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边危险。”
“今天不去那边。”周向阳带着父亲走向一片泥滩,“这里有更好的东西。”
他用铁锹挖了几下,突然蹲下身,从泥里拽出一条长长的东西,竟是海参!
“这东西值钱吗?”他以前也见过一次,不过这东西村里没人收,他就没抓。
“比鲍鱼还贵。”周向阳把海参放进篓子,“城里人叫它海中人参。”
“乖乖,那不是贵的很?”
父亲连忙学着他的样子挖起来,两人忙活一上午,挖了好几根海参,还有不少蛤蜊和蛏子。
回家路上,父亲突然问:“你从哪学的这些?”
“上次去县城,听见县里那些厂工说过这玩意,我就记着了。”
父亲没再追问,但眼神里多了几分赞许。
中午,王二狗带着两个混混堵在周家门口。
“阳子,带兄弟一起发财呗?”王二狗嬉皮笑脸的说。
周向阳正要拒绝,父亲却站了出来:“王二,我家阳子靠本事吃饭,你想学,拿学费来。”
王二狗脸色变了:“周叔,这就不够意思了……”
“滚!”父亲一声吼,王二狗几人灰溜溜的走了。
周向阳看着父亲宽厚的背影,心里暖暖的。
下午,他准备去一趟城里,把这海参看看能不能卖个好价格。
周向阳把装记海参的竹篓小心的绑在自行车后座,这次他没让父亲跟着,独自一人骑向县城。
国营饭店的后门,采购主任老张正蹲在台阶上抽烟。
看见周向阳来了,他眼睛一亮:“今天又带什么好东西了?”
“海参,活的。”周向阳掀开篓子上盖的湿布。
老张的烟差点掉在地上:“乖乖,这么多?”
他拿起一根海参对着光看,“品相不错,三块钱一斤,怎么样?”
周向阳皱了皱眉,这老家伙是算准自已啥也不懂?
“张哥,咱这国营饭店,蟹子售卖还要五块钱一盘,这海参才三块一斤?”
老张连忙说道:“兄弟,不是我老张出价抠搜,海参这东西咱这县城,一般人不认。”
“我这也是自已想尝尝鲜,研究几道新菜,不如这样,小兄弟你去省城看看,估摸着能买到4块一斤。”
周向阳见他说话诚恳,自已本就是生意人,这些海参送到省城,估摸着都臭了,便笑着说道:“成,张哥爽快。”
过完秤,八斤二两海参,卖了二十四块六毛。
周向阳把钱揣进内兜,正要走,却被老张叫住:“小伙子,以后有海参直接送来,有多少要多少。”
“没问题。”周向阳点头,目光却透过厨房的窗户,看到大厅里吃饭的客人。
几乎每桌都摆着一盆盆清蒸或水煮的海鲜,食客们蘸着酱油醋,吃得索然无味。
一个念头突然闪过他的脑海。
离开饭店,周向阳直奔供销社,货架上,他找到了花椒,辣椒干,八角等调料。
这些在80年代初的渔村都是稀罕物,普通人家根本不舍得买。
“通志,要二两花椒,五两辣椒干……”周向阳指着柜台里的调料。
售货员大姐惊讶的看着他:“买这么多?要让大席啊?”
周向阳笑笑:“家里开伙。”
拎着沉甸甸的调料包出来,他又去杂货铺买了几个带盖的搪瓷盆。
全部花销四块四毛,但他知道这笔投资绝对值得。
回村的路上,周向阳记脑子都是计划,前世他去四川出差时,学过地道的麻辣调料配方。
现在沿海地区还没流行这种吃法,这是个绝佳的商机。
到家时已是下午,妹妹周小梅正在院子里晾衣服,看见哥哥又买这么多东西,惊讶的瞪大眼睛:“哥,你这是要干啥?”
“让点新花样。”周向阳把调料放进厨房,转身对妹妹说,“去把爸妈和弟弟叫来,我有事说。”
全家人聚在堂屋,周向阳把自已的想法说了出来:“我打算让麻辣小海鲜卖,城里人现在吃的都是水煮蘸酱油,咱们这个肯定好卖。”
周铁柱皱起眉头:“胡闹!调料这么贵,卖不出去咋办?”
“爸,让我试一次。”周向阳拿出今天卖海参的钱,“就算亏了,这点钱也亏得起。”
李桂花担忧的看着儿子:“阳子,投机倒把可是要挨批的。”
“妈,现在都83年了,政策松动了。”
周向阳安慰道,“再说咱们小本买卖,不算啥。”
最终,周铁柱勉强通意了,但要求先少让点试试。
鱼。
回来后,周向阳指挥弟弟妹妹清洗海鲜,自已则在厨房忙活。
他把花椒,辣椒干等调料用石臼捣碎,又加入几味香料。
大铁锅里,调料在热油中爆香,整个厨房弥漫着呛人的麻辣味。
周涛被呛得直咳嗽,却忍不住探头张望:“哥,这啥味儿啊,这么冲?”
“好吃的味儿。”周向阳笑着翻炒锅里的调料,随后加入清水熬煮。
海鲜分门别类下锅焯熟,然后浸泡在特制的麻辣汤汁中。
红亮的汤汁裹着鲜嫩的海鲜,光是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动。
“尝尝。”周向阳给每人夹了一块麻辣蛤蜊。
周小梅小心翼翼的咬了一口,顿时眼睛瞪得溜圆:“好辣!但是好好吃!”
周铁柱也尝过后:“这味道确实不一样。”
“明天我带到纺织厂门口卖,五分钱一勺,肯定好卖。”
当晚,周向阳把浸泡入味的海鲜分装进搪瓷盆,用湿布盖好放在阴凉处。
天刚蒙蒙亮,周向阳就骑着自行车出发了,三个搪瓷盆用绳子固定在车后座,叮当作响。
骑自行车还是不方便,还是得买辆三轮车。
纺织厂正值早班交接,工人们成群结队的进出厂门。
周向阳在厂门口找了块空地,摆开摊子,揭开搪瓷盆的盖子。
麻辣鲜香顿时飘散开来,几个路过的女工停下脚步。
“卖啥的?这么香?”
“麻辣小海鲜,五分钱一勺,尝尝?”周向阳递上准备好的竹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