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都市鉴宝相师 > 第3章
西安文物鉴定中心坐落在古城南郊一栋不起眼的灰色建筑里,与赵一想象中的气势恢宏相差甚远。但当他走进大门,立刻感受到这里非同一般的氛围。
前台工作人员核查了秦老先生的名片后,客气地引领赵一进入内部。走廊两侧是玻璃隔断的实验室,里面各种精密仪器正在运转,工作人员穿着白大褂,小心翼翼地操作着设备。
“小赵来了!”秦老先生的声音从一间会议室传来。他今天换了一身深蓝色中式服装,显得更加精神矍铄。
会议室里已经坐了十几个人,大多年过半百,气质儒雅,一看就是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当赵一这个衣着朴素、看起来不过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走进来时,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带着明显的惊讶和探究。
“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是赵一,昨天在八仙庵一眼相中唐代海兽葡萄镜的年轻人。”秦老先生笑着对众人说,然后转向赵一,“今天是我们每月一次的内部交流鉴宝会,正好有几件争议较大的藏品需要集体鉴定,你也来参与一下。”
赵一感到数十道目光如针般刺在自己身上,不禁有些紧张。他能感觉到这些专家眼中的怀疑和不以为然——一个毛头小子,何德何能与他们平起平坐?
“老秦,你不是在开玩笑吧?”一位戴金丝眼镜的老者推了推眼镜,“这小伙子看起来大学刚毕业?”
秦老先生呵呵一笑:“老周,人不可貌相嘛。待会儿你就知道了。”
鉴宝会正式开始。工作人员推来一辆不锈钢推车,上面整齐摆放着五件物品,都用绒布垫着。秦老先生解释道,这些都是民间收藏家送来的藏品,初步鉴定存在争议。
第一件是件青花瓷瓶,釉色饱满,绘有缠枝莲纹。几位专家轮流上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小声交流意见。
“胎质细腻,釉面温润,应该是乾隆本朝的东西。”
“我看未必,底足的修胎方式有点问题,像是晚清仿的。”
“绘工倒是精细,但青花发色过于鲜艳...”
争论一番后,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坐在角落的赵一。周教授语气略带嘲讽:“小伙子,你也来看看,说说你的高见?”
赵一深吸一口气,走上前去。当他集中注意力看向瓷瓶时,眼前浮现出一层微光,脑海中立刻涌现出信息:
“清光绪年间仿乾隆青花缠枝莲纹瓶,景德镇民窑出品,采用化学染料仿古青花,胎质过于细腻系现代工艺加工,价值约8000-12000元...”
赵一犹豫了一下,还是如实相告:“这应该是光绪年间仿乾隆的作品,不是本朝的东西。”
会议室顿时安静下来。几位专家交换着惊讶的眼神——这与他们中多数人的判断一致。
周教授不服气地问:“何以见得?”
赵一根据脑海中的信息解释:“胎质虽然细腻,但细腻得不太自然,有现代工艺加工的痕迹。青花发色过于鲜艳,应该是用了化学染料而非传统钴料。最重要的是底足的修胎方式,有明显的晚清特征...”
他娓娓道来,每一句都切中要害,听得专家们频频点头。秦老先生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接下来的四件藏品中,赵一的表现更加令人震惊。无论是青铜器的锈色辨别,还是玉器的包浆分析,甚至是古籍版本的鉴定,他都说得头头是道,精准无比。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不仅能判断真伪,还能准确说出制作年代、工艺特点甚至大致价值。
当最后一件——一幅山水画作被展开时,专家们产生了严重分歧。一半人认为是明代中期真迹,另一半则坚持是清代高仿。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在赵一身上。这次不再有轻视,而是充满了期待和好奇。
赵一仔细观察画作。这幅山水画笔法精湛,气韵生动,纸色古旧,落款是明代画家文徵明。但当他集中精神时,眼前浮现的信息却令人意外:
“文徵明风格山水画,实际创作于1923年,苏州高手仿制,采用古纸古墨,老化处理精湛,价值约5-8万元...”
