着这小作坊,能赚多少又能影响多少人对方侃侃而谈,我们可以把它做成奢侈品,让‘绛笔’成为成功人士的标配。利润,我们可以谈,七三分,您三,我们七,还包括所有运营成本。
沈清梧摩挲着手下一支刚刚镌刻好笔杆的竹管,摇了摇头:工业化生产,味道就变了。绛笔的核心就是‘手工’和‘传统材料’。很抱歉,这不是我想要的合作。
对方脸上的笑容淡了些:沈老师,您再考虑考虑。纯手工,产量有限,成本高昂,市场能做多大别跟钱过不去,也别…跟时代过不去。
送走投资人,沈清梧叹了口气。说不动摇是假的,巨额的资金投入,强大的推广能力,确实能让绛笔迅速被更多人知道。但那种知道,还是她想要的样子吗
没过几天,一个自称是于良英老先生远房侄孙的中年男人找上门,言语间打探着于老先生当年独门配方的下落,话里话外指责她一个外姓人霸占了于老(实则是她奶奶)的家传技艺。沈清梧直接亮出了奶奶的传承笔记和非遗中心的认证文件,对方才悻悻而去。
接着,又有同行在网络上含沙射影,质疑她一个如此年轻的女人,怎么可能真正掌握繁复的绛笔技艺,不过是靠着网络炒作和脸孔新鲜,哗众取宠罢了。
这些风波,沈清梧大多一笑置之。她忙着呢。订单要赶,徒弟要教,还要和顾云深一起准备即将到来的国际文化博览会。她的作品已被选送,将代表省内非遗项目参展。
但顾云深显然比她更上心。他不动声色地动用自己的人脉和资源,查清了那几个同行的老底,将一些他们以次充好、用化学纤维冒充天然兽毛制笔的证据,无意间透露给了行业内的老前辈。很快,那几人便消停了。
他还引荐了几位真正德高望重的老工匠与沈清梧认识。老人们来看过她的工作室和作品后,捻着胡子点头:是那个味儿!于大姐的孙女儿,没丢她的手艺!这些认可,比任何公关都管用。
博览会前夕,周铭又尝试联系她一次。电话里,他声音沙哑,满是疲惫和悔恨:清梧,我错了,我真的错了…周薇她…根本不能和你比。我看到你要去参加国际展的消息了,你真厉害…我们,还有可能吗
电话这头,沈清梧正对着光,检查一批即将参展的毛笔的笔锋,每一根毛都必须完美无瑕。她闻言,只是平静地打断他:周铭,我在忙。以后不要再打来了。
挂断,拉黑。动作一气呵成。
她走到窗边,看着外面华灯初上。曾经,那段感情是她生活的全部重心,他的背叛像是天塌地陷。而现在,她站在这里,拥有着自己热爱并为之奋斗的事业,拥有着社会的尊重和认可,还拥有着…一份值得期待的新感情。
她才恍然惊觉,不知从何时起,想起周铭和周薇,心里已再无波澜。
他们早已不在她的世界里了。
顾云深发来微信,提醒她明天布展的注意事项,最后加了一句:早点休息,别熬太晚。明天我来接你。
很平常的一句话,却让沈清梧的嘴角微微扬起。
好。她回复道。
窗外,月色正好。
---
国际文化博览会的展厅里,人流如织,灯光璀璨。
沈清梧的展位不算大,但位置颇佳。深色的展台上,铺着墨蓝色的丝绒布。一盏仿古宫灯柔和打光,照亮了精心陈列的绛笔作品。它们被放置在特制的楠木笔架上,或刚健,或圆润,毫锋在灯光下闪烁着温润的光泽。旁边搭配着古法制作的墨锭、仿古宣纸,以及部分制作工具和图文介绍。
沈清梧穿着一身改良过的藕色旗袍裙,长发用一支自己打磨的竹簪挽起,站在展台后,从容地向驻足的中外游客介绍着绛笔的历史和制作工艺。顾云深站在她身侧稍后一步的位置,偶尔在她需要时,用流利的英语补充几句,或翻译一些专业的术语。
她的几个徒弟也穿着定制的工服,在一旁演示着水活中的齐毛、打尖等基础工序,引得不少人围观拍照。
这真是完全用手工做出来的太不可思议了!一位外国老者戴着放大镜,仔细看着一支紫毫笔,连连惊叹。
每一支笔,从选料到完成,需要三十到三十五天,超过八十道工序。沈清梧微笑着解释,语气里带着毋庸置疑的骄傲与敬畏。
