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我去食堂吃饭。
刚坐下,就听到旁边几个女工在议论。
“听说刘晓燕她们明天就要走了。”
“是啊,听说要去最偏远的山村。”
“活该!平时那么嚣张,现在报应来了。”
我没理会那些闲言碎语,专心准备去省城的材料。
第二天一早,厂长亲自开车送我到县里的汽车站。
“淑琴,到了省城别紧张,你的技术过硬,专家们都会认可的。”
我点点头,提着行李箱上了开往省城的长途汽车。
车子刚开出县城,我就看到路边站着两个熟悉的身影。
刘晓燕和蒋建国正拖着大包小包,等着去乡下的班车。
刘晓燕的头发乱糟糟的,脸上还有哭过的痕迹。
蒋建国也是一脸颓废,完全没了之前的意气风发。
汽车在山路上颠簸了四个小时,我终于到了省城。
我按照电报上的地址,找到了会议室。
里面已经坐了不少人,都是各个厂矿的技术骨干和专家。
一个戴着眼镜的男人走过来。
“你就是王淑琴同志吧?”
“我是省工业厅技术处的李处长,你的采煤设计我们都看过了,非常出色。”
我客气地和他握手。
“李处长过奖了,还请多指教。”
“不用客气,一会儿会议开始,你要详细介绍你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要点。”
李处长拍拍我的肩膀。
“放心,在座的都是内行,你实话实说就行。”
会议很快开始了。
主持人是省里的总工程师,姓陈,五十多岁。
“今天的会议,主要是评审建中煤矿厂王淑琴同志的新型采煤设计。”
陈总工程师翻开文件。
“这个设计如果通过评审,将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我站起来,走到黑板前,开始详细介绍我的设计。
从材料选择到结构优化,从安全保障到效率提升,我把每个细节都讲得清清楚楚。
台下的专家们不时点头,有的还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
“王同志,你这个设计中,关键的承重结构是怎么解决的?”
一个老专家提问。
“这是我设计的核心部分。”
我在黑板上画出了详细的结构图。
“通过这种新型的支撑方式,可以将承重压力分散到多个支点,大大降低了坍塌的风险。”
“妙啊!这个思路太巧妙了!”
那个老专家兴奋地拍手。
“我搞了三十年采煤,从来没想过这个角度。”
其他专家也纷纷表示赞同。
“王同志,你这个设计能节约多少成本?”
李处长问道。
“根据我的计算,可以节约材料成本30,同时提高采煤效率25。”
我自信地回答。
“最重要的是,可以将事故率降低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会议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陈总工程师站了起来。
“王淑琴同志,你的设计非常出色,我们一致通过评审。”
“从下个月开始,这个设计将在全省的煤矿厂推广使用。”
我心里激动得不行,但表面还是保持着冷静。
“谢谢各位专家的认可。”
会议结束后,李处长把我拉到一边。
“王同志,我们准备调你到省工业厅工作,你意下如何?”
我愣了一下。
“调到省里?”
“是的,像你这样的技术人才,应该有更大的发展平台。”
李处长认真地说。
“你可以考虑考虑,不用急着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