赵一沉吟片刻,说:“这不是明代真迹,也不是清代仿品。应该是民国初年,1923年左右的作品。”
会议室一片哗然。
“不可能!”周教授第一个反对,“这纸墨的老化程度,没有三四百年形成不了!”
“纸墨确实是古代的,”赵一不慌不忙地解释,“但画作本身是后来绘制的。您看这里...”他指向画作一角,“这里的皴法虽然模仿文徵明,但无意中流露出一丝清末民初的画风特点。最重要的是...”
赵一忽然停顿,凑近画面仔细嗅了嗅:“这画做过老化处理,用的是传统的烟熏和茶染方法,但仔细闻的话,还能隐约闻到一丝极淡的化学药剂味道,应该是后来为了加速老化而添加的。”
几位专家也凑上前去仔细闻嗅,果然隐约闻到一丝不寻常的气味。
“神了!连年代都能精确到1923年?”一位专家难以置信地摇头。
赵一这才意识到自己说得太具体了,只好含糊道:“只是大致推测...”
鉴宝会结束后,秦老先生特意留下赵一,带他到办公室喝茶。
“小赵啊,你今天可让那帮老家伙大开眼界了。”秦老先生沏上一壶上好的龙井,“能告诉我,你的鉴宝本领是跟谁学的吗?”
赵一支吾着不知如何回答。他总不能说自己是因为一本神秘古书和一面铜镜而突然获得这种能力的吧?
秦老先生见他不愿多说,也不再追问,转而道:“有兴趣来我们中心工作吗?我们正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赵一吃了一惊:“我...我刚毕业,还没什么工作经验...”
“能力比资历更重要。”秦老先生认真地说,“现在文物市场鱼龙混杂,真伪难辨,很多高仿品连老专家都能骗过。我们需要新鲜的血液,新的眼光。”
见赵一仍在犹豫,秦老先生补充道:“不用担心待遇问题,我们可以提供编制内的职位,月薪起步八千,还有鉴定提成。更重要的是,这里有很多学习机会和资源。”
月薪八千!这对赵一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他家乡的父母辛苦一年也攒不下这么多钱。
“我...我需要考虑一下。”赵一最终说。他内心激动,但仍保持着一丝警惕——这一切来得太快,太顺利了。
离开鉴定中心,赵一漫步在西安古城墙上。夕阳西下,古城笼罩在一片金辉中。他望着这座千年古都,忽然有种奇异的感觉:那些古老的宫殿、陵墓、文物,仿佛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什么,等待能听懂的人。
回到旅社,赵一再次研究那本古书和铜镜。在台灯下,他发现书中有几页之前模糊的内容变得清晰了,似乎他的能力正在随着实践而增强。
更让他惊讶的是,当他把今天鉴定过的几件藏品的特征在心中默想时,铜镜表面会微微发热,并浮现出与之相关的更多信息,仿佛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正在被逐步激活。
“这到底是什么神奇的东西?”赵一抚摸着铜镜背面那些神秘的符文,百思不得其解。
夜深人静时,赵一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不再是那位白发老者,而是一片广阔的沙漠,远处有一座被风沙半掩的古城遗址。风中传来若有若无的呼唤,仿佛在指引他去寻找什么。
醒来后,梦中的景象依然清晰。赵一忽然意识到,这或许不是普通的梦,而是铜镜和古书在向他传递某种信息。
他走到窗前,望着东方渐白的天空,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冲动:是时候正视这份突如其来的能力了,不管它来自何方,背后又隐藏着什么秘密。
第二天一早,赵一拨通了秦老先生的电话:“秦老师,我决定接受您的工作邀请。”
电话那头传来欣慰的笑声:“太好了!你今天就能来办手续吗?正好有个紧急任务需要你帮忙。”
赵一心中一动,隐约感觉这个“紧急任务”或许与昨晚的梦境有关。他深吸一口气,回答:“我马上就到。”
挂断电话,赵一仔细收好古书和铜镜。他不知道前方有什么在等待着自己,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平凡的人生已经彻底改变,一段充满未知的旅程正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