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摄凰 > 第4章

苏子衿知道,她明显是被穿小鞋了,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得罪了谁。
今日之前,她根本没见过刘愈。
也不可能是东广陵授意的,否则东广陵也不用亲自下场奚落她。
不知道对手是谁,也无力反抗。
翰林院作为封建王朝,高尖端人才汇集之地。既是皇帝的秘书处,也是官员储备库。
随便拎出来一个,都是状元榜眼。
现在大家同在翰林院,最后何去何从,就不一定了。
有可能青云直上,名留青史。也可能庸庸碌碌,泯然众人。
像苏子衿这种寒士,若还被打压,皇帝看不到你,匆匆几年过去,新一波的状元出来,皇帝也就忘记了。
苏子衿要争!
但是需要等待时机。
现在只能老老实实的跟着胡学士走。
胡学士没像其他人那样安慰她,反而道,“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明得失,浊清扬。我等做学问,首先要做的,就是经史通透。可惜啊!前朝战乱时,许多史书丢失了。我等便是要把丢失的历史找回来编修好,这可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你可懂得?”
“下官受教。”苏子衿淡淡应声,然后又问道,“不知胡学士在翰林院多久了?”
“老夫啊!”胡学士沉思一瞬,露出缅怀之色,“是长治二年的状元。说起来,老夫入翰林时,也是风华正茂的少年郎。到如今,已经三十多年了。”
苏子衿默然,当今都已经登基五年了!
从某种程度来说,胡学士也算是三朝老臣了。
两人穿过整个翰林院,在一座破败的塔楼前站定。
生锈的牌匾上写着隐约不可见的两个大字:史馆
进去里面,除了三个正在伏案急书的孔目,就是满满的书。
满桌,满柜,满地。
胡学士绕过一摞摞半人多高的书堆,坐进自己的位置,“苏编撰,你见你手上有伤,就先看看书,待伤好了,再参与编写也不迟。”
说完,他不再理会苏子衿,开始埋头看书。
苏子衿看着他眼睛都要贴上去的模样,暗暗皱眉。
算了!
既来之,则安之吧。
苏子衿四处逛了逛,塔楼一共三层,三层无一处不是书。
随便拿了几本,发现史馆内的书籍不仅多,还特别杂,摆放的混乱无章,不像现代的图书馆那样,有着明细的分门别类。
古人还特别喜欢标题党!
《齐民要术》是本食谱。
《难经》原来是本医书。
《三山游记》她以为是山川地志。看过才知道,古人竟然这么会。
其情节之浮夸,用词之香艳。就算是苏子衿自认见过世面,也不由瞠目结舌。
联想起昨夜种种,苏子衿顿时双颊绯红,左右看了看,趁着无人注意,她赶紧扔了回去。
巳时半,远处传来钟声,胡学士伸了伸腰,招呼着苏子衿,“走吧,该吃饭了。”
翰林院的饭堂是统一打饭的,伙食还挺好,荤素搭配。
还有一包茶叶可供领取,虽不名贵,却也比自家的好。
领了茶叶,塞进袖兜中。端着饭食找了个空位坐下。
饭堂的人多,闹闹哄哄的,不过大多在讨论一件事。
昨夜城门戒严!连锦衣卫都出动了!
顺天府抓了不少人,大牢都塞满了!
知道些内情的,纷纷交头接耳。
苏子衿一边吃饭,一边竖着耳朵听着。
正聚精会神的时候,一双看狗都深情的桃花眼凑到她的面前。
“苏编撰,听说你昨日路遇匪贼了?”
周逸之扫过苏子衿的右手,可以看到厚厚包扎着棉布,还带着丝丝血迹。
苏子衿嘴里咀嚼的动作未停,慢条斯理的咽下食物,才道,“嗯,确实如此。”
周逸之的眸光闪了闪,“不知苏编撰对于此事,有何高见?”
“我昨日与家中下人走散,早早便回了,并不知后来之事。”
“不过”苏子衿放下筷子,又道,“我家中下人,昨夜一夜未归。不知是否被抓了去?周编修若有门路,可否帮忙探听一二?”
周逸之想了想,倒也没拒绝,“这倒不难。”
“多谢周编修。”苏子衿拱拱手。
抓了那么多人,一个个盘问下来,不知道要多久,才能轮到苏北和秀儿。
大牢可不是舒服地方,衙门里有关系的,自会优先审问,优先放人。
顺天府不卖她的面子,但肯定卖周逸之的面子。
谁他自己找上门了,不用白不用。
周逸之也不在意,莞尔一笑,“既要感谢,苏编撰可要请我吃酒。不过今日不行。今日散职,我要与其他同僚小聚。明日吧,明日散职之后,我去史馆寻你。”
苏子衿笑着应下。
周逸之走后,又有几人过来攀谈,大多是找她品鉴诗作的。
苏子衿哪里会品鉴?
敷衍着夸赞了一番。
反正在座都是当世顶尖的才子,作品总也不会太差。
也有找她对诗的,子衿就找借口躲过去。幸好来的人多,对诗那人,很快被人挤了出去。
因为从来不挑别人的毛病,对谁都是态度温和,苏子衿还意外得了个虚怀若谷的好名声。
吃过了饭,回到史馆,胡学士从隔间拉出几把躺椅。
见苏子衿还有些精神,说道,“你年轻,不睡也无妨。我这一把老骨头,熬不住啊。”
有妨!
她还小,她还在长身体,也需要睡觉!
苏子衿果断躺倒。
胡学士见此笑了笑,“明日可在家中拿条衾禂过来备着,免得阴雨时天凉受寒。”
“多谢胡学士提点。”苏子衿应了一声,闭上眼睛,没一会儿就睡实了过去。
睡到未时,也就是下午一点。起来继续看书。
她看得很认真,结合着原主的记忆,疯狂学习。
顶着状元的名头,肚子里没半点儿墨水,有带薪学习的条件,还要感谢刘愈。
他真是个大好人。
申时正的钟声一响,到了散值的时间。苏子衿挎着自己的公文包,跟着众人一起出了翰林院。
期间,还看到了周逸之。周逸之跟她打了个招呼,便随着其他人走了。
古今的职场都差不多。来了新同事,一个科室的,总要聚聚,热闹一下。
史馆,就只有胡学士和苏子衿二人,也就没这待遇了。
迈着沉重的双腿,苦哈哈地走了三个多小时,回家吃过了饭,林茹娘提起苏北和秀儿的事情。苏子衿大致说了些,安慰她放宽心,便回房练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