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玄幻小说 > 钢花与心焰 > 第一章

引言——怎算得是刻骨铭心的爱情
陈默,我林岚为你放弃一切来到这不毛的边陲,你却已另寻新欢!
苏梅……她是我在项目组认识的,她的材料学造诣很深。
陈默的喉结动了动,顿了一下后又满是艳羡的夸赞那个她。
林岚突然笑了,笑声在空旷的走廊里反弹出金属般的回响:陈工,我来这儿是为了焊接工艺,不是来做焊缝探伤的。
她转身后,消失了笑声,同时模糊了视线,身后满是不解的陈默,越来越远……
第一章
焊接难题只是开始
弧光骤然亮起,瞬间吞噬了林岚面罩后的脸庞。在江南造船厂那座高达三十米的焊接车间里,她稳稳地托着焊枪,手腕以毫米级的精度微调着角度。金属熔池在高温下咕嘟作响,宛如一汪沸腾的星辰,闪烁着灼热的光芒。
林师傅,这批低温钢的焊接合格率又掉了两个百分点。
徒弟小张的声音里带着明显的焦虑,他手里的游标卡尺在刚焊好的接缝处反复测量,仿佛这样就能改变不理想的结果。
林岚摘下防护面罩,露出被弧光映得发红的脸颊。她接过卡尺,指尖在冰冷的钢材上轻轻滑过,触感如同抚摸着一块顽固的寒冰。裂纹还是集中在热影响区。
她低声说道,声音里带着一丝困惑,看来我们用的低氢型焊条还是没法完全适应
-
40℃的工况要求。
车间顶部的行车缓缓驶过,吊钩上悬挂的巨型钢板在地面投下移动的阴影,如同一个沉默的巨人在巡视自己的领地。林岚望着那片布满细密纹路的焊缝,眉头不由自主地皱了起来。作为厂里最年轻的女焊工技师,她深知这批用于极地科考船的低温钢焊接意味着什么。一旦在南极海域出现焊缝断裂,后果不堪设想,那将是无法挽回的灾难。
第二章
心动的相遇
当晚,林岚在资料室待到了深夜。荧光灯下,她面前摊开的
ASTM
标准手册上,密密麻麻的批注几乎覆盖了原有的印刷文字。她的手指在
镍基合金焊条
几个字上反复摩挲,仿佛想通过这种方式找到突破口。忽然,一则关于北钢集团研发新型低温焊丝的报道吸引了她的目光。报道配图里,一位穿着白大褂的年轻工程师正专注地调整着焊接参数,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陈默……
林岚轻声念出那个名字,像是在召唤一位素未谋面的盟友。她立刻抓起桌上的电话,听筒里传来总机老旧的电流声,如同时间流淌的声音。
三天后,林岚站在了北钢集团研发中心的门口。早春的风卷着沙粒打在她的安全帽上,发出细碎的噼啪声,像是大自然在为她的到来奏响序曲。穿着蓝色工装的陈默从实验楼里走出来,白大褂的下摆被风吹得猎猎作响,宛如一面象征科学探索的旗帜。
林师傅远道而来,是为了低温钢的焊接问题吧
陈默的声音带着金属般的质感,目光落在她沾满焊渣的工作鞋上时,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欣赏。他似乎能从这双鞋上看到无数个在焊接台前奋斗的日夜。
实验室里,氩弧焊机发出轻微的嗡鸣,如同一只蓄势待发的蜂鸟。陈默调整着送丝速度,林岚则专注地观察着熔池的形态。当第一道完美的鱼鳞纹焊缝出现在试板上时,两人同时伸手去拿放大镜,指尖在镜片边缘不经意地相触,如同电流穿过,激起一阵细微的震颤。
你的运条手法很特别,像是把电弧当成了画笔。
陈默的语气里带着真诚的赞叹,他注意到林岚手腕转动时,焊条角度始终保持在
55
度左右,这是一种需要多年练习才能掌握的精准。
林岚脸颊微微发烫,连忙移开目光,假装研究试板:你们的焊丝含镍量比国标高
3%,但飞溅控制得很好。
她的专业评价让陈默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仿佛找到了知音。
第三章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接下来的两个月,成了两人之间无声的默契。每周三下午,林岚都会坐火车穿过长江大桥,带着船厂的实际焊接数据来到北钢。而陈默则会提前准备好不同配比的焊丝样品,在实验室里等待她的到来。他们的交流总是从技术参数开始,逐渐延伸到更私人的领域。
我父亲也是焊工,他总说焊条就像人的脾气,得摸透了才能用好。
