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王家村穷啊!
别说机械压榨机了,就是机械压榨机的腿,王家村都买不起。
这就是贫困村的悲哀。
如果用传统的撞榨,靠人力驱动撞锤,通过物理挤压方式出油,这样是省钱了,但是劳动强度大、太废人了。
沈南初站在河边,清澈的河水哗哗流淌,她的目光沿着河道上下游移动,突然眼前一亮。
这王家村的河,高低错落,可是长年有水的。
她可以弄个水车啊!
只要在河边弄上水车,就可以通过水力带动撞锤,反复撞击木榨机的榨楔,从而挤压茶籽仁出油。
虽然这种方法出油率会低于机械榨油机,但是沈南初又不是为了榨油。
这样能省下不少人力。
老祖宗的智慧是强大的。
方法总比困难多。
于是,沈南初把这制取茶麸的地方,放在了河边。
水车,对于王家村人并不陌生。
只是,沈南初要建造的这个水车是巨型水车,轮轴、辐条、叶片等部分都是木头制成的,在这个尺寸上面,还是有考究的。
这水车要比以往的大三倍,否则没有足够的动力。
王家村从来没有做过那么大的水车,他们对这个尺寸压根就不了解。稍微精密点的木制物品,根本就不是能边做边调整的。
让王大志做小的还行,他会。
大的,王大志没做过,他不会啊!
王大志做了一辈子木工,可从未造过如此巨大的水车。
他蹲在溪边,粗糙的手指握着树枝在地上画了又画,却始终算不准各个部件的尺寸。
“太大了,榫卯对不上,转起来怕是会散架。”
王大志摇头叹气,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他摘下草帽扇了扇风,黝黑的脸上写满愁容。
这一题,郑同伟表示自己应该会。
他整了整崭新的白衬衫领子,昂首挺胸地走过来,
“不就是算个尺寸吗?这有什么难的?”
他的声音里充满自信,眼中闪烁着优越的光芒。
郑同伟自信满满地计算了一番,修长的手指握着钢笔在纸上快速滑动,笔尖在纸上留下一串串数字。
很快,郑同伟就给王大志报了一串数字。
王大志按着郑同伟说的,捣鼓了几天,水车倒是做成了,就是还没下水,水车骨架就歪歪扭扭地晃荡,最后散架了。
王建国跟王大志愁得嘴里都长了不少水泡。
两人蹲在河边,看着散架的木头,唉声叹气。
王建国粗糙的手指抚过那些断裂的榫卯,眼中满是心疼,“这可都是上好的杉木啊“
等沈南初知道这件事情后,她有些无奈。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大志叔,你以前做过的水车,最大的直径是多少?”
沈南初蹲下身,捡起一块断裂的木料仔细查看。
“六尺。”王大志答道,粗糙的手指比划着大小。
沈南初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支铅笔和一本泛黄的笔记本,开始计算。
她的手指灵活地在纸上滑动,铅笔尖发出沙沙的声响。
“既然旧水车能转得稳,那我们就按比例放大。”
她一边说,一边在纸上画着,
“新水车直径十八尺,是原来的三倍,那每一根横梁、每一块叶片的长度,也得按三倍的比例加长。”
王大志皱眉,“可榫卯的厚度呢?如果也放大三倍,木头承受得住吗?”
他的声音里充满担忧。
沈南初微微一笑,阳光洒在她的脸上,勾勒出自信的轮廓。
“榫卯的受力点不能简单放大,得按力学调整。”
她指着手中草图,
“这里加厚两分,这里缩短一寸,这样既结实,又不会让水车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