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穿越小说 > 家师方孝孺,开局就被诛十族? > 第11章  立太子还是废太子!
听闻有望调任翰林院,李子城心头掠过一丝暗喜。
朱棣此时提及重启翰林院,想来定是为那编撰鸿篇巨制《永乐大典》铺路。
方孝孺乃天下读书种子,若真能入主翰林,必是主持此事的首选。
他若知晓朱棣有此宏图,想来也不会拒绝效力。
能于方家死里逃生,对李子城已是天大的侥幸。
但身为后世之人,他岂甘永困孝陵,日日与青灯古佛相伴?
若不想方设法脱身,此生恐怕真要老死于此了。
可眼下,李子城却陷入两难。
他极想应下朱棣的条件,却不知如何应答才能不露痕迹。
若被对方窥破自己急于离开孝陵的心思,岂非前功尽弃,败尽苦心经营的好感?
他正蹙眉思索,朱棣却误以为他心中不愿。
这位即将登基的“天下共主”,一手策划靖难,逼宫夺位,见李子城竟敢迟疑,心中不免生出几分恼怒。
朱棣正欲拂袖而去,将这“不识抬举”的师徒永远圈禁于此,也算全了与姚广孝的约定。
未料李子城突然开口:
“殿下,太孙虽具龙章凤姿,然年岁尚幼,尚需多加磨砺。”
“反观太孙之父,太子高炽。自您就藩北平起,便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为殿下分忧解难,化解多少烦忧。”
“即便真要传位,也应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先传长子,再传长孙,方是正理!”
朱棣闻言,沉默不语,只以手轻捻胡须。
良久,才沉声问道:“你……可是收了老大的好处?”
这突兀一问,让李子城一怔:“殿下何出此言?”
“自朕起兵靖难,北平一应内务,皆交予老大打理。”
朱棣目光锐利,“他借此机会,大肆培植党羽,将旧日官员尽数清洗。如今北平班底,泰半是他提拔的文臣!他这是想在日后,也效法朕来一场‘靖难’!而你,便是他安插在朕身边的游说之徒!”
“朕欲立谁为储,难道还需尔等置喙?”
朱棣越说越怒,眼中已有戾气。
李子城连忙解释:“殿下息怒!立储之事,是您亲口垂询。学生推举太子殿下,只因他确有其能!当年靖难初起,殿下以八百亲兵破宋忠、耿炳文大军。”
“建文为稳朝局,派李景隆率五十万大军直扑北平!若无太子殿下呕心沥血,运筹帷幄,北平孤城,如何能抗朝廷五十万虎狼之师?”
“此战之险,犹胜太祖昔年洪都血战!难道这还不足以彰显太子殿下之才略吗?”
朱棣因自身背叛过朝廷,故最忌惮子孙效仿。
朱高炽培植势力,更多是为新朝初立时稳固局面。
虽有私心,却也显其远见卓识。李子城深知,这位未来的明仁宗若因猜忌被废,大明国运恐将大损。
只是这番心思,他无法明言。
朱棣不愿立朱高炽,实嫌其性情宽仁,与自己铁血治国的理念不符。
他乃马上天子,行伍出身,内心更倾向勇武类己的次子汉王朱高煦。
他凝视李子城良久,心中念头飞转。
攻入南京之前,这李子城不过是个无名小卒。
朱高炽纵有通天之能,也绝无可能提前收买一个年未及冠的书院学生!
想到此节,朱棣心中疑云稍散。
但即便疑心稍解,他传位汉王的念头仍未动摇。
他忽而展颜一笑,带着几分试探:
“没成想你对朕的旧事竟如此熟稔,看来你在书院读的,倒也不全是死书!”
李子城谦逊一笑:“学生仰慕殿下英风,故留心殿下事迹。老师憎恶殿下,是因感念建文知遇之恩。老师性情刚直,曾被太祖雪藏,是建文登基后重新启用,方成就其‘读书种子’之名。”
“学生虽与老师同心,却未受过建文恩惠。建文削藩,本是常情,然其操切过甚,意气用事。恕学生直言,若身处殿下当日之境,朝廷步步紧逼,朕悬北平,又有几人甘受钳制,坐以待毙?恐怕……亦会揭竿而起!”
这番话滴水不漏。
既表达了对朱棣的仰慕,又将自身对靖难内幕的“未卜先知”巧妙遮掩过去。
朱棣听得连连点头,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真心的笑意:“难怪道衍那和尚说你与他有几分神似。看来你们心中,都藏着那搅动乾坤的‘帝王权谋之术’啊!”
所谓“帝王权谋之术”,指的正是一手策划颠覆社稷的本事。
姚广孝年轻时怀才不遇,愤而出家,幸遇朱棣,方得施展胸中抱负。
见朱棣将自己与姚广孝相提并论,李子城顿觉受宠若惊。
那位被朱棣唤作“妖僧”的姚广孝,后世可是能与刘伯温比肩的人物!
若真能与之齐名,也算不枉穿越一场。
他心中窃喜,面上却露出惶恐:“殿下谬赞!学生不过一介寒儒,岂敢与道衍大师比肩!”
李子城思虑敏捷,进退有度,连朱棣也不禁暗自赞叹。
他夸赞了几句,话锋陡然一转,单刀直入:
“朕……欲立汉王高煦为储,你以为如何?”
李子城心头一震。
他话已说到这般地步,未料这位永乐皇帝竟仍执意欲立次子为储。
朱高煦自幼随父征战,胆略过人。
此番攻入南京,他亦是功勋卓著。
论及朱棣三子,高煦确是最肖其父。
然较之长兄高炽,此子性情暴戾,有勇无谋,实非社稷之选。
即便与朱棣相比,亦相差甚远。
若非如此,他日后也不会在朱瞻基继位后屡次谋反,终落得被铜缸炙烤而死的凄惨下场。
见朱棣如此发问,李子城神色肃然。
朱棣登基在即,正是意气风发之时,且疑心极重,纵是姚广孝,此刻怕也难以获其全信。
若不想历史重蹈覆辙,他必须让朱棣看清其中利害!
他正色问道:“殿下,您是想听真话,还是虚言?”
“哦?真话如何?虚言又怎样?”
“真话便是:若您执意立次子为储,这皇位,将来必与太孙无缘!”
“非但如此,届时朱家骨肉,必将再起萧墙之祸!”
“汉王性情,确与您相似。然论及权谋机变,他远不及您万一!”
“殿下请看,您膝下三子,表面兄友弟恭,实则各怀心思,皆觊觎储位。”
“若立太子高炽为储,他身为长兄,心存仁厚,尚可容得下两位弟弟。”
“若真立了汉王……以其心性,日后必酿滔天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