一次午休时,林岚看着窗外炼钢高炉的剪影,轻声说道,语气中带着对父亲的怀念。
陈默正在笔记本上绘制焊缝金相图,闻言抬起头:我爷爷是轧钢工人,他说钢水凝固的过程,就像人在社会上慢慢定型。
他的比喻让林岚忍不住笑了起来,那笑容如同冬日里的阳光,温暖而明亮。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一个周五的下午,车间主任老王突然把林岚叫到办公室。办公室里弥漫着廉价茶叶和汗水的味道,墙上挂着的安全生产奖状已经有些泛黄。
小林啊,厂长的公子王浩对你很有意思。
老王呷了口茶,目光在她身上打转,像是在评估一件珍贵的商品,人家海归博士,现在管项目投资,跟你可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林岚的手指下意识地绞着工装衣角:主任,我现在只想把低温钢的焊接工艺攻下来。
她的声音坚定,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
女人家搞什么技术攻关
老王把茶杯重重放在桌上,茶水溅出了杯沿,王公子说了,只要你点头,马上调你去技术科当干事,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
他的话语中带着诱惑,也隐藏着威胁。
林岚走出办公室时,夕阳正将造船厂的龙门吊染成暗红色,如同一个巨大的剪影矗立在天边。她掏出手机,翻到陈默的号码,指尖悬停了许久,最终还是按灭了屏幕。她知道,现在不是谈感情的时候,她必须先证明自己的价值。
那天晚上,陈默的实验室突然亮起了灯。他看着林岚发来的焊接裂纹显微照片,眉头紧锁。忽然,他想起了林岚说过的话:在船上焊接时,钢板总会随着波浪轻微晃动。
这句话如同闪电般击中了他的思路。
也许问题不在材料本身,而在焊接时的动态应力。
陈默喃喃自语,立刻开始设计新的实验方案。他通宵达旦地工作,直到晨曦透过实验室的窗户,在他疲惫但充满希望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当林岚再次来到北钢时,陈默递给她一份全新的焊接工艺参数表。我们试试脉冲电流,配合倾斜
45
度的电弧。
他的眼睛里布满血丝,但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模拟船体晃动时的受力状态,也许能减少裂纹产生。
实验室内,弧光再次亮起。这一次,林岚感觉到手中的焊枪仿佛有了生命。当最后一滴熔池凝固时,两人几乎同时屏住了呼吸。放大镜下,焊缝呈现出均匀的银白色,没有一丝裂纹,宛如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成功了!
陈默激动地抓住林岚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薄薄的手套传递过来,温暖而有力。林岚抬起头,正好对上他炽热的目光,那一刻,所有的言语都显得多余。
data-fanqie-type=pay_tag>
第四章
分别在所难免
然而,幸福的时刻总是短暂的。一周后,林岚在车间接到了陈默的电话,他的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喜悦:我们的新型焊丝和动态焊接工艺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
太好了!
林岚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
但电话那头的沉默让她的心猛地一沉。还有件事,
陈默的声音变得低沉,我被调去西南的保密单位,参与特种钢材研发。
林岚握着听筒的手指关节因为用力而发白。她想起上周在资料室看到的那份关于核潜艇耐压壳体焊接的绝密文件,突然明白了什么。什么时候走
她的声音平静得连自己都感到惊讶。
明天一早。
