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锦鲤骑手的乌龙人生 > 第一章

一开始,我真没想到自己的生活会被一根红绳改变。那天早上,房东奶奶神神秘秘地叫住我,把一根细细的红绳系在我手腕上,说是求好运用的。她笑着眯起眼:你这孩子啊,整天忙着送外卖跑小店,别光顾着别人,也得给自己求个好兆头。我心里嘀咕着,这年头送外卖靠的是腿,不是运气,但还是乖乖伸出了手。反正不花钱,说不定真能保佑我这个月不被催房租催到爆炸。
八月的早晨闷热得像一锅密封的汤,空气里混着小吃街炸串的油香和胡同里飘出来的洗衣粉味。我踩着电动车穿梭在老小区的楼缝间,耳机里放着新闻,时不时被平台的派单提示声打断。今天的目标很简单:七天之内攒够两千块房租,还得顺手帮奶奶的小店挽回点口碑。至于怎么做到我也还没想好。
站点的系统一大早就开始犯抽。单子接连跳进来,但地图卡得像幻灯片。站长在群里喊:各位兄弟,今天别掉链子啊,雨披招牌都挂上!我皱着眉翻找雨披,发现昨晚收工时忘在店里。没办法,只能顶着烈日硬跑。
送到第四单的时候,意外来了。我拎着餐袋站在门口,照着单子喊了一声收货人的名字,没反应。刚准备打电话,隔壁门突然开了,一位女生神色慌张地探出头:是花生酱鸡腿饭吗我点头,她直接抢过来撕开盒盖,结果脸色瞬间变白。下一秒,她捂着喉咙蹲下去,手指颤抖地指着桌上的药盒。我吓得手机都差点掉地上,连忙帮她拧开药瓶,塞了颗药到她嘴里,又拿起水杯让她漱下去。大约两分钟,她的呼吸才慢慢顺了回来。
正喘着气的我突然听到咔嚓一声,不知道哪个路人举着手机拍下了这一幕。我下意识朝镜头摆了摆手,还来不及说什么,单子催促声就又响了。没想到这短短几十秒,后来竟会掀起一场风波。
下午回到小店帮奶奶收拾货架时,她递给我一瓶冰汽水,笑得眼睛都眯成一条缝:你今天运气不错啊。我愣了愣:怎么说她指了指我的手机屏幕。我低头一看,社交平台的推送刷屏了——锦鲤骑手几个大字赫然在列,下面是我救人的视频截图,标题写着送外卖的小哥救下过敏女孩,手脚麻利堪比专业急救。评论区已经炸开了锅,既有夸我的,也有调侃要来沾沾喜气的。
本来以为这只是个小插曲,没想到影响来得这么快。晚上站长打来电话,语气里透着兴奋:你火了!明天多接点单,咱们顺势搞个宣传。我嗯了一声,心里却有点发怵。我只是救了个急,又不是上综艺,这热度会不会带来麻烦
夜色下骑车回家的路上,胡同口的路灯闪了两下,昏黄的灯影里,那个常在楼下晾衣服的邻居冲我摆手:小心点啊,今天月亮有点红,不是什么好兆头。我笑笑没答,心想这人怎么天天阴阳怪气。可就在我转进小区拐角的时候,手腕上的红绳突然被风吹得轻轻摆动,像是在提醒我,后面还有事等着我。
第二天一早,我的手机就开始不停震动,消息像雨点一样砸进来。我眯着眼点开推送,看见那几个字又蹦了出来——锦鲤骑手——而且这次,前面还多了一个词:热搜。
第二章
我盯着屏幕上那一行刺眼的热搜词,心里有种被人推到舞台中央的恍惚感。才一天不到,我从老小区里那个骑电动车的小透明,变成了全网热议的锦鲤骑手。点开评论,夸奖的、调侃的、要沾喜气的全都有,还有几条私信问我是不是接商单。刷着刷着,平台的派单铃声把我从发呆中拉了回来。
早高峰的单子像不要钱似的往我手机里灌,站长在群里吼:今天小刘(就是我)多接单,大家帮他跑外送!顺便记得挂宣传雨披,拍点工作照!我看了眼柜子,果然那件雨披已经被他提前放进来了,红得晃眼。我心里有点排斥——我不想成什么吉祥物,更不想借救人博眼球,但拒绝的话,恐怕不仅站长要不高兴,连单子分配都会受影响。
上午忙到快十一点,我才抽空坐在小店门口喝口水。奶奶一边擦桌子一边笑:你现在可是咱这条街的名人,生意都跟着好了。我笑了笑没说话,手指却有点不自在地摸着那根红绳。就在这时,一个陌生电话打进来。那头是个声音很快的男生,自称某短视频平台的签约UP,说想跟我合作拍一期真实还原救人现场的视频,流量分成五五开。我礼貌拒绝,他却咄咄逼人:你不趁热打铁,热度很快就没了啊。你看别人,机会一到立刻变现。我只好硬邦邦地挂断电话,心里像吞了口冷咖啡,发凉。
