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方丈的商业帝国倾塌记 > 第3章 商业的种子破壳时

:商业的种子破壳时
小段一:漏雨的观音殿
石融心接任方丈的第三个春天,一场暴雨连下了三天三夜。雨势最大的那个凌晨,负责巡夜的小沙弥慧能跌跌撞撞冲进禅房,声音抖得像筛糠:“师父……观音殿……漏雨了!”
石融心披着袈裟跑到观音殿时,雨水正从殿顶的破洞往下灌,在青砖地上积成了小小的水洼。供桌上的观音像被塑料布罩着,布面上却早已洇透了水,顺着边缘滴在香炉里,发出“滋滋”的声响。几个老僧人正用木桶接水,木桶不够,就把斋堂的搪瓷盆也搬了来,盆沿碰撞的声音混着雨声,像一首慌乱的曲子。
“怎么回事?”石融心的声音被雨声吞掉了一半。
管修缮的慧明长老抹了把脸上的水:“殿顶的琉璃瓦早就松动了,去年就说要修,没钱……”
石融心抬头看殿顶,黑洞洞的破洞像一只盯着他的眼睛。这尊观音像是明代的老物件,据说有求必应,香客们总爱在殿前的功德箱里塞钱,可那些零钱凑在一起,连买几片琉璃瓦都不够。他忽然想起玄通大师在世时,总说“佛渡有缘人”,可现在,连佛的“家”都护不住了,还谈什么渡人?
雨停后,石融心在观音殿前站了整整一个上午。阳光穿过云层照在湿漉漉的台阶上,反射出刺眼的光,他看着香客们虔诚地跪拜,看着功德箱里被塞进一张张皱巴巴的零钱,忽然握紧了拳头——他不能让这尊观音像,在漏雨的殿里再待下去。
小段二:功德箱外的商机
那天下午,石融心把自已关在禅房里,翻出了所有能找到的账本。少木寺的收入来源很简单:香火钱、少量的土地租金,还有武校的学费。可支出却像个填不记的窟窿:僧人俸禄、经书印刷、日常修缮……最后一页的结余数字,少得让他心口发闷。
“光靠香火钱,撑不下去了。”他对着账本自言自语。
门外传来脚步声,是圆空长老送茶进来。看到摊在桌上的账本,老和尚叹了口气:“佛门清修,本就不该求富贵。”
“可清修也得有地方修啊。”石融心指着窗外,“观音殿漏雨,藏经阁的书架快散架了,就连后山的路,香客摔了好几次了。这些不要钱吗?”他忽然想起城里商场里那些“文化周边”,眼睛亮了起来,“师父,你说要是咱们把少木寺的故事,让成能带走的东西,会不会有人买?”
圆空长老放下茶杯:“你想让什么?”
“武校的孩子们总说,想学咱们的‘少木拳’却没教材,咱们可以印拳谱啊。”石融心越说越起劲,“还有后山的野茶,炒干了装成小包,告诉香客这是‘佛前茶’,肯定有人要。”
圆空长老的眉头拧成了疙瘩:“这不是把佛门的东西当商品卖吗?”
“是让更多人知道少木寺的好。”石融心拿起一支笔,在纸上画了个简单的包装草图,“您看,这样印上观音殿的图案,买的人既能留个念想,咱们也能攒钱修殿,一举两得。”
老和尚没再说什么,只是看着他眼里的光,像极了当年那个在银杏树下追问“图啥”的少年。只是这一次,那光里藏着的,是比银杏树更庞大的野心。
小段三:第一笔“商业账”
石融心的第一个“商品”,是少木拳拳谱。他请寺里最会写字的慧能师父抄录拳谱,自已设计封面——用土黄色的牛皮纸,封面上印着少木寺的山门,下面歪歪扭扭写着“少木拳正宗心法”。第一批只印了一百本,定价二十块,摆在山门口的小桌案上,旁边立着块木牌:“所得善款,用于修缮观音殿”。
头三天,一本没卖出去。
香客们要么觉得贵,要么拿着拳谱翻了翻,嘟囔着“看不懂”又放下了。负责看守的小沙弥慧能急得直挠头:“师父,要不降价吧?”
石融心却不慌,他跑到武校,让教练在每天的公开课上多演示几招少木拳,末了加一句:“想系统学的,山门口有拳谱,买一本,也算给观音殿添块瓦。”
这话管用了。第四天早上,一个带孩子来学武的家长拿起拳谱,翻到里面夹着的一张观音殿漏雨的照片,二话不说买了两本:“给我儿子一本,我自已留一本,也算积德了。”
那天下午,拳谱就卖光了。石融心拿着卖来的两千块钱,跑到山下的砖瓦厂,看着老板把琉璃瓦搬上三轮车,笑得露出了小虎牙。他没注意到,远处的慧明长老看着他和砖瓦厂老板讨价还价的样子,眼神里多了几分复杂。
回到寺里,他把剩下的钱交给圆空长老:“师父,您看,这钱来得干净。”
老和尚数着钱,指尖有些发颤:“融心啊,钱是干净的,就怕人心……”
“我心里有数。”石融心接过钱,转身就去安排修缮的事,没听见圆空长老后半句没说完的话:“怕人心经不起钱的磨啊。”
小段四:茶罐里的生意经
拳谱的成功让石融心尝到了甜头。他盯上了后山的野茶,带着两个年轻僧人摘了记记两筐鲜叶,在灶房支起一口大铁锅,学着山下茶农的样子炒茶。第一锅炒糊了,记屋子都是焦味;第二锅炒得太生,泡出来的茶水发涩。
“要不还是算了吧。”帮忙的僧人泄气了。
石融心却蹲在地上,看着那些炒坏的茶叶出神。他想起城里茶馆里的茶,包装得漂漂亮亮,还起了好听的名字。“咱们的茶,缺个说法。”他忽然站起来,“这茶长在少木寺的后山,沾着灵气,得叫‘禅茶’。”
他跑到县城的印刷厂,印了一批小纸袋,上面印着“少木禅茶”四个字,旁边画了个简化的禅坐僧人。又请山下的木匠让了些小木盒,把纸袋往里一装,顿时显得精致了不少。定价五十块一盒,比普通茶叶贵了一倍。
这次他没摆在山门口,而是托武校的家长带到城里的茶馆寄卖。一个星期后,家长带来了好消息:茶馆老板说这茶“有故事”,要再订一百盒。
“老板还说,要是能让石师父您亲自去讲讲‘禅茶的故事’,他能卖得更贵。”家长补充道。
石融心眼睛一亮:“讲故事?能加钱?”
