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心动与策划 > 第6章
张伟离开后,工作室里弥漫着一种混合了挫败感和决心的奇特气氛。
周锐瘫在沙发上,有气无力地划拉着手机:“老板,要不咱开发个AI聊天助手挂他耳朵上实时提示?保证比Siri懂浪漫!”
“馊主意。”苏婉毫不犹豫地否决,“那不成遥控木偶了?我们要的是帮他建立真实的连接,不是表演。”她转向一直盯着白板沉思的李明远,“学长,你觉得问题核心在哪里?”
李明远转过身,用笔尖点了点白板上“阶段一:增加低强度接触频率”那一行。
“计划本身没有原则性错误。问题在于执行者——张伟,他将人际互动理解成了需要严格遵循指令的编程任务,缺乏对情绪信号的接收、解读和自然回应的能力。”他顿了顿,找到一个更精准的词,“他缺乏的是共情力(Empathy)的即时应用。”
“共情力?”周锐坐直了身体,“这玩意儿能训练吗?听起来像超能力。”
“从心理学角度,共情包含认知成分(理解他人观点)和情感成分(感受他人情绪)。前者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提升。”李明远解释道,“我们可以进行情景模拟训练(Situational
Simulation
Training),帮助他提高情绪识别和适应性反应的能力。”
苏婉眼睛一亮:“这个好!就像演戏一样,我们来给他搭戏,模拟各种可能遇到的情况!”
于是,“明婉情感策划”的第一个内部培训项目——“张伟共情力提升工作坊”——就这么仓促却高效地启动了。
李明远负责设计核心训练模块,他快速列出了几个关键场景:
1.
目标对象情绪积极时:如何延伸话题,分享喜悦。
2.
目标对象情绪中性/疲惫时:如何表达简单关心,不造成负担。
3.
目标对象情绪低落时:如何表达支持,提供情绪价值(而非解决问题)。
4.
自身失误或出现尴尬时:如何化解尴尬,展现真实与幽默感。
苏婉则负责“导演”和“真诚度把关”。她搬来两把椅子,放在会谈区中间。
“来,张先生,坐这里。”苏婉示意有些局促的张伟坐下,“现在假设我是林薇。学长会描述场景,你需要做出即时的反应。放轻松,没有标准答案,重点是感受和尝试。”
周锐主动担任气氛组和场记,抱着零食盘坐在旁边围观。
“场景一,”李明远站在白板旁,如同一个冷静的裁判,“周五下午,咖啡店人稍多,林薇略显忙碌,但看到你时露出了笑容,语气轻快地说:‘张先生,周末有什么安排吗?’”
张伟深吸一口气,看向“林薇”(苏婉)。
苏婉立刻进入状态,脸上扬起一个忙碌却真诚的笑容,语速稍快:“张先生,周末有什么安排吗?”
张伟卡壳了两秒,开始背诵计划里的安全话题:“我计划阅读《人类简史》的下一章,并可能进行一些户外慢跑活动。”语气平稳,内容正确,但毫无波澜。
“Cut!”苏婉喊停,扶额,“张先生,她是好奇你的生活,不是你的日程管理器!这时候可以分享一点能引发共鸣的具体细节,比如‘和朋友约了去试试新开的烧烤店,听说很不错’或者‘没什么特别安排,可能在家补个觉,这周有点累’,然后自然地把问题抛回去:‘你呢?’”
李明远点头:“正确。互惠性自我披露(Reciprocal
Self-Disclosure)能增加亲密感。再来。”
“场景二,”李明远继续,“一个下雨的周一,林薇眼下有点黑眼圈,声音略带疲惫:‘您的拿铁好了。’”
苏婉瞬间蔫了下去,声音有气无力,勉强笑了笑:“您的拿铁好了。”
张伟看着“林薇”,眉头皱了起来,像是在分析一个难题。他迟疑地开口:“你…昨晚睡眠质量不佳?建议保持卧室黑暗安静,避免睡前使用电子产品…”
周锐一口薯片差点喷出来。
“停停停!”苏婉简直哭笑不得,“李博士,快给他解释一下!”
李明远无奈地推眼镜:“张先生,共情首先是情感回应,而非解决方案提供。对方此刻需要的是被看到‘累’,而不是被指导‘如何不累’。简单的‘今天看起来有点累,辛苦了’或者‘下雨天确实容易让人没精神’会比提供建议更好。”
张伟似懂非懂地点头。
“场景三,”李明远提高了点难度,“林薇不小心把一点咖啡渍溅到了你的袖口上,她非常抱歉,连声道歉:‘啊!对不起对不起!真不好意思!’”
