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拿起桌上的名册,与卢璘的身份文书仔细比对。
“祖父,父,名讳。”小吏头也不抬地问道。
“祖父卢川,父卢厚。”卢璘平静回答。
小吏核对无误,这才抬头瞥了卢璘一眼,看到他文书上柳家书童的身份,眼中闪过一丝异色。
这才挥了挥手,示意放行。
待卢璘走远,那小吏才转头对身旁的同僚,压低了声音,半开玩笑地说道。
“柳家真是家大业大,连个半大的书童都要送来考场凑热闹。”
“就是不知道,他们家那位正牌少爷,怎么不见人影。”
同僚闻言摇头,脸上露出鄙夷的神色:
“你还不知道?听说柳家那少爷,不通文墨,是个天生的蠢材。”
“脑袋跟榆木疙瘩似的,斗大的字不识一筐,送来也是丢人现眼。”
卢璘刚放行不久,人群又一阵骚动,一条通道被衙役们强行清开。
清河县知县大人,在一众官吏的簇拥下,踱步走上了考院前的石阶。
县太爷清了清嗓子,脸上露出笑容:
“诸位皆是我清河县的栋梁之才。”
“朝廷求贤若渴,圣上恩泽浩荡。”
“望尔等今日,奋笔疾书,不负所学,为我清河县,为大夏文道更上一层楼添砖加瓦!”
一番话说的是慷慨激昂。
人群的角落里,一个身着寻常布衣的魏长青,静静地听着县太爷发言,嘴角讥讽笑意。
一个小小的童试也能扯上大夏文道。
难怪这清河县,惯会弄虚作假,一个个滥竽充数的神童,就是被这种虚浮的风气给捧出来的。
魏长青的目光越过那位还在口若悬河的县太爷,落在了人群中一个不起眼的考生身上。
那考生同样年轻,却在一众或紧张或亢奋的学子中,显得格外沉静,渊渟岳峙。
这就是崔皓?
虽然放在人群中不起眼,但确实有一番气度。
魏长青的眼神微微一凝。
自己倒要看看博陵崔家,当世大儒亲手教导出来的子弟,究竟有几分真才实学。
县太爷的场面话说完,考院的大门缓缓打开。
就在这时,又有几名考生姗姗来迟。
几人的出现,立刻引来周围人的一阵低声议论。
“快看,是王景,县学教谕的公子。”
“还有李茂,听说他学问了得,这次的案首,八成就要从他们几人中出了。”
魏长青听着这些议论,目光在那几人身上一扫而过,没有太大的波动。
虽然卖相看上去比崔皓强了不止一筹,但气度还是差了不少。
这时,放好了被褥毯子的卢璘提着考篮,随着人流,走进了考院。
高高的院墙内,气氛一下就安静了下来。
考场内,一排排独立的号舍整齐排列。
手持水火棍的衙役在狭长的通道间来回巡视,脚步声轻微却极具压迫感。
考场的最前方,搭着一座高台,主考官正襟危坐,神情严肃。
卢璘按照号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恰好就在第一排,正对着主考官的高台,一举一动,都在对方的眼皮子底下。
他不紧不慢地将考篮放下,开始布置自己的桌面。
高台上的主考官一眼就注意到了过于年轻的卢璘,眉头不自觉地皱了一下。
拿起桌上的名册,翻到卢璘那一页,这才了然。
“十二岁,柳家书童?”
主考官眼中的那一丝诧异,随即暗自摇头。
早就听说柳家少爷不通文墨,看来柳阁老的文名要断在这一代了。
卢璘对主考官的打量毫无所觉,依旧专注地布置着自己的东西。
他放好考篮,取出笔墨纸砚,动作沉稳,有条不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