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滩上很快安静下来,只留下遍地的尸体和燃烧的战马。朱瞻基勒马站在水边,看着瓦剌人逃窜的方向,对身边的邓白道:“继续赶路,别恋战。”五千轻骑重新整队,马蹄踏过温热的血迹,朝着榆林的方向疾驰而去。
此时的哈拉和林,也先还在为“明军不堪一击”沾沾自喜。他不知道,自己嗤笑的“铁疙瘩”,即将在草原上撕开一道口子;他轻视的“画花鸟的太子”,正带着怒火,一步步逼近他的腹地。这场因误判而起的战争,很快就要让瓦剌付出惨痛的代价。
击溃巴图的千人小队后,朱瞻基立刻勒住马缰,燧发枪的硝烟还未散尽,他已在检查地图:“此地离函谷关尚有百里,不可恋战。”五千轻骑没有追击溃散的瓦剌残兵,反而迅速收拢阵型,连阵亡士兵的尸体都来不及掩埋,只在河滩上插了块简陋的木牌,便继续向西疾驰。
他的目标清晰如炬:经函谷关入陕,到西安补充粮草弹药,再北上驰援榆林。淮军携带的燧发枪虽犀利,却耗弹极快;京营的火箭筒射程远,可箭簇也所剩不多——必须在瓦剌人反应过来前,拿到西安府库的补给。
大军抵达运城时,天刚蒙蒙亮。城守早已接到急报,城门洞开,粮车直接推到官道上。朱瞻基没让士兵入城,只命人将粟米、清水和弹药分发给各队,自己则站在城门口的石墩上,啃着刚出锅的馒头,听斥候汇报前方路况。“全军休整一个时辰,马不解鞍,人不离甲。”他咽下最后一口馒头,将油纸包好的碎屑递给身边的战马,动作里透着常年军旅生涯的干练。
一个时辰后,五千轻骑再次出发。函谷关的守将远远望见“征虏大将军”的纛旗,早已命人放下吊桥。大军穿过狭窄的关隘时,两侧山壁如刀削斧劈,朱瞻基抬头看了眼崖顶的烽火台,对邓白道:“传令下去,过了关就加快速度,今夜务必抵近榆林。”
三月二十九的夜晚,榆林城西的山谷口,博罗纳哈勒的瓦剌大军正围着篝火取暖。潮湿的空气里弥漫着羊膻味和汗臭,士兵们大多卸了甲胄,把长矛插在地上当挂架,有的在赌钱,有的在烤羊肉,没人留意远处官道上的动静。博罗纳哈勒躺在铺着羊皮的帐篷里,指尖划过地图上的关中平原——按他的估算,榆林城最多再撑三天,届时攻破城池,便可直取西安,像先祖忽必烈那样饮马渭河。
“咚、咚、咚”
马蹄声突然传来,起初像远处的闷雷,很快就变成震耳的鼓点。博罗纳哈勒猛地坐起,帐外的喧闹声瞬间消失,只剩下越来越近的马蹄声。“是父汗的援军?还是阿失帖木儿来了?”
他抓起枕边的弯刀,刚掀开帐帘,就被迎面而来的喊杀声惊得心头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