午饭刚准备开吃,社工小姐姐走进来,递给我一杯凉茶:我看新闻了,干得不错。不过,你得注意,有人会借这种事牟利。她低声说平台如果接到摆拍举报,会先限流再调查,哪怕最后证明清白,流量也很难完全回来。我点点头,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
下午的单子里混进一张特别的——收货地址是那天过敏的女生。敲门的时候,她打开门,笑着把一张药店小票递给我,说是那天的购药凭证,让我留着,万一有人怀疑可以用作佐证。我一时有点说不上来的感觉——那是一种被信任的重量。
天快黑的时候,站长又给我打电话,语气里带着不容拒绝的意味:明天市里有个骑手表彰活动,你去领奖,顺便和几个商家拍个宣传。我心里一咯噔:表彰我没报名啊。他笑了笑:我帮你报了。记得多拍照片发圈,咱站点得跟着沾光。我没答应,只说回头再说。
data-fanqie-type=pay_tag>
晚上回家的路上,胡同口的路灯还没亮,阴影里那个霉运体质邻居正蹲在地上摆弄他那辆总坏的自行车,见我路过,抬头来了一句:今天风向不对,小心啊。我懒得理他,骑过去几米后,忽然听见他喊:你后座的纸箱快掉了!我一回头,果然,那只流浪猫的纸箱被风刮得歪到一边。我赶紧停下,扶好箱子,顺手用胶带加固。猫探出头看了我一眼,像是感激,又像是在提醒什么。
到家刚坐下,手机就震个不停。社交平台的私信顶到了最上面,是个没见过的账号发来的短短一句话——小心你身边的人。
第三章
那条陌生私信像根倒刺卡在心里,怎么都忽略不掉。我试着回了一句什么意思,结果对方的头像瞬间灰了,像是发完那句话就立刻注销了账号。这种不着痕迹的警告,比直接骂人还让人不安。
第二天一早,我照常出工,心里却有点乱。平台的派单依旧频繁,偶尔夹杂着媒体邀约的电话。我一律婉拒,不想再被人拿去拼剪做噱头。送第一单的时候遇到点小插曲——两条街之外有家店名和收货地址都很接近的餐厅,结果我按单上的信息送过去才发现送错了。客人当场黑着脸打差评,还在平台留言骑手服务态度强硬。那一刻我喉咙发紧,但深吸口气,第一次鼓起勇气给客服申诉,把误送的原因和现场情况解释清楚。虽然差评没撤回,但至少我没有再本能地说对不起然后赔钱了。
午休时间,我去了趟奶奶的小店,帮她在收银台摆上我昨晚写好的真诚服务小卡。上面三行字简单直接:送餐前三问、确认过敏源、确保包装完好。奶奶看着卡片笑了笑,说我像个小老板。我开玩笑说:等我真的当老板,你就是股东。
下午,社工小姐姐来找我,说她联系到了社区的见证人机制——如果以后再有突发事件,可以让在场的居民第一时间做口头证明录音。我点头应下,这东西可能哪天就是救命的证据。她又提醒我,那条摆拍质疑的帖子正在小范围流传,虽然还没上热搜,但得提前防备。
送晚餐的路上,碰到霉运体质邻居。他一边蹬着吱呀作响的破自行车,一边跟我抱怨今天连买菜都摔了一跤。我心里正惦记那条匿名私信,忍不住问:你昨晚是不是看到谁在我楼下转悠他愣了愣,说只看到有人在路口拍照,好像是对着那盏坏掉的路灯。
回到站点,兄弟们在群里热烈讨论着一个新消息——那个拼剪我救人视频的UP发了新动态,暗示我之前的事有剧本。我心里咯噔了一下,点开一看,对方放出几张模糊截图,其中一张背景里正好是我们小区门口的监控杆,但那地方几天前我注意过,摄像头是坏的。
晚上下班,我照例在胡同口停下,去检查那只流浪猫的纸箱。胶带还牢牢粘着,猫窝里多了几片别人放的毛巾。我蹲下替它铺平,余光瞥见不远处的修车铺老王正在给一辆电动车换胎,嘴里哼着那句老口头禅——人要紧,车不急。不知怎么的,我突然想到,如果能证明视频里的时间线,就能还原真相。
可就在我还在琢磨时,手机又响了。弹出来的是平台通知——因涉嫌摆拍造假,我的账号已进入限流观察期。
第四章
账号被限流的提示反复闪在屏幕上,像一只冷眼盯着我的猫,提醒我这事已经不再是传言。限流的直接后果是接单量骤减,系统派给我的都是距离远、价格低、送餐时间卡得死的单子。不到中午,我就已经被催了三次时效。站长只在群里甩下一句别影响站点评分,再没别的表态。
