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我的黄埔1924 > 第4章
民国十三年,广州长洲岛
长洲岛的六月,闷热潮湿得如同一个巨大的蒸笼。烈日毫无遮拦地炙烤着操场,夯实的泥地升腾起扭曲的热浪。空气粘稠得仿佛凝固,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灼人的铁锈味和尘土味。汗水刚从毛孔里渗出,立刻就被高温蒸发,只在粗布军服上留下一圈圈白色的盐渍。
“立——正!”区队长王尔琢的口令像鞭子一样抽在凝固的热空气里。他站在操场前方的高台上,灰色军装后背湿透,紧贴着结实的肌肉。锐利的目光扫视着下方纹丝不动的新生方阵。
“今天,实兵对抗演习!步兵排进攻防御要点!”王尔琢的声音穿透热浪,“红方,一排,排长杜聿明!蓝方,二排,排长胡宗南!目标——前方土坡制高点!红方攻,蓝方守!时间——三十分钟!胜负判定——夺旗或全歼守军!”
被点到名的杜聿明和胡宗南同时挺直腰板,大声应道:“是!”
“其他人,”王尔琢的目光扫过程廷云、陈赓、蒋先云等人,“作为观察员,仔细看,用心想!演习结束,每个人都要讲评!现在,红蓝两排,进入指定区域准备!十分钟后,战斗开始!”
队伍立刻散开。杜聿明和胡宗南各自召集自己的排,紧张地开始布置战术。程廷云、陈赓、蒋先云等观察员则被带到操场侧翼一处稍高的土坎上,这里视野相对开阔,能俯瞰整个对抗区域。
那片被选作战场的土坡并不高大,坡度平缓,上面稀疏地长着些低矮的灌木和杂草,坡顶插着一面小小的蓝旗,代表着“要点”。坡下地形相对开阔,有几处浅浅的洼地和几块半人高的风化岩石,算是仅有的掩蔽物。胡宗南指挥的蓝方(守军)正利用这些岩石和洼地,以及坡顶的有利位置,快速构筑着简易的散兵坑和火力点,动作显得有些忙乱。杜聿明的红方(进攻方)则在出发地域集结,士兵们紧握着训练用的木枪(代替步枪),脸上混杂着紧张和跃跃欲试。
“啧,宗南个子小,脑子倒挺活泛,知道抢高点。”陈赓抹了把额头上滚落的汗珠,眯着眼评价道,“不过他那排人,挖工事的手艺可有点糙啊。”
蒋先云则更关注进攻方:“光亭(杜聿明字)兄性子沉稳,估计会先稳扎稳打,组织火力压制,再派人往上冲。”
程廷云没有说话,只是专注地观察着双方的部署。他注意到杜聿明将全排兵力集中在一个相对狭窄的正面上,似乎打算依靠人数优势强行突破;而胡宗南的防御点虽然占据了高处,但火力配置过于平均,缺乏重点,士兵在岩石和洼地间的移动路线也显得有些随意,缺乏隐蔽性。他的眉头不易察觉地微微蹙起。
尖锐的哨音划破沉闷的空气!
“进攻开始!”
杜聿明大吼一声:“火力组!压制射击!掩护!第一班!跟我冲!”他身先士卒,带着大约一个班的兵力,呈密集的散兵线,高喊着向土坡发起了冲锋!后方担任火力掩护的几个士兵,也依托着几块小石头,象征性地“开火”(喊声模拟)。
胡宗南这边立刻有了反应:“打!瞄准了打!”蓝方士兵从岩石后、洼地里探出身子,木枪指向冲锋的红方士兵,同样大声呼喝着“射击”。
演习规则是“激光模拟”——被对方木枪指到并喊出“击中”者,即算阵亡退出战斗。
红方士兵依靠一股锐气,在杜聿明的带领下,冒着“弹雨”冲锋,不断有人被“击中”退出。但仗着人数优势,他们还是艰难地冲到了坡底,开始利用坡下的洼地向坡上仰攻。
“好!冲上去了!”陈赓兴奋地握了下拳。
然而,仰攻的劣势立刻显现。蓝方居高临下,“火力”优势明显。胡宗南指挥士兵依托坡顶和岩石,顽强阻击。红方士兵在向上攀爬时,几乎成了活靶子,不断“中弹”。杜聿明自己也差点被“击中”,狼狈地滚到一块岩石后面。
冲锋的势头被遏制住了。红方被压制在坡下几块岩石和洼地里,动弹不得,伤亡惨重。蓝方也损失不小,但牢牢控制着制高点。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烈日下,攻守双方都汗流浃背,陷入胶着。杜聿明几次试图组织小股兵力从侧翼迂回,都被胡宗南提前发现,调动兵力堵了回去。
“这样耗下去,光亭兄输定了。”蒋先云叹了口气,“兵力优势没发挥出来,反而被地形和火力压制了。”
陈赓也挠着头:“宗南这小子,守得还挺顽强。慕白,你怎么看?”
