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别墅书房弥漫着血腥的味道。
著名推理作家李哲倒在血泊中,心脏插着他珍藏的古董匕首。
现场完美得令人窒息。
反锁的门、唯一的钥匙在他口袋中,窗户紧闭,唯一的通风口连猫都无法钻入。
凶器是他收藏的古董匕首,却只有他自己的指纹。
留下的手稿写着一句遗言:真正的完美犯罪,连自己都是棋子。
但我偏偏不信是自杀,一直执着追查。
我发现了死者妻子张雯的恐惧、助手赵晓明狂热崇拜下的隐秘,以及一封指向勒索的遗书。
然而,多重反转层层展开。
在这场密室杀人案中,究竟谁是导演
这是一场疯狂与救赎的博弈,每个人都是棋子,每个人也都是棋手。
直到最后一步,你能否看清——
究竟是谁,在操纵这场完美犯罪
1
李哲死了。
他是我的老同学,毕业以后,我从事警察,而他则成为了一个著名推理小说作家。
我站在门口,看着技术科的同事在灯下忙碌,拍照,取证。
现场完美得令人窒息——一个标准的密室。
从内部反锁的门,钥匙在他睡袍的口袋里,窗户严丝合缝,老式插销扣得死死的。
唯一的通风口只有巴掌大,别说人,连只肥点的猫都钻不进来。
他是被一把古董匕首刺穿心脏的,一击毙命。
那把匕首是他从欧洲某个古董市场淘回来的,一直作为装饰品摆放在书桌后的架子上,华丽,但毫无实用价值,但凡反抗就会折断。
此刻,它却成了凶器,上面只有他一个人的指纹。
老陈。
助手小刘走过来,压低声音对我说道:初步来看,没有外人侵入的痕迹。门窗完好,安保系统日志显示一切正常。
我嗯了一声,目光扫过房间。
书桌上摊开着他的手稿,钢笔搁在一旁,墨迹已干。
最后一行字写得十分潇洒,从这行字中,我仿佛能看到他就在我的面前,对我说着:
真正的完美犯罪,连自己都是棋子。
我的老同学,最终就用这样一句充满戏剧性的台词,为自己的死亡拉开了序幕。
或者说,谢幕。
张雯。
李哲的妻子,坐在楼下客厅的沙发上,裹着一条厚厚的羊毛披肩,手中紧紧攥着纸巾,脸色苍白。
她身体微微发抖,不是装的,这种下意识无助的战栗,我见过太多。
她啜泣着,断断续续地回答着女警的问题,声音嘶哑。
我不知道……我睡得很早……吃了安眠药……什么也没听到……
赵晓明。
李哲那个年轻的助手兼狂热书迷,则像只受惊的兔子,缩在客厅角落,眼神惶恐地四处张望,双手紧紧绞在一起。
他反复说着:怎么会……老师怎么会……
太完美了,太像李哲的风格了。
他毕生都在追求推理小说的极致逻辑和意外性,难道死亡是他最后一部作品
自杀吗
但我了解李哲,或者说,我自以为了解。
他那份深入骨髓的骄傲,绝不会允许他用自杀来结束生命,除非这自杀能成就更伟大的东西。
比如,一个谜。
2
回到警局后,局里的同事大多倾向于自杀。
现场证据太有说服力了。
压力巨大的艺术家,用极端方式结束生命,并给世界留下一个谈资——这剧本合情合理。
但我睡不着。
办公室里烟雾缭绕,白板上写满了现场线索图,中间是李哲的照片,嘴角挂着一丝熟悉的微笑。
他那句连自己都是棋子在我脑子里反复盘旋。
棋子谁的棋子如果他是棋子,那下棋的人是谁
我再次去找了张雯。
她看起来比前几天平静了些,但眼底的悲伤依旧浓郁。
她目前暂住在市区的一套公寓里,看得出来,她是不想回到那个家里。
李哲最近有什么异常吗比如,情绪低落,或者特别兴奋
张雯捧着热水杯,眼神有些飘忽。
他一直都那样,你知道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写不出满意的东西时会很烦躁……但最近,他似乎对的新书构思特别投入,经常熬夜。
新书关于什么的
好像……也是一个密室杀人的故事。
她顿了顿,补充道,他经常和晓明讨论这些,说是需要年轻人的新鲜想法。
赵晓明。
