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的阳光给指挥部的大门镀上一层金色。
几辆黑色的公务车,悄无声息地停在了指挥部门口,连喇叭都没按一下。
车门打开,下来一群穿着正装的人。
为首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脸上没什么表情,眼神却像探照灯一样扫视着指挥部的大院。
“韩指挥,市人大王副主任带队,来视察工作。”办公室主任小跑着进来,声音都有些变调。
韩萧放下手里的图纸,站起身。
他知道,该来的,终于来了。
王副主任,那个在钱明电话里出现过,又在刘卫东案卷宗上签过字的人。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得像要结冰。
王副主任坐在主位上,身后站着他的秘书和几位人大代表。
他没有喝面前的茶,只是用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发出沉闷的声响。
“韩萧同志,年轻有为啊。”他开口了,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古城项目,是市里的头等大事,我们人大,代表的是人民。对重点项目进行监督,是我们的职责。”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韩萧,又看向指挥部的几位部门负责人。
“我今天来,不听汇报,只问问题。”
他拿起一份文件,像是随手翻开。
“这份预算是谁做的?为什么绿化部分的单价比市场价高了百分之三?合同里写明了树种和规格吗?”
一个问题,直接砸向了后勤负责人。
负责人额头立刻见了汗,连忙翻找资料。
“还有,拆迁安置的资金,拨付流程是怎样的?有没有收到过群众的相关投诉?每一笔钱,都确保发到老百姓手里了吗?”
第二个问题,又砸向了负责拆迁的副指挥。
问题一个接一个,尖锐,细致,甚至有些吹毛求疵。
它们都包裹在“依法监督”的外衣下,却招招指向项目的软肋和管理上的细微疏漏。
韩萧只是平静地听着,让工作人员调出相关文件,一一解答。
他明白,这不是视察。
这是示威,是来自体制内的,一次合法的“围剿”。
临时准备的座谈会上,气氛更加压抑。
除了视察组,王副主任还“邀请”了几位特殊的客人。
“这几位,都是我们云州本土优秀的企业家代表。”王副主任意有所指地介绍道,“他们对古城项目,也很关心嘛。”
那几位“企业家代表”,正是之前在材料供应招标中落选的公司老板。
“王主任,我们不是对项目有意见。”一个姓李的老板站起来,满脸苦涩,“我们就是想不通,我们云州本土的企业,技术不差,价格也公道,为什么项目宁可用外地的公司?这不是把我们自己的饭碗往外推吗?”
“是啊,我们也是纳税人,也想为家乡建设出份力。”另一个人附和道。
一时间,会议室里充满了委屈和抱怨。
王副主任转向韩萧,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
“韩指挥,你听听,这就是民意。我们的项目,不仅要建得好,还要能带动本地经济,要得到本地企业的支持。这一点,指挥部考虑到了吗?”
他话锋一转,矛头直指核心。
“还有那个‘遗址公园’的方案,我看了,想法很好,很宏大。但是,我们搞建设,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这么大的投入,真的有必要吗?会不会拖累整个项目的进度和资金?为了一个不确定的‘文化地标’,让几十亿的投资冒风险,这个责任,谁来负?”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韩萧身上。
韩萧拿起桌上的保温杯,喝了一口水,动作不急不缓。
“感谢王主任和各位代表的关心。”他开口,声音清晰而稳定,“关于招标,所有流程都严格遵守了《招标投标法》,全程公开透明,欢迎人大随时审查。选择中标单位的唯一标准,是质量、价格和服务,不分本地外地。”
他放下杯子,看向王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