中午回小店帮奶奶搬货时,奶奶的笑容明显少了几分。她叹了口气说,隔壁理发店老板早上来打听,说有人在外面传我救人的视频是摆拍,还说奶奶的小店趁机炒作。她没理会,但能听出来,她心里是担心的。我没解释,只是默默把摊在柜台上的宣传单收起来。
下午,一个推送把我拉进了舆论漩涡。那个UP发了长视频,标题直指锦鲤骑手事件真相,内容是一段被重新剪辑的救人现场,还配上了几句意味深长的旁白——巧合还是剧本画面特意放大了我看向镜头的那一瞬,暗示我在对位表演。评论区很快被分成两派,支持的说视频断章取义,质疑的说没证据就是有猫腻。
我第一次感到一种说不清的裂缝,从信任到怀疑,可能只需要一段精心剪过的画面。社工小姐姐发来消息,问我打算怎么应对。她建议我整理证据,但提醒我,这种事一旦发酵,哪怕澄清了也很难完全消除质疑。我回了句我会想办法,却没告诉她,其实我已经有了一个模糊的线索——老王那句口头禅的背景音。
傍晚时分,我去找老王。他正蹲在店门口,袖子卷到胳膊肘,油渍爬满了指节。我问他那天是不是在小区口修车,他一拍大腿:是啊,还跟你打招呼来着!我试探着说我可能需要那天的监控,他皱了皱眉:那口子监控早就坏了,你不知道啊我点点头,心里暗骂一声,果然如我所料——唯一的公共影像断了,但如果能找到他那天接电话的时间记录,也许能侧面证明时间线。
夜色下骑车回家的路上,雨点突然噼里啪啦地砸下来,我赶紧停到路边避雨。胡同口的路灯闪了几下,那个霉运体质邻居撑着一把旧伞走过来,看我的表情像是早就预料到这场雨:我说过,今天风向不对。我没接他的话,反问:那天拍照的人你还能记起来长什么样吗他想了想,说好像戴了帽子,还背着个印着logo的单反包。我顺着他的视线望过去,小区外的路边,的确停着一辆印着某视频平台标志的车。
雨没停,我站在伞檐下刷了一眼手机,平台的系统消息再次弹出——如果七天内未能自证,将视为违规行为,永久清退。那一刻,我忽然有种掉进深井的感觉,头顶的光越来越小。
第五章
雨下了一夜,第二天的街道被冲刷得干干净净,连小吃街的油烟味都稀薄了。我却没半点轻松的感觉。平台的清退倒计时像一条红线横在脑海里,每眨一次眼,就清晰一分。
早上刚开工,系统就给我派了两单特别刁钻的——一单送到城郊工地,一单送去地铁施工口。路上风大得像要把人从电动车上刮下来,我赶到的时候,工地保安看着雨披上的字冷笑了一声:锦鲤骑手摆拍也能当职业啊。那语气里带着一种轻蔑,让我心口发闷。我没多说什么,递上餐转身走人,鞋底踩进了泥水,冰凉顺着裤腿往上爬。
回到站点,站长把我叫到一边,丢来一个塑料袋:这是你上周救人的时候穿的工作服,活动要用,拿去洗干净。我盯着那件已经褪色的雨披,感觉像是有人在暗示我配合演一次。想说不,可想到我现在的处境,话到嘴边变成了我考虑一下。
午后,奶奶的店门口来了两个物业的人,说是例行检查卫生,顺便提到最近负面传闻多,要注意经营形象。奶奶应付着笑,可我看得出她的手一直在抖。送他们走后,她才叹气说:孩子,你要是觉得难,就换个地方做事,别硬撑。我笑着说自己没事,可心里已经开始盘算下一步。
晚上,同站的兄弟偷偷塞给我一个U盘,压低声音说:里面是我们骑手群的聊天记录,你拒绝摆拍的那段我给你截了。我接过的时候,手心有点发热——这可能是第一个对我有直接帮助的证据。
可还没等我高兴多久,社工小姐姐发来消息,说UP那边要搞一场真相直播,声称有更多爆料,还邀请了店长参与。我脑子里嗡的一声,这才意识到,他们可能打算在直播间里彻底把我钉死。
那晚我没回家,骑着车在小区周围兜圈子。胡同口的流浪猫窝湿了一半,我蹲下来重新铺上干毛巾。猫探出头看了我一眼,眼神很静,我忽然生出一种奇怪的倔强——不管他们准备了多少话,我必须在公开场合把证据摊开,让他们当着所有人的面听清楚。
第六章
直播的日期很快定了下来,就在两天后。UP在预告里用夸张的标题铺陈——揭开锦鲤骑手背后的秘密,配图是那张被放大的截屏,我看着自己僵硬的笑容,像是被钉在公告牌上的标本。评论区已经沸腾,有人说等着看我翻车,也有人叫嚣要当面质问。我盯着屏幕,握着手机的手指发麻。
