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开局怒怼李世民:这太子我不当了 > 第228章  扶余慈笃定

老成持重的百济正使金文忠沉思良久后缓缓开口:“此事乃大唐国本之争,水深难测!五姓七望盘踞数百年,根深蒂固,此番联手发难,声势浩大。
大唐太子虽为储君,然根基未稳,如今深陷泥潭,胜负难料!
我等小邦使臣,贸然上书为其辩解,岂非引火烧身?
万一大唐太子不测,或是因此失势,我等岂不成了那些世家的眼中钉、肉中刺?届时,我百济如何自处?”
其他几位使臣纷纷点头附和:
“正使所言极是!殿下,此事万万不可!”
“我等此行,未能完成王命,已是失职。若再卷入大唐储位之争,惹恼了哪一方,恐有倾国之祸啊!”
“置身事外,方为上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扶余慈坐在主位下首,身姿挺拔。
他不再是初入长安时那个略带拘谨的藩国王子,一身合体的大唐常服衬得他气度沉稳。
自从被封爵位后,他眉宇间已隐隐有了几分属于长安勋贵的自信与锐利。
面对众使臣的质疑和劝阻,扶余慈并未急躁,只是眼神异常坚定,闪烁着一种近乎赌徒的狂热光芒。
他缓缓站起身,目光扫过众人,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诸位,你们只看到了表面的惊涛骇浪,却未曾看到海底的礁石究竟有多坚固!”
他踱步到窗前,指向宫城的方向,“你们认为太子根基不稳?错!大错特错!”
他猛地转过身,眼中精光四射:“你们可曾见过,有哪位储君,能在短短数日之内,让长安的盐价降下一半,让千万百姓吃上雪白精细的雪花盐?
你们可曾见过,有哪位储君,能让东宫开设的工坊,成为无数百姓养家糊口的希望?
你们又可曾见过,有哪位储君,敢在宫门被数百士子声讨之时,依旧稳坐东宫?”
扶余慈的声音渐渐拔高,带着一种亲身见证者的笃定:“太子行事,看似狂放不羁,实则步步为营,深谋远虑!
他打崔敛,绝非一时意气,必有雷霆后手!
那些世家以为煽动士子就能动摇国本?笑话!
他们根本不懂,太子殿下真正的根基,不在那些清谈的士林,而在长安城千千万万因他而受益的百姓!民心所向,便是根基!”
他停顿了一下,深吸一口气,抛出了他真正的意图:“此刻,太子看似被围攻,实则正是用人之际!
我们百济,若能在此刻上书,哪怕只是简简单单表明一个态度!
相信太子殿下德行无亏,相信大唐朝廷自有公断!
这便是在太子殿下孤立之时,递上的一根稻草!
一根微不足道,却能在关键时刻表明立场的稻草!”
“这…这太冒险了!”金文忠依旧忧心忡忡,“万一…”
“没有万一!”扶余慈斩钉截铁地打断他,脸上带着一种豁出去的决绝,“我扶余慈,如今是大唐皇帝亲封的侯爵,我的爵位,是皇帝亲手所赐!
这份荣耀,这份与大唐朝堂的联系,便是我百济未来最大的依仗!
若太子安然渡过此劫,甚至借此机会重创世家,他的威望将如日中天!那时,我们今日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价值几何?”
他目光灼灼地盯着金文忠,也扫过其他使臣:“诸位,想想吧!是继续做那个唯唯诺诺、仰人鼻息,生怕行差踏错的小邦使臣,还是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赌一把,为我百济搏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赌太子赢!只要赌赢了,我百济在大唐的地位将截然不同!
太子必会记住今日这份情谊!这远比你们带回多少赏赐达成多少无关紧要的协议,重要百倍!”
扶余慈的声音在厅堂内回荡,带着强烈的蛊惑力。他描绘的前景像一幅诱人的画卷在使臣们眼前展开。
金文忠沉默了,脸上的皱纹更深了,内心天人交战。
其他使臣也面面相觑,不再像刚才那样激烈反对,眼中流露出犹豫和一丝被点燃的、名为野心的火苗。
扶余慈趁热打铁,语气放缓,却更加坚定:“诸位,我并非鲁莽。正因为我近距离接触过太子,感受过他的手段和那份掌控一切的自信,我才敢如此笃定!
这不是盲目的赌博,这是基于观察和判断的押注!
押太子赢,百济的路,就走宽了!
若瞻前顾后,错失良机,日后我们只会后悔今日的怯懦!”
他最后的话,重重敲在每个人心上:“上书!以百济使团的名义上书!
言辞不必激烈,只需表明我们相信太子清誉,相信大唐朝廷必能明察秋毫,还储君一个公道!
这份奏疏,便是我们投向太子阵营的投名状!”
厅堂内一片寂静,只有窗外长安城隐约的喧嚣传来。
金文忠闭上眼,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良久,他终于长长吐出一口气,
睁开眼时,眼中的犹豫已被一种破釜沉舟的决心取代:
“罢了!殿下既有此胆识魄力,老夫…便陪你赌这一把!
我百济的未来,是沉是浮,就在此一举了!来人,备笔墨!”
金文忠一声令下,厅堂内凝滞的空气仿佛瞬间被打破。侍从立刻取来笔墨纸砚,小心翼翼地铺在案几之上。
金文忠深吸一口气,走到案前,提起笔,饱蘸浓墨。他虽决心已下,但落笔前仍忍不住看了扶余慈一眼,眼中带着最后的确认。
扶余慈目光灼灼,用力地点了点头。
金文忠不再犹豫,手腕沉稳落下。
他深知这份奏疏的分量,字斟句酌,力求在表明立场的同时,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
奏疏开头,以极其谦卑恭敬的口吻,表达百济使团对大唐天威的敬畏与对皇帝陛下的仰慕,接着便是正文:
“惊闻宫门之外有喧嚣扰攘,臣等不胜惶恐。
然臣等以为,天朝储君,英睿天成,行事必合礼法。朝廷纲纪森严,自有明断。
臣等区区外藩,不敢妄议天家之事,唯坚信太子殿下清誉如日月,大唐朝廷法度必能彰明公理,还储君以清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