苏婉立刻切换成慌乱又内疚的表情,抽了张纸巾下意识地想帮他擦又不敢碰:“对不起对不起!真不好意思!”
张伟看着自己的袖口(其实没有咖啡渍),又看看慌乱的“林薇”,突然站得笔直,大声说:“没关系!衣物污渍可以清洗!请不要有心理负担!它的去污能力很强!”说完还试图挤出一个安抚的微笑,但看起来更像肌肉抽搐。
周锐已经笑得滚到沙发底下去了。
苏婉扶着额头,肩膀直抖:“张先生…这种时候,幽默感比去污能力更重要。你可以开玩笑说‘没关系,正好给我一个理由买新衣服了’或者‘看来我的袖口也想尝尝你的手艺’,让她放松下来。”
李明远补充:“并且需要快速转移她的注意力,比如立刻说‘真的没关系,你看拉花一点都没坏,还是这么漂亮’。”
一次又一次的模拟,喊“Cut”的声音此起彼伏。张伟的表现时好时坏,有时能灵光一现说出让人惊喜的话,大部分时候还是带着一种学术研究的僵硬感。
但苏婉极有耐心,她不断示范,解释为什么某种回应会让人感觉更舒服、更亲近。她会说:“你看,这样说是不是感觉距离近了一点?”或者“这个玩笑会不会让她觉得你是个有趣又好相处的人?”
李明远则负责从理论层面拆解苏婉的“感觉”,将其转化为张伟能理解的“原理”:“刚刚苏总建议的回应,实际上包含了社会渗透理论(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中的浅层自我披露,以及好感增益原则(Gain-Loss
Theory
of
Attraction)中‘先抑后扬’的幽默化解技巧…”
理论和感觉,在这一刻奇妙地交织在一起。
张伟虽然依旧笨拙,但眼神渐渐有了变化。他开始不再只盯着“正确答案”,而是尝试去理解“为什么”,去感受对话中的情绪流动。
训练间隙,周锐凑到李明远身边,小声说:“老板,我发现婉姐教‘真诚’的时候,眼睛里有光。她好像特别懂这个。”
李明远看向还在给张伟比划着讲解的苏婉,她神情专注,语气温柔却有力,整个人仿佛笼罩在一层温暖的光晕里。他不得不承认,在某些方面,苏婉拥有着他所不具备的天赋和智慧。
“嗯,”他低声回应,“她确实…很擅长。”
最后的场景模拟,李明远设定了一个综合考验:“闲聊中,林薇提到她小时候学骑自行车摔过很多次,所以一直不太敢骑共享单车。”
苏婉用略带自嘲又有点不好意思的语气复述了这句话。
张伟思考了片刻,这次没有立刻抛出解决方案(比如推荐稳定性更好的车型)。他看了看苏婉,语气尝试着放轻松:“我好像也是…摔得膝盖现在还有个疤。不过有时候想想,摔一下好像也没那么可怕?”他顿了顿,不太熟练地补充了一句,“
maybe下次…可以找个公园试试,我…我可以帮你扶着车?”
虽然结尾还是暴露了一点“解决问题”的工程师思维,但中间那段笨拙的共情和尝试性的邀请,已经让苏婉和李明远眼前一亮。
“进步巨大!”苏婉竖起大拇指,“看,这不是做得很好吗?记住这种感觉!”
张伟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但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送走进行了一下午“头脑风暴”和“情感按摩”的张伟,工作室的三个人都累得不轻。
周锐嚷嚷着要申请“精神损失费”,点外卖去了。
苏婉瘫在沙发上,长出一口气:“感觉像带了个特别难教的小朋友。”
李明远给她倒了杯水,在她旁边坐下:“但他的确在进步。你的‘感觉’指导,比我的理论框架更有效。”
苏婉接过水杯,眼睛弯起来:“因为我们互补呀,学长。你的理论是骨架,我的‘感觉’…嗯,算是血肉?让整个计划活起来。”
互补。
李明远品味着这个词。他看着苏婉因为忙碌而微微泛红的脸颊,几缕碎发贴在额边,样子有些疲惫,却洋溢着一种充满生命力的热情。
他忽然觉得,这个临时组建的、看起来有点不靠谱的团队,或许真的能做成点什么。
不仅仅是为了帮张伟追求爱情。
更是因为,这种理论和感觉碰撞、理性和温情交织的过程本身,就让人…有点上瘾。
尤其是,当你的合作伙伴,拥有一双能洞察人心,并且总是带着笑意的眼睛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