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云深闭上眼,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孟君子的模样。
站在讲台上,穿着简洁干练的套装,眼神明亮自信,条理清晰地讲解着复杂的生物分子机制,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身上,仿佛她自身就是光源;
在实验室里,她穿着白大褂,专注地盯着显微镜,眉头时而微蹙时而舒展,那种对未知领域纯粹探索的热情和智慧的光芒,耀眼得让人移不开眼;
她拉着他去夜市,对着廉价的烤串大快朵颐,笑容灿烂毫无阴霾,仿佛能驱散他心底最深的阴郁……
她是那么鲜活,那么明亮,像一株生命力旺盛、永远朝着太阳生长的向日葵。
和她在一起,他能感受到一种久违的、近乎奢侈的轻松和温暖。
他是真心喜欢她的。喜欢她的聪慧,喜欢她的坚韧,喜欢她身上那股永不服输、永远向上的劲头。
她像一道强光,照亮了他晦暗的人生角落。
何清澜代表着他青春岁月里最纯粹的美好,同时也最惨烈的伤痛,是刻在骨子里的印记。
而孟君子,则代表着他曾短暂触碰到的光明和温暖,是他向往却不敢真正“正常”与“美好”。
…………
晨光再次驱散了房间里的昏暗,也照亮了书桌上堆积如山的专业文献和几份实验报告的待审阅稿。
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一点照片焚烧后的焦糊味,但孟君子仿佛已经完全屏蔽了它。
胃部依旧像一块被遗忘的石头,沉甸甸地坠在那里,没有任何饥饿的信号传来。
三天了。
除了勉强灌下去的葡萄糖液和水,身体仿佛自动关闭了进食的需求。
喉咙干得发紧,每一次吞咽都带着细微的摩擦感。
她扶着书桌站起来,强烈的眩晕感让她眼前瞬间发黑,身体不受控制地晃了一下。
她赶紧撑住桌沿,指节泛白,急促地喘息着。
三天不进食带来的低血糖反应清晰地作用在这具疲惫的身体上。
“弃我去者,前程似锦不回头……”
那句冰冷的话再次划过脑海,带着尖锐的嘲讽,却奇异地像一剂强效的清醒剂。
前程似锦?
她的前程,从来就不是依附于任何人的恩赐!
海外名校进修项目,是天都大学针对内部青年教师的“青苗攀登计划”。
是晋升副教授、乃至未来学术道路上至关重要的跳板!名额极其稀少,竞争残酷到百里挑一。
它不仅要求顶尖的学术成果,更要求近乎苛刻的英语水平——雅思总分7.5,单项不低于7.0。
为了这个目标,她已经准备了整整两年!多少个深夜她啃着晦涩的英文文献;多少个周末,她放弃了休息。
陆云深……他确实知道这个计划。
他甚至曾是她雅思路上的“陪练”
他标准的英伦腔,他帮她分析长难句,他陪她做口语模拟……那些片段此刻回想起来。
像掺了玻璃渣的蜜糖,甜蜜的表象下是刺骨的痛。
雅思?两个月前就已经考完了。7.5分,单项全部达标。
成绩单安静地躺在她的申请文件夹里。她记得考口语那天,陆云深还特意等在考场外,递给她一杯热可可,笑着说:“孟老师,稳了。”
那时他眼中的笑意是真挚的。
申请材料?就在昨天,在报名截止日期之前,她已将最后一份精心打磨的研究计划、连同所有支撑文件——推荐信、亮眼的硕士成绩单、讲师聘书、教学评估、发表论文,雅思成绩……一一上传、提交、确认。
一切都完成了。
她现在能做的,只有等待。
一种巨大的、劫后余生般的庆幸,如同冰冷的泉水,瞬间浇灭了心口翻腾的悲愤与剧痛,让她混乱的大脑获得了片刻奇异的清明。
她庆幸!无比庆幸!
庆幸自己骨子里那份从底层挣扎求生带来的、根深蒂固的不安和清醒!
即使在和陆云深最如胶似漆、被他用温柔和物质包裹得密不透风的时候,她也从未真正松懈过!
当他在高级餐厅为她庆祝小小的教学成就时,她在心里惦记着还没修改完的研究计划;
当他开着跑车带她去兜风,享受众人艳羡目光时,她耳机里循环播放的是BBC的科技新闻;
当他依偎在她身边,说着“别那么辛苦,我养得起你”的情话时,她只是笑笑,转身依然在深夜的台灯下啃着艰深的英文文献,看学术论文。
她知道这个项目要去国外三四年,意味着漫长的分离。
陆云深偶尔流露出的不安和欲言又止,她都懂。
她也曾有过犹豫,有过对他的愧疚。
但内心深处那个声音从未停止过呐喊:孟君子,你能依靠的,只有你自己!
爱情是锦上添花,但脚下的路,必须自己走稳!
正是这份刻在骨子里的清醒和坚持,让她在爱情骤然崩塌的此刻,没有被彻底打入深渊!
男朋友没有了,但事业还在!
这份认知,比任何葡萄糖液都更能支撑她此刻摇摇欲坠的身体。
心口的钝痛依旧存在,混合着身体强烈的虚弱感。
但那股灭顶的绝望和失控感,却被这份庆幸带来的力量死死压住。
她深吸一口气,扶着桌沿,她一步步挪到小小的简易厨房,再次撕开一支葡萄糖口服液,仰头灌了下去。
冰冷的粘稠液体滑过食道,强行压制着胃部的空虚和恶心,又灌下两大杯凉白开。
够了。维持基本运转的能量,有了。
目标:活下去,等到结果。
她坐回书桌前,没有打开邮箱徒增焦虑。
而是翻开了旁边一沓待批改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
红笔拿在手中有些沉,视线也因虚弱而有些模糊。
她用力眨了眨眼,集中精神。
笔尖划过纸面,留下清晰而严谨的批注。
“图3电泳结果Marker标注错误,请参照实验手册P45标准图例。”
“对照组设置不严谨,缺乏阴性对照,结论存疑。需重做此部分实验并补充数据。”
“结果分析逻辑清晰,数据解读合理。优。”
熟悉的学术世界,冰冷的逻辑,精确的判断。
批改报告的过程,像一种机械而有效的疗愈,强迫她的思维集中在纯粹的理性轨道上。
直到闹钟尖锐地响起——下午两点,她该去上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