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徭役,阳明县还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这告示上也并未说明徭役的目的。”
“我听说,最近朝廷方面正在考虑将前元,鞑靼战俘的安置问题,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应该就是为了这件事情。”
“哼,安置?这些人手中不知道沾染了我们大明多少无辜百姓的鲜血,要我说啊,就应该直接将他们全都给宰了!”
“嘘!小声一点,妄论朝廷,小心引来杀身之祸!”
围观百姓议论纷纷,说什么话的都有。
吴伟听得百姓的话,想起叶谦所说,当即转身去到县衙门口台阶上。
“诸位乡亲父老,朝廷之命,事发突然,叶大人也知晓全民徭役一事会让诸位乡亲父老不满,所以,叶大人吩咐,阳明县各村可挑选一名代表,到县衙与叶大人交涉此事。”
听得吴伟的话,围观百姓再次低声议论,不多时,一名质问声从人群中传来。
“县丞大人,今秋收在即,若各村青壮年皆去徭役,秋收又该如何处理?”
此话一出,人群中顿时响起了附和声。
吴伟连忙压了压手,声音这才逐渐小下来:“诸位,秋收之事叶大人心中也有考虑,若大家想知晓,可听听叶大人的想法。”
“总之,此次徭役事关重大,同样,秋收之事也乃阳明县全体百姓的大事,本县丞相信叶大人会给诸位一个合理的方式。”
听到这话,虽说人群中议论之声并未消失,却也没有人在高声质问。
在吴伟的安抚下,围观百姓这才疏散,很多人也在第一时间回到了各自的村庄,将此事传了下楼去。
申时,由各村落选举出的代表陆陆续续前往了县城,来到了县衙。
叶谦也早有预料,吩咐人在县衙外等候。
众代表很快见到了叶谦。
“诸位代表,先坐。”
叶谦笑着邀请众人落座,同时命人端来了茶水。
“叶大人,按理来说徭役一事我等不应该有任何怨言,可叶大人也知晓,在过不久便是秋收的使臣,这各家各户的青壮年都前去服徭役,只留下老人妇孺在家,这秋收又当如何是好?”
说话的是一名三十岁出头的汉子,而随着此人话音一落,在场其他人的目光都齐刷刷的落在了叶谦的身上。
叶谦笑了笑:“诸位乡亲,秋收之事的确重大,可有关战俘营的建造,朝廷留给我们的时间也不多,本官无奈只能出此下策。”
“所以,昨日本官想了一夜,终于是让本官想到了一个办法。”
“根据县衙户房给本官的数据,此次徭役人数有千余人,但千余人想要在不到二十日时间里建造能容纳千名战俘的战俘营,也根本不现实,除非是日夜兼程。”
“所以,本官打算让徭役者分为两个工作时间段,辰时到酉时为一班,戌时到卯时为一班,每一个时间段分配五百人,另外,为避免因高强度工作而让你们身体受损,每两个时辰后会给你们半个时辰休息的时间,如此一来,便能达到日夜谦程。”
“另外,以前徭役者需自备干粮,但此次徭役毕竟是为朝廷办事,所以本官决定,凡徭役者,一日干粮皆由县衙统一发放。”
“还有,凡徭役者,县衙每日会发放五文钱作为酬劳!”
五文钱听起来不多,可现在毕竟是洪武六年,一斤大米白面也不过六七文的年代,五文钱对于这些百姓而言,已经是很多的了。
听着叶谦的一番话,在场的这些个代表的脸上都露出了震惊之色。
又是干粮又是工钱的,如此徭役,当真是闻所未闻。
有的人被叶谦的条件冲昏了头脑,但也有一些人始终保持着冷静,虽说这位知县给出的条件的确是从未有过的,他们依旧是发现了关键性的问题。
那便是秋收之事,这位新任知县似乎并未给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