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玄幻小说 > 开局收音机厂,你让我造相控阵? > 第12章 忙中出错

五月的海峰市迎来了第一场春雨。
雨滴敲打着厂区的青瓦屋顶,发出细密的响声。
车间里的机器声和着雨声,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节奏。
林涛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雨中的厂区。
工人们穿着雨衣匆匆走过,脚下溅起一片水花。
远处的烟囱在雨雾中若隐若现,白烟和灰蒙蒙的天空融为一体。
“林厂长,财务报表出来了。”
王红林推门而入,手里拿着一摞厚厚的账册。
他的头发被雨水打湿了,贴在额头上,脸上却掩饰不住兴奋。
林涛接过报表,仔细翻看着密密麻麻的数字。
四月份的产值比三月份增长了130,净利润达到了三万八千元。
这个数字在昏暗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耀眼。
“红星,分析当前资金状况和未来两个月的现金流预测。”
林涛在心里默默询问。
“分析完成:当前账面资金十二万元,按现有订单量,预计两个月后资金余额可达二十五万元。企业财务状况已完全改善,建议考虑设备升级和产品研发投入。”
林涛放下报表,走到办公桌后坐下。
桌上摆着几份技术图纸,那是他昨晚在红星的指导下,熬夜画的新产品设计草图。
在1979年的春天,收音机市场虽然火热,但竞争也日趋激烈。
“老王,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林涛指了指桌上的图纸。
“现在厂子有了钱,是继续扩大现有产品的产量,还是开发新产品?”
王红林俯身看着图纸,眉头微皱。
图纸上画的是一台双波段收音机,比现在的产品多了一个短波接收功能。
线条虽然简单,但每个细节都标注得很清楚。
“涛哥,这个技术难度大吗?”
王红林用手指轻轻点着图纸上的电路部分。
“技术上不难,主要是增加几个电子元件和一个波段开关。”
林涛拿起桌上的铅笔,在图纸上画了几笔。
“关键是市场需求,双波段收音机的售价能比现在的产品高出十块钱。”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
财务科的小王推门而入,脸色有些紧张。
“林厂长,出事了。”
小王的声音有些颤抖。
“海峰百货大楼的张组长来了,说是收音机出现了质量问题。”
林涛心头一紧,立即站起身来。
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在产量快速增长的同时,质量控制确实面临着巨大压力。
“她人在哪里?”
林涛一边说着,一边往门外走。
“在会议室等着呢,脸色不太好看。”
小王跟在后面,脚步声在走廊里回荡。
会议室里,张组长坐在长桌的一端,面前放着一台拆开的收音机。
她的表情很严肃,手指不时敲击着桌面。
听到开门声,她抬起头来,目光中带着明显的不悦。
“张组长,什么情况?”
林涛在她对面坐下,努力保持着镇定。
“林厂长,您看看这个。”
张组长指着拆开的收音机。
“这台机器用了不到一个星期就坏了,电路板上有两个焊点脱落。”
林涛仔细查看着收音机内部,确实发现了两个松动的焊点。
这是典型的工艺问题,很可能是夜班工人在疲劳状态下操作不当造成的。
“红星,分析夜班生产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风险点。”
林涛在心里急切询问。
“风险分析:夜班作业中,工人疲劳度增加40,注意力下降25,精密操作失误率提升60。主要风险集中在焊接工序和最终检测环节。建议加强夜班质量控制措施。”
“张组长,这确实是我们的责任。”
林涛合上收音机的外壳。
“这样,这台机器我们免费更换,同时对您店里的所有产品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张组长的表情稍微缓和了一些,但依然很严肃。
“林厂长,我们合作的前提是质量过关。如果再出现这种问题,我们只能考虑其他供应商了。”
送走张组长后,林涛立即召集了质检科和各车间主任开会。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凝重的表情。
外面的雨越下越大,雨滴打在窗玻璃上发出啪啪的声响。
“从今天开始,夜班必须增加一道质量检查工序。”
林涛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字。
“每个产品在装配完成后,都要经过专门的检测员检查。”
“林厂长,这样一来成本会增加不少。”
生产科的老刘有些担心。
“成本增加总比失去客户要好。”
林涛放下粉笔,转身面对众人。
“质量是我们立足市场的根本,这一点绝对不能妥协。”
散会后,林涛独自来到了生产车间。
夜班刚刚开始,工人们正在忙碌的装配着收音机。
车间里灯火通明,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疲惫的气息。
他走到焊接工位,仔细观察着工人们的操作。
一个年轻的女工正在焊接电路板,手法虽然熟练,但明显可以看出有些急躁。
烙铁头在焊点上停留的时间不够,松香还没有完全融化就移开了。
“小张,你这个焊点温度不够。”
林涛轻声提醒道。
“林厂长,夜班的定额和白班一样,时间有些紧。”
女工抬起头,脸上带着疲惫的表情。
“定额可以适当调整,但质量不能降低。”
林涛拍了拍她的肩膀。
“咱们厂的牌子就靠大家维护了。”
深夜时分,林涛回到办公室。
桌上的技术图纸在昏黄的灯光下静静躺着,旁边是一杯已经凉透的茶水。
长期加班的弊端开始显现出来,是时候对企业结构进行调整了。
根据林涛的思路,红星给出了最终的组织架构方案。
厂长一人,由林涛担任。
副厂长三人,分别分管日常事务、生产和销售。
设立办公室、财务科、销售科、技术中心和三个生产车间。
一车间和二车间计划各安排工人110人,车间主任1人。
负责进行现有收音机的生产工作。
而即将新建的三车间,作为技术和研发车间,进行新品的研发和保障工作。
第二天,林涛的决定在会议上全票通过。
之所以这样顺利,还是因为林涛给厂子带来了新的生机。
而且直接体现在了工人的工资待遇上。
谁不想过好日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