那个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助手。
他和赵晓明关系怎么样
晓明很崇拜他,几乎言听计从。李哲也很信任他,很多杂事都交给他处理。
张雯的声音很轻,如同下意识的呢喃,但是……
但是什么
我敏锐地捕捉到她的犹豫。
没什么……
她躲闪着我的目光,可能是我多心了。李哲有时候说话比较直接,可能会伤到人自尊心,晓明那孩子心思又细……
离开张雯家,我立刻传唤了赵晓明。
在审讯室里,他显得十分紧张,额头冒汗,眼神不敢与我对视。
案发当晚你在哪里
我……我在市区。老师晚上九点左右给我打电话,让我去一家24小时书店帮他找几本绝版参考书……
他急急忙忙掏出手机,调出通话记录和书店的监控截图。
我差不多凌晨一点才离开,书店店员和监控都可以作证!
时间对得上。
如果李哲是十点到十二点之间死亡,赵晓明有完美的不在场证明。
李哲最近有没有跟你提过什么特别的事比如,有人威胁他
赵晓明的脸瞬间白了,嘴唇哆嗦起来。
没……没有……
赵晓明!我加重了语气,这是谋杀案!知情不报的后果你很清楚。
他猛地一颤,几乎是瘫在椅子上,带着哭腔说:陈队长……我说了,你们会不会认为是我……
说!
老师……老师他早年有一本书……架构和某个不知名外国作者的一篇网络小说很像……有人,有人知道这件事……可能,可能以此威胁过他……
他有些着急,说话也急迫了起来。
但我发誓不是我!我只是偶然听到老师打电话时情绪很激动,提到了‘封口费’和‘别再纠缠’……
什么时候的事
大概……一个月前。
一条潜在的动机出现了——勒索。
李哲是个极度爱惜羽毛的完美主义,这种丑闻足以让他身败名裂。
你为什么之前不说
我……我怕惹麻烦……而且,老师后来好像解决了,没再提过。
赵晓明低下头,陈队长,老师对我有知遇之恩,我怎么可能……
我点了点头,让他先回去,但没有排除对他的怀疑。
他的不在场证明太完美,完美得像事先安排好的。
而关于抄袭的秘密,恰恰给了他动机。
3
案件似乎陷入了僵局。
自杀他杀如果是他杀,密室如何破解凶手是谁有动机的赵晓明有不在场证明。
我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对着现场照片和那页手稿发呆。
李哲的手稿写得很工整,修改处都用特定的符号标注。
我的目光再次落在那句遗言上。
真正的完美犯罪,连自己都是棋子。
鬼使神差地,我想起很多年前,李哲在一次酒后得意地告诉我,他喜欢在手稿里藏密码游戏,等待细心的读者去发现。
真正的谜底,永远不会放在明面上,老陈。
他当时笑着说。
我的心跳突然加速。
我拿起那页手稿的高清复印件,逐字逐句地仔细查看。
字母、笔画、标点……
终于,我发现了不协调的地方。
有一段描写天气的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异常繁琐,逗号、句号、分号的出现频率和位置有些刻意。
我尝试着将那些标点符号转换成数字密码,得到了一串数字:17-8-23-5-12-6。
书架的编号第17排,第8列,第23本书
我立刻带人重返别墅书房。
书房还保持着原样,房间中还飘荡着淡淡的血腥味。
我按照密码数字,找到了对应的书架位置。
那是一个靠墙的书架,摆满了他的精装本著作。
第17排,第8列,第23本——是他自己的第一本成名作。
我抽出那本书,书后面不是墙,而是一个小小的、嵌入墙体的金属保险箱。
在场的人都屏住了呼吸。
密码是刚才那串数字的另一种组合
我尝试了几种排列,当输入23-17-8-12-6-5时,保险箱发出咔哒一声轻响。
开了。
里面没有现金,没有珠宝,只有一封信。
信封上写着两个字:遗书。
我的手心有些出汗。
戴上手套,我小心翼翼地取出那封信。
字迹是李哲的,内容却让我脊背发凉。