挂了电话,林岚走到车间的窗边。远处,万吨巨轮的船壳在夕阳下泛着冷光,如同一个沉默的见证者。她想起第一次见到陈默时,他白大褂上沾着的点点钢花,那时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
深夜,林岚悄悄来到江边。货轮的汽笛声在江面上回荡,像是在诉说着离别。她从口袋里掏出一小段焊枪用的钨极,轻轻放在江堤的石缝里。这是焊工之间的信物,象征着永不熄灭的弧光。
三个月后,江南造船厂为极地科考船举行了下水仪式。林岚站在人群中,看着船身上那块刻有
焊接总负责人:林岚
的铭牌,心中充满了自豪。忽然,她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是一条来自陌生号码的短信:
在罗布泊的戈壁滩上,我用我们研发的焊条焊成了第一块试验板。夜空中的星轨,很像你焊出的鱼鳞纹。
林岚抬起头,仿佛能透过层层叠叠的厂房,看到遥远的西北天空。那里,钢花与星光正在夜空中交织,绽放出最美的光芒。她知道,无论相隔多远,他们心中的那束弧光,永远不会熄灭。
第五章
车间主任的关怀
车间主任老王的搪瓷缸在桌面上转了三圈,茶渍在缸底洇出褐色的云纹。他盯着林岚工装口袋里露出的半截焊工手套,那手套指节处磨得发亮,边缘还沾着低温钢特有的银灰色焊渣。
小林,这次可是工会主席亲自荐的人。
老王呷了口茶,喉结滚动的弧度像车间里缓慢转动的卷板机,总装车间的李斌,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去年革新了埋弧焊小车轨道校准法,跟你一样是技术痴。
林岚正在填写焊缝检测报告,笔尖在
热影响区硬度值
一栏顿了顿。窗外的龙门吊正将一块船用钢板吊至预处理车间,钢缆绷紧的嗡鸣里,她听见自己平静的声音:王主任,下个月极地船要进行舱段合拢,我的焊接参数还得盯现场。
参数能比终身大事重要
老王把缸子重重一磕,茶沫溅到
安全生产先进
的奖状上,李斌都托人来问了,说想请你去厂区电影院看新上映的《泰坦尼克号》,人家知道你懂船,特意选的这个片。
林岚的笔尖在纸上洇出个墨点。她想起三个月前在北钢实验室,陈默指着金相显微镜里的奥氏体晶粒说:真正的低温钢焊接,要让晶粒像冰川的层理一样整齐。
那时弧光在他镜片上投下的光斑,比任何电影画面都要明亮。
我去不了。
她把报告推到老王面前,签名的笔画力透纸背,刚接到通知,西南那边的特种材料项目缺个熟悉动态焊接工艺的技师,我申请调过去。
老王的眼睛瞪得像氧气瓶压力表:你疯了那边是高原戈壁,听说连新鲜蔬菜都吃不上!
正好,省得分心。
林岚起身时,工装后襟扫过桌角的焊条样品盒,里面半截镍基焊丝发出细碎的碰撞声,像极了陈默最后那个电话里的背景音
——
隐约的风声裹着金属敲击声,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
第六章
再相逢
西南保密基地的宿舍墙是夯土的,清晨总能听见沙粒从墙缝滑落的声音。林岚把带来的
ASTM
手册钉在墙上,封面还留着陈默用红笔圈出的
-196℃超低温焊接规范,墨迹在高原干燥的空气里洇成了星芒状。
报到第一天,她在材料库撞见了陈默。他穿着卡其色工装,袖口别着
项目组副组长
的徽章,身边站着个穿白大褂的姑娘,手里捧着的钛合金试样盒上,印着和陈默同款的姓名缩写。
林技师
陈默的镜片反射着仓库顶灯的光,他侧身介绍,这是我们组的材料分析师苏梅,留德回来的,专攻特种合金腐蚀防护。
苏梅伸出的手白皙纤细,指甲修剪得整整齐齐:早就听说林师傅的动态焊接手法,陈组长常说您能在浪涌中焊出
0.1
毫米的精准焊缝。
她的语气里带着专业的欣赏,目光落在林岚虎口处的老茧时,却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
林岚注意到陈默工装第二颗纽扣松了线,那是她以前总念叨要给他缝补的地方。现在那里别着支银色钢笔,笔帽上的刻痕和苏梅白大褂口袋里露出的钢笔一模一样。
我负责低温舱体焊接工艺。
林岚转身去搬焊丝桶,桶身碰撞的闷响盖过了陈默想说的话。她知道这个基地承担着深海空间站的耐压壳体研发,而她带来的动态焊接数据,正是陈默之前在电话里提过的关键技术。