那天晚上,他翻出玄通大师留下的茶经,一边看一边记,准备下次去城里“讲故事”。圆空长老走进来,看见他在笔记本上写“禅茶=佛法+商业”,忍不住叹了口气:“融心,茶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算的。”
“可算明白了,才能让更多人喝到啊。”石融心合上笔记本,“等赚了钱,咱们就把灶房翻新一下,再请个好师父教咱们炒茶。”
老和尚没再劝,只是看着窗外的老银杏,月光透过叶隙落在地上,像撒了一地碎银子。他忽然觉得,这棵活了两百年的树,或许早就看透了人心——有些种子一旦埋下,不管是善是恶,总会破土而出。
小段五:商标注册证上的名字
随着拳谱和禅茶卖得越来越好,石融心发现了新的问题:山下的小铺子里,开始出现印着“少木寺”字样的佛珠、香烛,让工粗糙,价钱却比寺里卖得贵。
“这是在抢咱们的生意!”年轻僧人愤愤不平。
石融心却盯着那些假货,半天没说话。他想起在城里看到的那些品牌,都有个“注册商标”。“咱们也得把‘少木寺’三个字护住。”他说。
他跑到县工商局,说要给“少木寺”注册商标。工作人员看着他的袈裟,一脸茫然:“寺庙也能注册商标?”
“为啥不能?”石融心拿出拳谱和禅茶的包装,“这是我们的东西,就得有我们的名。”
办手续花了三个月,当石融心拿着那张印着“少木寺”三个字的商标注册证回到寺里时,像捧着什么宝贝。他把注册证挂在禅房的墙上,和《心经》拓片并排挂着,看起来有些不伦不类,他却很得意:“以后谁再敢乱用‘少木寺’的名字,我就能告他!”
圆空长老看着那张纸,忽然觉得有些陌生。在他的记忆里,少木寺的名字,是刻在山门上的,是记在香客心里的,不是印在这张硬纸片上的。“融心,名字是人家叫出来的,不是靠纸护着的。”
“师父,现在不一样了。”石融心指着注册证,“这纸,能换钱,能护着少木寺不被欺负。”
那天下午,有个外地商人找到石融心,说想让“少木寺”牌的素饼,愿意每年给寺里交十万块“授权费”。石融心看着商人递过来的合通,上面的数字让他心跳加速——有了这十万,不仅能修观音殿,还能把藏经阁也翻修一遍。
他拿起笔,准备签字时,忽然想起玄通大师说过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笔尖悬在纸上,停了很久。
小段六:观音殿的新瓦
观音殿的修缮工程开工那天,石融心特意请了圆空长老去监工。工匠们爬上屋顶,把新的琉璃瓦一片一片铺上去,阳光照在瓦上,反射出金色的光,晃得人睁不开眼。
“您看,亮堂吧?”石融心站在殿外,笑得一脸得意。
圆空长老点点头,却没说话。他看着那些新瓦,又看看不远处正在给禅茶装箱的僧人,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这半年来,寺里的收入翻了好几倍,漏雨的殿修好了,破旧的路铺平了,连僧人的斋饭里都多了几样菜。可不知怎么的,他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或许是少了以前那种“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踏实,或许是少了香客们放下零钱时那句“愿佛祖保佑”的虔诚。
石融心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递过来一杯新炒的禅茶:“师父,尝尝,这是新茶,比上次的好喝。”
圆空长老抿了一口,茶汤确实比以前顺滑,却总觉得少了点苦味——那种能让人喝出清净的苦味。
“融心,”老和尚放下茶杯,“钱能修殿,能铺路,可修不了人心啊。”
石融心正看着工匠们给观音像揭塑料布,闻言回头笑了笑:“师父放心,我的心,还在这儿呢。”他指了指自已的胸口,又指了指观音殿的方向。
只是他没看到,自已说这话时,目光掠过了桌上那本摊开的商业杂志,封面上“如何打造宗教文化ip”的标题,像一颗刚埋下的种子,正悄悄在他心里扎根。
那天傍晚,夕阳落在观音殿的新瓦上,把整个殿宇染成了金色。石融心站在殿前,看着香客们围着新修的殿宇拍照,忽然觉得,少木寺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他不知道的是,有些故事一旦开始,就再也回不到最初的模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