信中,李哲承认了自己早年那部作品存在借鉴问题,并因此被某人长期勒索,金额越来越大,他不堪重负,身心俱疲。
他决定自杀,但他不甘心让那个勒索者逍遥法外。
所以他精心布置了这个密室自杀现场,并故意留下破绽——他暗示那个勒索者案发当晚一定在别墅附近,甚至可能通过某种尚未被发现的方式进入过书房,留下了微小的痕迹。
他希望警方能顺着这个线索揪出那个人。
他在信末直接写道:勒索我的人,就是赵晓明。
所有的线索似乎瞬间串联起来。
赵晓明知道秘密,有动机。
他的不在场证明可能是李哲故意安排的,为的是洗清自己的嫌疑,从而让警方的怀疑目光更坚定地投向赵晓明。
李哲用自己的死,来完成对勒索者的报复。
好一出金蝉脱壳,借刀杀人!
我立刻下令拘传赵晓明。
data-fanqie-type=pay_tag>
4
再次面对审讯,赵晓明的反应几乎是崩溃的。
他脸色惨白,汗如雨下,语无伦次地否认。
没有!我从来没有勒索过老师!是的,我知道那个秘密,但我怎么可能……那是我的恩人啊!
他激动地挥舞着手臂,情绪异常激动。
他问我密室手法,我还以为是为了新书!他让我那天晚上去书店,我以为是真的需要资料!他在利用我!他陷害我!
他为什么偏偏陷害你
我冷冷地问。
我……我不知道……
赵晓明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眼神变得复杂起来。
也许……也许是因为我发现了别的秘密……
什么秘密
他犹豫了很久,最终像是下定了决心,压低声音说:老师和雯姐……他们的关系并不像外面看起来那么好。我……我有一次晚上回去拿文件,听到他们在激烈地吵架。
吵什么
好像……是关于离婚的事。雯姐想离开,老师不同意,说的话……很难听。老师说,如果雯姐敢走,他就……就毁了她。
赵晓明舔了舔干燥的嘴唇。
雯姐之后哭了很久。老师他……控制欲很强。
一个新的视角猛地被打开了。
如果李哲可以用如此极端的方式陷害赵晓明,那他对自己的妻子呢
张雯想要离开他,他是否会同样不惜一切代价地毁掉她
或者,张雯是否因为无法忍受而先下手为强
但密室依然是横亘在面前的巨大障碍。
张雯如何作案
如果她是凶手,李哲又为什么要写遗书指控赵晓明是为了保护妻子
不可能。
这更像是要把所有嫌疑引向赵晓明,从而让真凶逍遥法外。
难道真凶是张雯,而李哲临死前还在玩那套完美犯罪的把戏,用自己的死同时报复勒索者和想要离开自己的妻子
这个想法让我不寒而栗。
我再次找到了张雯。
这一次,我的问题更加直接。
李哲死后,他的财产如何分配
张雯似乎没料到我会问这个,愣了一下,才说道:主要……主要是我继承。他父母早就过世了。
听说你们最近关系紧张,甚至提到了离婚
她的脸瞬间失去血色,手指紧紧攥住了披肩。
谁……谁告诉你的
有人说,听到你们激烈争吵。李哲威胁要毁了你。
张雯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肩膀也随着哭泣不断耸动。
是……他是说过。他不能接受失败,尤其是婚姻的失败。
他说如果我敢走,他就让我身败名裂,一无所有……我害怕……陈队长,我那晚真的吃了安眠药,什么都不知道……
她卧室里的水杯确实检测出了安眠药成分。
她的恐惧看起来也真实无比。
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点,但水更浑了。
赵晓明和李哲夫妇,形成了一个诡异的三角。
每个人都有动机,每个人都有疑点。
5
那封遗书成了关键。
我让技术部门对遗书做了最严格的笔迹鉴定。
专家给出的结论是:摹仿水平极高,几乎可以乱真,但在某些极细微的笔锋转折和用力习惯上,与李哲的真迹样本存在几乎不可察觉的差异。
尤其是在书写晓明两个字时,那种下意识的流畅度,稍微有点不自然。
这封遗书是假的!
