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连忙挪动膝盖,向前靠近一点。“你要立刻收拾好军中全部印信赶回北京,交到朱高炽的手中。”朱棣突然像是回光返照一般,一口气说了一大段话,气息急促却无比坚定,“金幼孜,你要写好传位诏书,让杨荣拿印信盖好一起带回京城。如果杨荣一个人回去不放心,就领着军中锦衣卫回去,樊忠手下的兵也是靠得住的,走张家口堡,然后进居庸关,居庸关的守将是咱家老大的人,一定不会诘难你们。”
杨荣和金幼孜早已泣不成声,一边不停地点头,一边用衣袖抹着眼泪。他们深知,这是皇帝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嘱托,每一个字都关乎着大明江山的稳定与传承。
“张辅,咳咳张辅”朱棣突然急促地咳嗽起来,身体剧烈地颤抖。
张辅紧张地撩起袍服,膝行到榻边,大声说道:“臣在!臣在!”
朱棣用尽全身力气,紧紧拉住张辅粗糙的大手,目光中既有信任,又有忧虑:“朕朕知道你喜欢朕的老二,可是朕的江山,不能传给有勇无谋的莽夫,希望你可以明白。”
张辅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悲痛,放声大哭起来:“陛下,臣明白!臣遵旨!臣会竭心尽力辅佐太子殿下!臣不会有非分之想!”
张辅悲怆的哭声在帐内回荡,与帐外呼啸的风声、雨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一曲为这位伟大帝王奏响的挽歌。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榆木川的天空阴云密布,狂风卷着砂砾拍打着明军的营帐。
明军中军大帐内,到处弥漫着浓重的药味与压抑的死寂。朱棣静静地躺在龙榻之上,双目紧闭,面容安详。
叱咤风云的永乐大帝,终究还是在这片征战的土地上走完了他六十五年的传奇人生。铜制的香炉中,袅袅青烟缓缓升起,却驱不散帐内令人窒息的沉重氛围。
“都清醒些!”杨荣的声音陡然响起,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这位历经数朝的内阁重臣,眼眶虽红,眼神却依旧锐利如鹰。他扫视着帐内陷入悲戚的众人,袍袖一挥,震得案上的奏章微微发颤:“当下最要紧的,是稳住军心,绝不能让圣上殡天之事泄露分毫!稍有差池,便是江山动荡!”
“樊忠!”杨荣厉声唤道。
“末将在!”樊忠猛然出列,铠甲相撞发出铿锵之声。这位由朱棣一手培养起来的年轻将领,眼神中满是坚毅与悲怆。
“即刻率领精锐锦衣卫,严守龙帐四周。没有我的手令,任何人不得靠近半步,就算是天王老子来了,也给我挡在帐外!”杨荣字字如铁,掷地有声。
“末将领命!”樊忠抱拳行礼,转身便带着一队锦衣卫如黑色的洪流般涌出帐外,迅速占据各个要害位置,刀光剑影在昏暗的天色下闪烁,气氛瞬间剑拔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