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心动与策划 > 第4章
第四章:第一个客户与“科学追求计划”
周锐趴在最大的一张办公桌上,对着数位板写写画画,嘴里叼着根能量棒,发出含糊不清的嘟囔:“神经元…心形…不对,太直白…脑电波组成的玫瑰?啧,有点惊悚…”
苏婉则忙着给空荡荡的书架添置一些装饰品和心理学、设计类书籍,偶尔探头看看周锐的进度,给出一点“再温暖一点”或者“再理性一点”的模糊建议。
李明远坐在自己的新办公室里,对着崭新的电脑屏幕。他刚刚安装好必要的软件,桌面干净得只有“我的电脑”和“回收站”两个图标。一种奇特的感受萦绕着他——从庞大机器里的一颗螺丝钉,突然变成了自己命运的驾驶员之一,哪怕这辆车才刚刚有个雏形,甚至还没上牌照。
就在这时,工作室那扇精致的门被轻轻敲响了。
三人动作同时一顿,面面相觑。还没正式宣传,谁会来?
苏婉离门最近,她整理了一下衣角,脸上挂起职业化的微笑,走过去打开了门。
门外站着一个年轻男人,穿着熨烫得一丝不苟的浅蓝色衬衫,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手里拿着一个皮面的笔记本,表情紧张得像是来参加论文答辩。
“您好,”他声音有点干,“请问…这里是‘明婉情感策划’吗?我是在园区公告栏上看到你们贴的试营业宣传单…”
苏婉想起来了,昨天她确实随手在园区公告栏贴了张手写的小广告。
“是的,您好!请进!”苏婉立刻侧身将他请进来,“我们是提供情感咨询、浪漫策划和婚礼服务的公司。我是苏婉,这位是李明远博士,我们的首席心理学家,那位是我们的设计师周锐。”
男人走进来,略显拘谨地和李明远点了点头,又看了一眼沉浸在自己世界里、头也不抬只挥了挥手的周锐,似乎更紧张了。
“请坐,怎么称呼您?”苏婉引他在会谈区坐下,李明远也走过来,坐在另一张单人沙发上,拿出了自己的笔记本——纸质的,这是他多年的习惯,觉得更有助于思考。
“我姓张,张伟。”男人坐下,身体挺得笔直,“我…我想咨询一下…追求方面的服务。”
“追求?”李明远推了推眼镜,进入了专业状态,“能具体说说情况吗?”
张伟深吸一口气,翻开他的皮面笔记本,上面竟然密密麻麻写满了要点:“目标对象,女,26岁,姓名林薇,是我公司楼下咖啡店的店员。特征:笑容甜美,声音柔和,喜欢在拿铁上拉小天鹅图案。我们有过数次交流,平均每次1分37秒,内容涉及天气、咖啡口味和工作疲劳度。我认为她对我有好感,依据是第三次交流时她主动询问了我的姓氏,并且上周五我的拿铁杯上多画了一颗小心心。”
他念得如同在做科研报告。
周锐不知何时悄悄蹭了过来,蹲在沙发后面,听得目瞪口呆,用气声对苏婉说:“婉姐,这哥们儿是个数据型人才啊…”
苏婉用眼神示意他闭嘴。
李明远却听得颇为赞赏:“很好,张先生。你提供了非常具体和可观察的信息,这很有帮助。那么你的诉求是?”
张伟合上笔记本,脸上泛起一丝红晕,语气却依然严肃:“我的诉求是,制定一个科学、高效、成功率最大化追求林薇女士的计划。我需要明确的步骤、时间节点和预期效果评估。”
苏婉努力保持微笑:“张先生,感情不是项目,很难量化…”
“但可以优化。”李明远接口,他显然被这个“科学追求”的命题吸引住了,“从行为心理学和社会交往理论出发,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互动,逐步增加亲密感和好感度。苏总,这正好符合我们的理念。”
苏婉眨了眨眼,把“浪漫和感觉更重要”的话暂时咽了回去。好吧,科学就科学。
“那么,张先生,我们愿意接下您的委托。”李明远道,“我们将为您量身定制一套‘科学追求计划’。”
张伟明显松了一口气,仿佛找到了组织:“太好了!费用方面…”
苏婉报了一个试营业的优惠价,张伟爽快地答应了,并预定了第一阶段的方案。
送走这位一丝不苟的客户,周锐立刻跳起来:“科学追求计划?老板,这玩意儿怎么科学?难道要用公式计算送多少朵玫瑰能引发多巴胺分泌峰值吗?”
“本质上,人际吸引确实有规律可循。”李明远已经回到了白板前,拿起笔,“例如,曝光效应——单纯暴露效应意味着人们会更喜欢自己熟悉的事物。所以第一步,增加规律性的接触。”
他在白板上写下:阶段一:增加低强度接触频率。
“建议张伟每天固定时间去买咖啡,进行简短友好的交谈,话题可以逐步从天气过渡到一些更个人的内容,比如喜欢的书籍或电影,观察她的反应。”
苏婉抱着手臂,忍不住补充:“但一定要真诚!不能像完成打卡任务一样。比如如果他发现她今天很累,可以真诚地说一句‘今天很忙吧?辛苦了’,而不是硬聊电影。”
李明远点头:“没错,真诚是基础,科学是方法。第二步,利用互惠原则。人们有回报好意倾向。他可以偶尔带一小块她可能喜欢的糕点分享,但注意不能造成压力。”
他在白板上写:阶段二:适度善意释放与观察反馈。
周锐摸着下巴:“那要不要搞点视觉冲击?我给他设计个新造型?他那衬衫扣子扣得太紧了我看着都喘不过气!”
李明远想了想:“有道理。外在形象管理也是社交信号的一部分。适度提升,但不必过度,保持个人风格的真实性。这一步由苏总把关,女性视角更准确。”
苏婉笑了:“没问题。”
李明远继续写:阶段三:创造非日常情境,制造共同经历。
“在前期接触良好基础上,可以尝试提出一个简单的、非正式邀约。比如,‘听说附近开了家新甜品店,他们的提拉米苏很有名,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周末一起去试试?’注意,提出方式要随意,给予对方轻松拒绝的空间,以减少压力。”
周锐举手:“邀约成功之后呢?要不要我设计一个浪漫告白场景?灯光、音乐、花瓣雨?保证数据到位,感情沸腾!”
李明远摇头:“不建议初期就采用过于戏剧化的方式。感情需要循序渐进的自然发酵。告白应该是水到渠成的确认,而不是冒险的冲锋号。”
苏婉看着白板上条理清晰的计划,又看看一脸认真投入的李明远,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他认真的样子,和大学时在讲台上解构心理实验时一模一样,有种独特的魅力。
“好吧,‘明婉’的第一个案子,‘科学追求计划’启动。”苏婉拍板,“李博士负责理论框架和主要方案,我负责细节润色和‘真诚度’把关,小周…”她看了一眼跃跃欲试的周锐,“负责把我们的方案弄得好看点,还有,给张伟先生设计一个稍微…嗯…活泼一点的造型建议。”
“得令!”周锐唰地跑回他的数位板前,“科学浪漫主义风格!保证让咖啡妹…哦不,林薇女士眼前一亮!”
李明远看着白板上的计划,又看了看窗外。
帮助别人科学地追求幸福?这听起来似乎比他之前做的那些企业效率优化项目,要有意思得多。
只是他还没意识到,在他试图用科学公式解构爱情的同时,某个坐在他旁边、眼睛弯弯看着他的女人,正用着完全非科学的方式,一点点地,增加着在他生命中的“曝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