我感觉血液冲上了头顶。
如果遗书是假的,那它就不是李哲的布局。
而是有人想故意引导我们怀疑赵晓明!
谁会这么做谁知道抄袭秘密和保险箱密码谁又能如此了解李哲的书写习惯
答案几乎呼之欲出——张雯。
作为共同生活多年的妻子,她最有条件摹仿笔迹。
作为前编辑,她对文字有极高的敏感度。
她知道保险箱的存在甚至密码,也不足为奇。
她声称吃了安眠药沉睡,无人证明。
动机呢
摆脱控制,获得自由和财产。
但最大的问题依然存在。
她如何制造密室
案发当晚,她到底有没有吃下安眠药
我重新梳理了别墅的结构图和安保记录。
没有一个角度显示有外人进入。
如果凶手是张雯,她只能是内部作案。
我们对匕首进行了第三次,也是最为精细的检测。
法医不放过任何一丝可能。
终于,在匕首柄与护手连接处的一道极其细微的缝隙里,提取到了一丁点几乎可以忽略的有机物质。
经过DNA比对,不属于李哲。
属于张雯。
我立刻申请了逮捕令。
6
在审讯室里,强光打在张雯脸上。
她看起来异常平静,甚至有种解脱般的疲惫。
我把DNA报告推到她面前。
她沉默地看了很久,然后抬起头,看着我,忽然笑了笑,那笑容苦涩又诡异。
你们还是找到了。
她的声音很轻,没有惊慌,没有否认。
是你杀了李哲
是我。
她承认了。
怎么做到的那个密室。
很简单。
她淡淡地说。
他书房的锁是老式的弹子锁,从里面锁上后,如果有一把备用钥匙,可以从外面插进锁孔,抵住里面的钥匙,慢慢转动,同样能反锁。只是需要耐心和一点技巧。我等他死后,用备用钥匙从外面完成了反锁,然后再从书房门下的缝隙里,用薄塑料片把备用钥匙塞回他睡袍口袋里。
我愣住了。
如此简单如此传统
我们都被完美密室这个概念迷惑了,拼命去想复杂的手法,忽略了最基础的可能性。
灯下黑。
为什么
我问道:因为他想控制你因为财产
张雯摇了摇头,眼神飘向远方,像是在回忆什么。
不全是。陈队长,你了解李哲,但你又不完全了解他。
她顿了顿,说出了一番让我浑身血液几乎凝固的话。
这一切,都是他要求的。是他为自己设计的,‘真实’的谢幕演出。
我难以置信地看着她。
他得了脑癌,晚期。最多只有半年可活。
张雯的声音平静得像在叙述别人的故事。
他无法接受自己慢慢变得痴傻、瘫痪,无法创作,甚至无法控制大小便的结局。他更不能接受自己江郎才尽,被读者遗忘。他要在巅峰时期,用最轰动的方式离开。
所以……他选择被杀让你杀了他
是。他求我帮他。他说这是最后一部,也是最伟大的一部作品。
她的眼泪无声地滑落。
他规划好了一切。密室的手法,是他想的,他甚至提前支开了赵晓明,给他制造了不在场证明。那封遗书,是他逼我摹仿他的笔迹写的,他说要给故事增加一层反转,考验一下警方,也……顺便考验一下我。
