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年关将近,京都的街头巷尾陆陆续续挂起了红绸,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开始忙碌迎新年,朝廷也到了发放岁禄之时。
大乾朝的俸禄有月禄和岁禄,月禄都是折合的现银,每月直到由各部门的负责人发放了,岁禄发得却是粮食,需得官员自己去户部粮仓去取。
苏子衿位居从三品,内阁次辅兼职翰林学士,两个官职加起来,可得岁禄四百五十石。
一石米约合60公斤。四百五十石共有两万七千公斤的米,着实是有不少。
赶着休沐,天一亮,苏子衿便领着下人赶了家里的马车到了户部。
过来一瞧,粮仓门前的马车密密麻麻地排成了几条长龙。一问才知晓,许多人提前好几日便吩咐了家中奴才过来排队了。苏子衿没有经验,只能排在最后。
她下了马车往前望了望,整个京都的官都来了,照这个长度,他们估计得排个几天。
嘱咐了下人在此排队,苏子衿打算回府,几个商贩却上前拜道:“见过大人,瞧着大人面生,可是来此领取岁禄?”
今日休沐,苏子衿没有穿官服。但瞧着依旧有几分官威。商贩们便都是眼尖地,立即围了上来。
“正是如此。”疑惑地看着几个商贩,不知他们是何意。
为首的商贩解释道:“大人,我等是粮商。每年年底大人们发放岁禄时,我等便会在此收粮,若大人不愿排队,或是不方便搬运,我等可按照市价折合现银收购大人的岁粮,只要大人给我们写个契约,待我们替大人领了岁粮,折合的银子便会直接送到大人府上。”
“哦?按照市价,你们哪还有赚头?”苏子衿疑惑地问道。
“大人是第一次领岁禄吧?”为首的商贩又问道。
“正是。”苏子衿也没隐瞒。
“大人有所不知,岁禄发放的都是当年新下的粳米,个头饱满香糯,米价要溢出不少。若是大人,想要用岁禄的粳米同我们换更多的陈米,也是可行的。”
“那便卖一部分吧。”苏子衿点点头。
他的岁禄比较多,足足有四百五十石,他们家人少,偌大的苏府算上粗使仆役丫鬟加一起也不到二十人。按照一人一月一石米的吃法,也要吃到明年去。
与其新米变陈米,不如匀出去一些。
那粮商一喜,从袖兜中掏出纸笔恭敬地递给苏子衿,“大人,契约我们已经拟好了,只需大人补足姓名和要卖的数量便可。”
苏子衿接过看了看,觉得没什么问题,写上自己的名字,官职。最后在数量那一栏填了二百五十石。自己留下二百石,也够这一年吃用的了。
商贩接过契约,打眼一瞧,苏子衿三个大字,映入眼中,他神色一惊,立即便换上了一副谄媚之色。
“原是苏大人,小的姓赵,有眼不识泰山。小的给您赔罪。这岁禄的收购价,小的愿再提上一成,不不,一成半。小的只提价两成出售,中间还需人力物力,若再多,小的便要赔本了。”
此时一旁的商贩一听,立刻抢言道:“苏大人的买卖,你不愿赔本做,便让与我等。”
“对对!我家商铺愿两成收购苏大人的岁禄!只望苏大人能够念念念着我们米行,每年都由我们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