沈老师,一位国内知名媒体的文化记者将话筒递过来,您的作品即将被选为赠送外宾的国礼,请问您此刻有什么感想作为一位非常年轻的非遗传承人,您认为传承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沈清梧微微颔首,目光扫过身旁的顾云深和忙碌的徒弟们,声音清晰而沉静:我很荣幸,这份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所有坚守这项技艺的前辈,属于我们共同的文化传统。传承,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不是墨守成规,而是理解技艺背后的‘魂’。比如绛笔,它的魂在于对手工极致的追求,对材料天然的尊重,以及它最终服务于书写、创造与传承文化的功能。守住了这个‘魂’,再去做形式上的创新,才不会迷失方向。
记者又问:我们注意到您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扩大了影响力,但也拒绝了资本商业化运作的提议。您是如何平衡传承与传播、坚守与创新的呢
直播是工具,让古老技艺被看见,吸引可能感兴趣的年轻人。但核心的技艺,无法、也不应该被机器替代。沈清梧回答得不卑不亢,我拒绝的不是商业化,而是那种牺牲品质、背离内核的批量生产。我们正在尝试开发一些体验课程和文创周边,让更多人能接触、了解,但最核心的制笔技艺,我会坚持手工传承下去。
顾云深看着她,眼中是毫不掩饰的赞赏。他接过话头,从学理层面补充了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生存之道,言辞精辟,引得记者频频点头。
展台对面的人群里,周铭隔着几步远的距离,怔怔地看着。他穿着不合身的西装,显得有些狼狈。他是跟着现在的小老板来博览会拓展人脉的,鬼使神差就逛到了这里。
他看着那个在灯光下自信从容、侃侃而谈的沈清梧,她周身仿佛笼罩着一层温润却耀眼的光华,与他记忆中那个围着灶台转、为他加班熬夜准备资料的那个无趣女友判若两人。她身边的那个男人,气质清贵,一看便知非池中之物,他们站在一起,默契得像一个世界的人。
一种前所未有的悔恨和绝望攫住了他,尖锐而刺痛。他曾经拥有过珍宝,却亲手打碎,当做了鱼目。而现在,连多看她一眼,都觉得自己亵渎了她周围干净的空气。
他狼狈地转身,匆匆钻进人群,像是要逃离某种审判。
沈清梧似乎察觉到了什么,目光随意地扫过那个方向,只看到一个匆忙逃离的陌生背影。她没有在意,继续微笑着回答下一个问题。
博览会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沈清梧带去的作品销售一空,还接到了好几个国际订单和合作意向。更让她高兴的是,有十几个年轻人现场表示,博览会结束后就想报名参加她的体验课,其中有好几个是设计专业的学生。
回程的车上,沈清梧累得几乎说不出话,但眼睛亮得惊人。
顾云深开着车,侧脸在流动的光影里显得格外柔和。累了就睡会儿,到了我叫你。
睡不着,沈清梧声音里带着疲惫的沙哑,却满是笑意,像做梦一样。
车厢里沉默了一会儿,只有舒缓的音乐流淌。
清梧,顾云深忽然开口,声音很轻,却异常认真,这条路会很难,很慢,可能永远也无法做到资本承诺的那种‘成功’。
我知道。沈清梧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流光溢彩,语气坚定,但我愿意走下去。
我陪你。顾云深的声音沉稳而自然,仿佛在说一件再理所当然不过的事情。
沈清梧的心轻轻一颤,没有回头,却缓缓伸出手,覆在了他放在档位上的手背上。
他的手指微凉,感受到她手心的温度,顿了一下,随即反转手心,与她十指紧扣。
无需再多言语。
车窗外,城市华灯璀璨如星河。车内,安静却暖意盎然。
新的故事,已经悄然开始。而关于传承、关于成长、关于爱与尊严的故事,永远动人,永不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