考验你
他说,如果我能完美执行计划,并且最终不被你们抓住,那我就真正理解了他的艺术,有资格继承他的一切。如果我被抓住了……
她惨然一笑。
那说明我也不过如此,活该接受法律的制裁。他说,‘这很公平,不是吗’
我感到一阵恶寒。
李哲的偏执和疯狂,超出了我的想象。
他将现实生活也当成了他笔下的棋盘,每个人,包括他自己和他的妻子,都是棋子。
匕首上的DNA……
也是他算计好的。
张雯闭上眼,似乎在忍受巨大的痛苦,他抓着我的手,很用力,非常用力。他说必须留下一点线索,否则游戏就太无趣了。他说,‘要给老陈一点提示,但不能太明显。’
我回想起现场,回想起李哲脸上那丝诡异的平静,回想起那句连自己都是棋子。
原来棋子,不只是指他自己,更是指被他操纵着完成杀人大业的张雯。
他赢了。
张雯轻轻地说,声音空洞。
他完成了最极致的反转。他不仅是棋子,更是下棋的人。而我……我既是演员,也是他最后的作品里的一个角色,现在……还是阶下囚。
案件似乎终于真相大白。
一个病入膏肓的疯子,策划了自己的死亡,逼迫妻子成为凶手,并试图将嫌疑引向他人,只为完成一场扭曲的、满足自恋癖好的终极表演。
7
程序快要走完了。
我们带着张雯去指认现场。
她机械地重复着那套说辞,演示着如何用钥匙从门外反锁,如何塞回钥匙。
一切似乎严丝合缝。
但我心里总有个地方,觉得不对劲。
一种微妙的违和感,像一根刺卡在这个案件中。
太顺了。
张雯的供词,完美地解释了所有疑点,甚至解释了李哲那变态的心理动机。
她承认得太轻易,太完整,仿佛背诵一篇烂熟于心的课文。
她演示的塞钥匙动作,在明亮的光线下,当着众多警察的面,一次成功。
但在那个慌乱的雨夜,在杀人之后的紧张情况下,真的能如此精准无误吗
李哲那么追求完美,会留下DNA这么明显的提示吗
这提示未免也太直接了。
还有赵晓明。
他在这个剧本里,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仅仅是一个被随意利用和陷害的棋子
我猛地想起张雯供述中的一个细节。
李哲是抓着她的手,用力刺下去的。
我立刻打电话给法医。
重新检视李哲双手的手臂,特别是上臂,是否有轻微的淤青或按压痕迹还有,注意是否有抵抗伤
如果是被人抓着用力刺入,即使自愿,身体的本能反应也可能留下痕迹。
而之前的检查,主要集中在致命伤和明显的搏斗痕迹上,忽略了些微迹象。
几个小时后,法医打来电话,语气十分兴奋。
老陈,神了!在李哲左右上臂外侧,都发现了轻微的、新月形的淤青,很淡,像是被指甲用力掐握导致的!之前被忽略了!而且,伤口的角度和力度重新分析后,更符合……他人握持用力刺入的特征,而非自刺!