程廷云的目光一直没有离开战场,他指着蓝方阵地:“胡排长的防御,点抓得准,但太‘实’。兵力平均分布,没有弹性。左翼,”他指向土坡靠东侧一片相对平缓、只有零星灌木的区域,“那片区域看似开阔不利进攻,但他只放了两个人警戒,是明显的薄弱点。杜排长几次试探性攻击,都集中在正面和右翼,反而让胡排长更确信左翼安全,将仅有的预备队也调去加强右翼了。”
陈赓和蒋先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仔细一想,确实如此。蓝方左翼的防御力量明显单薄。
“那要是你指挥红方,怎么打?”蒋先云立刻追问,眼神灼灼。
程廷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拿起地上的一根小树枝,在滚烫的泥地上飞快地画了个简易的战场态势图:“正面佯攻必须持续加压,吸引胡排长注意力和预备队。同时,”他用树枝在代表蓝方左翼的位置用力一点,“组织一支精干小分队,人数不必多,但动作要快、要隐蔽,利用洼地和灌木丛掩护,从东面这个死角迂回上去!不求立刻夺旗,只要楔入其左翼薄弱点,打乱其防御部署,正面主力立刻强攻!此薄弱点一破,其整个防御体系必然动摇!”
他的语速不快,但思路清晰如刀锋,每一个字都切中要害。陈赓和蒋先云听得眼睛发亮,连连点头。
就在这时,场上的杜聿明似乎也意识到了强攻无望。他焦躁地抹了把汗,目光扫视战场,最终也落在了蓝方左翼那片开阔地。他一咬牙,似乎想赌一把:“第二班!抽调五个人!跟我从左面摸上去!其他人,火力掩护!给我狠狠打!”
然而,他的意图太明显了。抽调兵力集结的动作被坡顶的胡宗南看得一清二楚。胡宗南立刻大喊:“他们要打左翼!预备队!快!去左翼堵住!”
蓝方仅有的三四个预备兵立刻向那片开阔地移动。
程廷云在土坎上轻轻摇了摇头:“晚了,也慢了。意图暴露,调动仓促,地形开阔,移动过程中就是靶子。”
果然,杜聿明带着五个人刚冲出隐蔽地,试图快速穿过那片开阔地,就被胡宗南调过来的预备队和左翼原有的警戒火力“交叉射击”。杜聿明和几个士兵瞬间被“击中”多处,动作僵硬地停在了开阔地中央。
“排长‘阵亡’!”充当裁判的教官高声宣布。
红方失去了指挥,剩下的士兵更是乱作一团。胡宗南抓住机会,指挥蓝方一个反冲锋,将残存的红方士兵“歼灭”。演习结束的哨音响起,蓝旗依旧在坡顶飘扬。
杜聿明懊恼地摘下军帽,狠狠擦着脸上的汗水和尘土,看着坡顶兴高采烈的胡宗南,一脸不甘。胡宗南则兴奋地挥舞着拳头,小个子跳得老高。
王尔琢走上高台,脸色沉肃,看不出喜怒。“演习结束!蓝方胜!全体集合!讲评!”
队伍重新集合。杜聿明和胡宗南各自报告了战斗经过。
王尔琢的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程廷云身上:“程廷云!出列!”