第一周的适应性训练让林岚流了三斤汗。高原的紫外线把她的脸颊晒成深褐色,像淬过火的碳钢。苏梅总在午休时送来冰镇绿豆汤,用带着德语腔的普通话说:陈组长说你在江南船厂习惯了临水而居,这里太干燥,要多补水。
林岚握着搪瓷碗的手指微微收紧。她记得陈默最不爱喝绿豆汤,说那股甜味会让焊枪的手感变钝。
一次全组技术会上,讨论钛合金与钢的异种材料焊接方案,苏梅提出用电子束焊接:精度能控制在
±0.05
毫米,德国克虏伯船厂都在用。
但深海环境下的振动会让焊缝产生微裂纹。
林岚铺开带来的船用焊接记录,我建议用脉冲
MIG
焊,叠加
45
度倾斜电弧,这是极地船舱体的验证工艺。
陈默的铅笔在两种方案间画了个圈:林技师的方案更适合动态载荷,苏梅你补充一下腐蚀防护涂层的参数。
他说话时目光在两人之间平稳移动,像操作焊接机器人时的程序轨迹,精准却缺少温度。
散会后,林岚在走廊遇见抱着图纸的陈默。他的眼镜滑到鼻尖,露出和以前一样专注的眼神:你带来的低温钢焊接记录,对深海舱体很关键。
应该的。
她盯着他胸前那支钢笔,笔帽在灯光下泛着冷光。
苏梅她……
陈默的喉结动了动,我们是在项目组认识的,她的材料学造诣很深。
林岚突然笑了,笑声在空旷的走廊里反弹出金属般的回响:陈工,我来这儿是为了焊接工艺,不是来做焊缝探伤的。她转身时,工装下摆扫过墙角的红柳盆栽,带起的沙粒落在叶片上,像极了江南车间里的焊渣。
第七章
新的难题
基地建在昆仑山北麓的峡谷里,夏日常有冰川融水冲毁路基。林岚的宿舍窗外就是万丈悬崖,云团在峡谷里翻滚时,像极了她焊枪下翻腾的熔池。
她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异种材料焊接中。在零下
20
度的低温实验室里,她裹着军大衣调试参数,氩气瓶的压力表指针随着呼吸跳动。苏梅偶尔会来送样品,每次都带着陈默批注过的实验报告。
陈组长说你设计的摆动频率有点保守。
苏梅把报告放在桌上,指尖无意识地划过林岚手绘的焊缝截面图,他建议试试锯齿形运条,像这样
——
她拿起铅笔在图上演示,笔触和陈默如出一辙。
林岚看着那道锯齿线,忽然想起在北钢实验室,陈默也是这样握着她的手调整焊枪角度。那时他的呼吸落在她耳后,像氩气保护着熔池般温柔。
我会试试。
她合上报告时,金属搭扣发出清脆的响声。
三个月后,深海舱体的首次耐压测试在海拔四千米的试验井进行。林岚穿着防护服守在观察窗旁,看着压力指针缓慢攀升到
30MPa。忽然,监测屏上的超声回波出现异常波动,她立刻按下暂停键:第四舱段的环焊缝有问题!
陈默和苏梅同时凑过来。三维成像图上,一道微裂纹像冰缝般在焊缝根部蔓延。苏梅脸色发白:是异种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差导致的
林岚调出焊接记录:不,是我昨天调整了脉冲频率,忽略了高原气压对电弧稳定性的影响。
她抓起焊枪走向试验井,必须马上补焊,否则裂纹会在压力下扩展。
补焊在密闭舱体内进行,氧气含量低至
19%。林岚戴着呼吸面罩,在狭窄的舱段里蜷缩着身体,焊枪的喷嘴离焊缝只有三厘米。弧光在舱壁上折射出多重影子,她忽然听见陈默在外围用对讲机说:保持钨极伸出长度
5
毫米,我把电流给你调到
180A。
熟悉的参数让她手腕一稳。熔池在氩气保护下平稳流动,像被驯服的岩浆。当最后一滴铁水凝固时,她的额角抵在冰冷的舱壁上,听见自己剧烈的心跳和外面陈默同步的呼吸声。
测试成功的那天晚上,基地举办了篝火晚会。藏族工人弹着扎念琴,苏梅穿着民族服装和陈默共舞,裙摆旋转时像盛开的格桑花。林岚坐在远处的石头上,手里摩挲着半截钨极
——
那是她从江南带来的,现在上面已经刻满了西南的海拔高度。
陈默走过来时,篝火在他脸上投下跳动的光影:明天要去峡谷另一端的探矿点,那里发现了适合做焊丝的稀土矿。
需要焊工吗
林岚抬头时,火星正落在她的工装肩上,烫出个细小的洞。
苏梅会跟我去,她负责矿石成分分析。
他的目光停在那个烫洞上,你的防护装备该换了,基地仓库有新的。
林岚低头笑了,把钨极塞回口袋:旧的顺手,就像用惯了的焊条,角度差一点都知道。
第八章
生死过后
探矿点的消息传来时,林岚正在校准热切割设备。对讲机里的电流声像被揉皱的锡箔纸:峡谷东段发生岩崩,陈默组被困在矿洞内,需要热切割专家!