我的心沉了下去。
张雯的供词里,李哲是抓着她的手。
但如果李哲是抓着别人的手呢
如果,李哲确实是自愿赴死,但拿着匕首刺向他的人,并不是张雯呢
张雯是在替人顶罪
这个想法瞬间在我脑子里炸开。
谁值得她这样做
她还有什么亲人
调查显示她父母早亡,没有兄弟姐妹。
……赵晓明
那个看起来懦弱、惶恐、一直被牵着鼻子走的助手
我立刻调出赵晓明的详细资料再次审查,同时让人秘密调查他和张雯的社会关系。
一份不起眼的社区记录显示,赵晓明和张雯,来自同一个偏僻的小县城。
一个大胆的猜测在我脑中形成。
我再次提审了赵晓明,这一次,我没有问他案发当晚的行踪,也没有问勒索的事。
我盯着他的眼睛,突然问:你和张雯,是什么关系
赵晓明猛地一僵,眼神瞬间闪过一丝慌乱,虽然极快地被掩饰过去,但没能逃过我的眼睛。
老师和雯姐就是……雇主和夫人啊……
不。
我缓缓地说:我问的是,你和张雯,来自同一个地方。你们早就认识,对不对甚至,在来到李哲身边之前就认识。
赵晓明的脸色开始发白,嘴唇紧闭。
李哲控制欲强,张雯想离开他。但李哲威胁要毁了她。于是,你们想到了一个办法。一个能让她彻底自由,还能得到一切的办法。
我步步紧逼,李哲恰好病了,活不久了,而且他有个疯狂的想法。你们将计就计,利用了他的计划。
你胡说!
赵晓明激动起来。
李哲原本的计划,可能是让张雯动手,或者自杀。但你们修改了剧本。案发那晚,张雯确实下了安眠药,但也许分量不足,或者她根本没吃。她偷偷放你进了别墅。李哲在书房等着完成他的‘杰作’,他以为进来的是张雯,他抓着‘她’的手……
别说了!
赵晓明尖叫起来,身体剧烈颤抖。
……但他抓住的,是你赵晓明的手!
我猛地一拍桌子。
是你握着匕首,刺了下去!然后,你们按照李哲原定的密室手法布置了现场。那封遗书,也是你们模仿笔迹写的,目的就是把警方的视线引到勒索案上,引到你自己身上,然后再由张雯出面,用一套‘李哲逼我杀人’的供词来解释一切,顺便帮你洗脱嫌疑!因为她有‘动机’,而你有‘不在场证明’。最后DNA的发现,顺理成章地让她扛下所有罪责!因为她供认的‘他抓着我的手’在技术上是成立的,只是性别错了!整个计划,真真假假,就是为了掩饰你的罪行!
我喘着气,看着几乎崩溃的赵晓明。
李哲以为自己在下棋,却不知道,他自己才是真正的棋子,被你们利用了他的疯狂,完成了你们自己的完美犯罪!
审讯室里死一般的寂静。
赵晓明瘫在椅子上,双眼失神,过了很久,他才喃喃自语,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
她……是我姐姐……同母异父的姐姐……李哲那个混蛋,他不能那样对她……
一切都说得通了。
那丝微妙的违和感,终于找到了源头。
张雯不是在背诵供词,她是在复述她和赵晓明共同编好的剧本。
她承担罪责,保护弟弟。
而赵晓明,则利用李哲给他制造的不在场证明,隐藏在迷雾之后。
李哲追求极致的艺术反转,却没想到,生活给了他最讽刺的一次反转。
8
我走出审讯室,外面阳光刺眼。
案件破了,真相大白于天下,媒体会狂欢,舆论会哗然。
但我感觉不到丝毫破案的喜悦。
我感到一种深入骨髓的寒冷和疲惫。
我想起李哲照片上那丝嘲讽的笑容。
他到底知不知道,最终握住匕首的,不是他期望的那只手
他设计的这场死亡游戏,究竟是谁利用了谁是谁真正操控了结局
张雯最后的那番供述,那些关于艺术和谢幕的言论,有多少是李哲的真实想法,有多少是他们姐弟为了掩盖真实目的而添加的华丽修饰
也许,连张雯和赵晓明自己,也早已分不清这层层叠叠的谎言和算计了。
所有人都被困在那面叫做执念的镜子里,看到的都是扭曲的倒影,包括我自己。
我点着一支烟,深吸了一口,烟雾缭绕中,仿佛又看到李哲在对我笑。
这一次,我看不清那笑容的含义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