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越下越大,将战场的痕迹一一掩埋,却埋不住双方心中的执念。塞北的冬天,终究成了这场战争的暂时裁判,而春天的到来,才是真正的考验。
洪熙十二年冬,长城脚下的寒风卷着雪沫,打在明军的铠甲上簌簌作响。
朱瞻基勒住马缰,望着身后缓缓撤退的队伍——出征时那支由2万淮军、10万京师三大营组成的12万精锐,如今只剩下6万士卒。沿途的驿站里,还留着各地驻防的兵符;阴山脚下的冻土中,埋着数不清的忠骨;后方的医帐里,躺着断肢残臂的伤兵。这场仗打了半年,像一把钝刀,慢慢磨去了大军的锋芒。
中军大帐的角落里,几个老军官正用算筹清点人数。算筹碰撞的“噼啪”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有个鬓角斑白的千总一边拨弄算筹,一边喃喃感慨:“这声响,像极了永乐十二年北征时,点验尸身的算盘声啊”
一句话说得帐内人人沉默,那年永乐大帝亲征漠北,也是大雪漫天,算筹声里藏着多少生死离别,如今竟在他们这代人手里重演。
几日前,瓦剌的使者裹着厚重的皮裘,在明军大营里磕磕绊绊地说着议和的条件;朱瞻基派出的官员则带着国书,在瓦剌残部面前宣读休战盟约。
最终约定以黄河至阴山为界,各自罢兵——这道界线划在雪地里,像一道浅浅的伤痕,暂时隔开了厮杀,却隔不断彼此的戒备。
退兵的路上,细雪霏霏。
《明史·宣宗本纪》里那句“有风自漠北来,声如哀泣,三军皆感怆”,说的正是此时此刻。寒风卷着呜咽掠过队伍,士兵们缩着脖子赶路,呼出的白气很快消散在风雪里。有个年轻的火枪手,怀里揣着同乡的一节断骨,走着走着突然蹲在雪地里哭了——出发时他们约好一起回家吃娘做的饺子,如今只剩他一个人抱着骨灰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