那天晚上,我摊开笔记本,把手头所有能用的证据一条条列出来。过敏女孩家属的证言、药店小票、社工提供的见证人机制记录、骑手群里我拒绝摆拍的聊天截图,还有老王修车时那段录下的口头禅音频。唯一缺的,是能直接还原事件顺序的视频,但那段监控早就坏掉。想到这里,我盯着音频反复听了几遍,确定背景的汽车鸣笛声和视频里的不一致——这是一个突破口。
第二天一早,我去找女生的家属。他们爽快答应在直播当天出面作证,还把那天接到我电话的通话记录截图发给我,精确到秒。我谢了他们,心里那块悬着的石头轻了半分。接着,我去找社工,她帮我调出了那天社区门口的交通临时监控,虽然画面模糊,但能看到我进小区的时间,和UP视频里截取的画面时间明显不同。
回到站点,同站兄弟递给我一个新U盘,里面是那天群里的完整聊天记录,不仅有我拒绝摆拍的截图,还有店长在群里暗示要配合拍摄的话。看到这些,我的呼吸变得急促,这些东西拼起来,已经足够还原事情的真相。
直播当天,社区活动室被临时改成了现场,摄像机、补光灯一应俱全。UP和店长坐在对面,脸上挂着社交场合才有的笑。我没有寒暄,直接把证据一条条摆在桌上,让工作人员当场播放。老王那句人要紧,车不急响起时,我看见UP的表情明显僵了几秒。交通监控的时间戳一亮出来,弹幕瞬间翻了屏——质疑声被惊讶和反转刷走。
店长支吾着说是误会,UP则改口成只是提出质疑,不代表断定。我盯着他们,第一次没有用玩笑化解,而是清清楚楚地说:善意可以被消费,但信誉不行。我不接受被误解后的体面退场。
平台的官方账号很快在直播间留言,表示会撤销对我的限流,并对造成的影响致歉。社区的邻居们鼓掌,有人递来热茶,有人拍着我肩膀说你干得漂亮。我笑了笑,心里反而很平静——这场硬仗终于打完了。
收工的时候,奶奶把那根断了的红绳塞回我手里,让我找时间打个结。我握着红绳,抬头看了看渐暗的天空,心里已经有了下一个要做的决定。
第七章
那场直播的余温还在发酵,社区群和平台评论区里到处都是转发和讨论。有人说终于看清了事实,也有人感叹这年头澄清比造谣难得多。奶奶的小店因为直播镜头里那一幕顺带成了锦鲤小店,来买东西的人多了不少,她一边找零一边笑说,这回算是跟我沾了光。
我也算是松了口气,连着几天送单都轻快不少,不再有人在收餐时故意露出试探的表情。那条红绳我照着奶奶的嘱咐重新打了个结,手感比之前紧实,像是暗示着什么已经回到正轨。不过我心里清楚,这不是运气的回归,而是我终于学会了该用什么方式捍卫自己。
这几天,我开始帮社工小姐姐策划社区的夜市整治项目。她说夜市摊位多、管理乱,需要有人协调摊主和居民的关系。我没犹豫就答应了,毕竟经历过这场风波后,我知道说清楚有多重要。更何况,夜市的摊主里,有不少是常年给我送水递话的老街坊。
同站的兄弟看我白天送单、晚上跑夜市,笑着调侃:你这是副业比主业还忙啊。我回他一句:总得找点主动做的事,不然总等着运气敲门,可能等到门都坏了。
傍晚,胡同口的猫窝换成了木棚,是邻居出力帮忙钉的。我蹲下来抚了抚猫的脑袋,毛比之前顺了许多。它懒洋洋地眯着眼,好像在告诉我,冬天来了也不怕冷了。
有次送餐路过直播那天的活动室,窗帘半拉开着,能看见里面挂着一块写着证言互助点的牌子。我站在门口多看了几秒,才转身离开。那块牌子让我意识到,这场事虽然结束了,但留下的改变还在继续。
夜市筹备的第一天,风不大,摊主们的吆喝声在灯光下显得格外热闹。我走在铺满彩灯的小路上,闻到烤串的香味和糖炒栗子的甜味交织在空气里。有人冲我喊:锦鲤骑手,来尝个串!我笑着摆摆手,心里觉得这个称呼终于不再像一顶压在头上的帽子,而更像一声招呼。
回家路上,路灯下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我摸了摸手腕上的红绳,它静静地贴着皮肤,没有摆动。我知道它现在不是用来求好运的了,而是提醒我——好运会来,但更重要的是,我得走在它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