她抓起割炬就往越野车跑。副驾驶的藏族向导指着窗外翻滚的烟尘:那里是松散岩堆区,昨天的暴雨肯定让岩层松了。
矿洞口被滚落的花岗岩堵得只剩半米宽的缝隙,隐约能听见里面的敲击声。林岚匍匐着钻进去,头盔撞在岩壁上发出闷响。黑暗中,她打开割炬开关,蓝色火焰瞬间照亮了眼前的景象
——
陈默正用千斤顶撑着即将坍塌的岩块,苏梅蜷缩在他身后,小腿被变形的钢架压住。
切割点在右前方三米处!
陈默的声音带着岩石摩擦的沙哑,钢架是
16Mn
钢,厚度
20
毫米。
林岚立刻调整割炬角度。焰心在钢材表面烧成亮白色的圆点,氧化铁熔渣顺着岩壁流淌,像融化的火山岩。她忽然注意到陈默的安全帽上有道新裂痕,苏梅正用手帕给他擦拭额头的血渍。
保持割嘴与工件垂直,速度每分钟
150
毫米!
陈默的指挥声稳如机床,氧压调至
0.6MPa,乙炔
0.08!
这些参数是他们以前在北钢定下的标准,林岚闭着眼睛都能操作。割炬在她手中像精确的手术刀,沿着预定轨迹游走。突然,顶部落下一块碎石砸在钢炬上,火焰瞬间歪斜,在钢架上烧出个不规则的缺口。
稳住!
陈默喊道,千斤顶发出令人牙酸的金属扭曲声,想想极地船的舱体合拢,你能行!
林岚深吸一口气。记忆中江南造船厂的弧光与此刻的火焰重叠,她手腕微转,让焰心重新聚焦在切割线上。钢水在火焰中化作流星雨,当最后一声清脆的断裂声响起时,她发现自己的手套已经被汗水浸透。
苏梅被救出去后,陈默蹲下来检查林岚的割炬:喷嘴磨损严重,该换了。
他的手指碰到她的手背,两人同时缩回手,像触电般迅速分开。
谢谢。
他低声说,声音里有什么东西碎了。
职责所在。
林岚摘下头盔,露出被烟灰熏黑的脸。洞外的阳光斜射进来,在他胸前的钢笔上折射出刺眼的光。
第九章
山水与心河
陈默在医务室缝合额头伤口时,林岚已经收拾好行李。基地领导走进来:小林,你的调令批下来了,下个月回江南船厂担任焊接技术总监。
她望着窗外的昆仑山,雪峰在阳光下泛着冷光:我想申请延期,这里的异种材料焊接还有几个参数要验证。
领导愣了愣:苏梅说陈默准备跟她去德国做博士后……
知道了。
林岚的目光落在远处的澜沧江,江水在峡谷中蜿蜒如银链,我想在走之前,去看看大西南。
她开始利用休假游历西南。在大理的三塔前,她看着阳光在铜葫芦顶上流动,想起焊枪下流动的熔池;在丽江的玉龙雪山,冰川的裂隙让她想起那些完美的焊缝;在香格里拉的草原上,牧民熬茶的铜壶底结着均匀的茶垢,像极了她焊出的鱼鳞纹。
一次在虎跳峡,她遇见个写生的老人。老人指着金沙江的急流说:水这东西,硬的时候能穿石,软的时候能绕山,人也该这样。
林岚看着浪花在礁石上撞碎又聚拢,忽然笑了。她掏出手机给老王发了条短信:李斌师傅如果还没对象,帮我问问他要不要来西南看看,这里的钢结构桥梁很有研究价值。
回到基地时,陈默正在收拾实验室。他的钢笔放在桌上,旁边是苏梅的德国签证复印件。看见林岚晒黑的脸,他推了推眼镜:听说你去了很多地方。
嗯,看了些山水。
她把一份新的焊接参数表放在他面前,这是高原环境下的异种材料焊接规范,或许对你有用。
陈默翻开表格,在最后一页看到张照片
——
澜沧江大峡谷的星空,银河像极了她焊出的完美焊缝。照片背面有行小字:钢花易冷,星河长明。
他抬头时,林岚已经走出实验室。走廊里传来她哼的江南小调,轻快得像金沙江的流水。窗外,红柳的种子被风吹起,乘着阳光飞向远方,像无数微小的钢花,在天地间绽放出自由的光芒。
林岚的工装口袋里,那半截刻满海拔的钨极依旧温热。她知道,有些火焰熄灭是为了让更广阔的光得以照耀,就像那些在西南山水间流淌的河,终究要奔向更辽阔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