“是!”程延云向前一步。
“刚才演习,你都看到了。说说你的看法!红方败在哪里?蓝方胜在何处?若由你指挥红方,当如何破局?”王尔琢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带着明显的考校。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程廷云身上。杜聿明和胡宗南更是紧紧盯着他。
程廷云站得笔直,声音清晰而沉稳:“报告长官!学生认为,红方之失,首在进攻方向单一,受挫后未能及时调整,未能有效侦察利用敌防御弱点。其尝试左翼迂回时,意图暴露过早,动作迟疑,未能形成突然性,反遭敌预备队反制。蓝方之胜,在于坚守要点意志坚定,反应及时。然其防御部署过于平均,左翼兵力薄弱,且预备队使用过于被动,仅在发现敌情后才仓促调动,缺乏前瞻性部署,若遇敌更隐蔽、迅猛之穿插,极易被撕裂。”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看向那片开阔的左翼:“若由学生指挥红方,当以主力持续佯攻敌正面及右翼,务必使其紧张,迫其预备队投入或吸引其注意力。同时,精选一支六至八人突击组,由最得力之班长率领,携带短锹(用于快速构筑简易掩体),不集结,不暴露意图,利用战场东侧洼地、沟壑及灌木丛,采取低姿匍匐、跃进方式,隐蔽渗透至敌左翼开阔地边缘。抵达后,不急于冲锋,先利用短锹快速构筑简易单人掩体,稳固立足点,形成隐蔽火力点,并观察敌情。”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路线:“突击组站稳脚跟后,以精准火力(若为实弹,则压制射击;演习中可模拟)打击敌左翼薄弱点及可能增援路线。此时,正面佯攻部队立即转为强攻!敌左翼受袭,正面压力陡增,其防御体系首尾难顾,预备队必被分散牵制。突击组可视情况,或固守牵制,或乘敌混乱,迅猛向敌核心阵地(旗点)侧后穿插!此突击组之关键,在于隐蔽、突然、快速构筑立足点,成为打入敌防御体系的楔子!”
他条理分明,从佯攻牵制、隐蔽渗透、稳固立足、火力压制、到最终的总攻与穿插,环环相扣。尤其强调“隐蔽”、“突然”、“快速构筑掩体”和“成为楔子”这几个关键点,完全跳出了当时进攻就是“正面压上去”或“简单迂回”的思维定式,充满了现代步兵战术小组渗透、攻坚的精髓。
整个操场一片寂静,只有程廷云沉稳的声音在热浪中回荡。杜聿明眼神复杂,有思索,有惭愧,也有服气。胡宗南脸上的得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凝重和后怕——如果真有一支这样隐蔽、刁钻的小队摸到他左翼……
王尔琢盯着程廷云,足足看了十几秒,那锐利的目光仿佛要穿透他的身体。最终,他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激赏和深沉的期许:“讲得好!思路清晰,切中要害,更难得的是……大胆!新颖!不拘泥于常法!”他环视所有学员,“程廷云所讲的‘楔子’战术,核心在于侦察、隐蔽、突然和小组独立作战能力!这不仅仅是战术技巧,更是战场思维!都给我记牢了!”
他顿了顿,目光最后落在程廷云身上,加重了语气:“程廷云!”
“到!”
“下次排级对抗演习,由你担任进攻方排长!让我看看,你的‘楔子’,能不能钉进敌人的心口!”
“是!长官!”程廷云挺胸应答,声音斩钉截铁。阳光落在他年轻却坚毅的脸上,汗水沿着下颌线滚落,砸在滚烫的泥地上,瞬间蒸发,只留下一个深色的印记。
陈赓猛地拍了一下身边贺衷寒的肩膀,兴奋地低语:“听见没?有好戏看了!”蒋先云看着程廷云的背影,眼中闪烁着强烈的光芒。杜聿明和胡宗南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震动。这个十七岁的少年,用一场演习讲评,在所有人心中投下了一道名为“程慕白”的、锐利而厚重的影子。黄埔的操场上,一种新的战术思维,正伴随着汗水与尘土,悄然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