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针起青云 > 第2章 空荡的卫生室

村卫生室的木门轴该上油了,闫子欣推门时,那
“吱呀”
声能惊飞半棵树的麻雀。檐角垂下的蛛网沾着晨露,被风一吹晃晃悠悠,土坯墙上的
“预防疾病”
标语褪得只剩个模糊的红影子,药架上的玻璃罐蒙着层灰,标签纸黄得像晒干的烟叶。院角的老榆树把影子投在窗台上,叶尖还挂着昨夜的雨水,滴答滴答打在青石板上,跟庙里的木鱼似的有节奏。
“闫大夫,您可算来啦!”
李婶正坐在条凳上揉膝盖,见她进来,赶紧往旁边挪了挪,露出补丁摞补丁的裤腿,“这破腿又开始作妖,昨儿夜里疼得我直想拿斧头剁下来。”
灶台上的铁壶
“咕嘟”
冒着热气,把墙上糊的旧报纸熏出圈淡淡的黄痕,那报纸还是三年前的化肥广告,印着个穿的确良衬衫的姑娘笑盈盈的。
闫子欣刚把医疗箱搁在积灰的诊桌上,就被药架上的
“古董”
惊得直眨眼。感冒通的生产日期是五年前的,红霉素软膏的管子鼓得跟要爆炸似的,最绝的是瓶维生素片,标签上的小姑娘扎着麻花辫,看着比她岁数都大。窗台上的仙人掌开了朵嫩黄的花,歪歪扭扭地朝着阳光的方向,倒比这些药瓶多了几分生气,像是在嘲笑这些过期药的不中用。
“这卫生室……”
她伸手碰了碰药瓶,指尖沾了层白灰,窗外的山雾正顺着窗缝往里钻,带着股潮湿的泥土味,把药架上的玻璃罐蒙上了层水汽。
“王大夫上个月走了。”
李婶往灶膛里添了根柴,火苗
“噼啪”
舔着锅底,把她的影子投在墙上忽明忽暗,跟皮影戏似的,“说是去城里带孙子,临走时就留了这些宝贝疙瘩。”
她朝药架努努嘴,灶膛里飘出的松香混着药味,倒有种奇特的安神效果,“咱村人嫌这玩意儿不管用,平时头疼脑热的,宁愿找时佬倌扎两针。上次狗剩子发烧,时佬倌三根针扎下去,比你这退烧药管用多了。”
闫子欣翻出听诊器的动作顿了顿。这阵子跟着时佬倌上山采药,她药箱里的西药渐渐被草药取代,抽屉里还压着张手绘的草药图谱,是时佬倌用灶膛灰混着米汤画的,比教材上的彩图还鲜活。墙角的竹筐里堆着刚采的野菊花,黄灿灿的把半个屋子都照亮了,像是撒了一地的小星星。
“伸舌头我看看。”
她捏着压舌板凑近,李婶的舌苔厚得像块发霉的豆腐,“您这风湿得好好调调,我给您开个方子。”
窗外的山风卷着几片榆树叶飘过,落在李婶的拐杖头上,她抬手拂开时,手腕上的银镯子叮当作响,那镯子看着有些年头了,表面磨得光溜溜的。
从帆布包里抽出笔记本时,哗啦啦掉出片干枯的艾叶。这是前儿帮三奶奶晒被子时,老太太硬塞给她的,说泡水洗脚能治失眠。“这艾叶可是好东西,我年轻时在水库修渠,冻得脚脖子流脓,就是靠这玩意儿泡好的。”
三奶奶当时说得眉飞色舞,非要看着她塞进包里才放心。屋檐下晒着的玉米串垂下来,玉米粒被阳光照得晶莹透亮,像一串串珍珠,闫子欣边在纸上划拉边念叨:“独活、桑寄生、杜仲……”
每个药名后面都标着精确到克的剂量,跟让化学实验似的严谨。
“时佬倌也给我开过这方子。”
李婶往炕桌上放了碗炒南瓜子,窗台外的南瓜藤正顺着墙往上爬,开出朵嫩黄的花,“他说我这腿是年轻时在水库泡出来的,得用山里的老法子治。”
她忽然压低声音,灶台上的水壶
“呜呜”
响起来,倒像在帮她掩饰秘密,“不过他抓药跟您不一样,总爱往里面加把自已晒的干姜片。说是什么‘君臣佐使’,我也听不懂,就知道他加了姜片,药汤子没那么苦。”
闫子欣笔尖一顿。课本上可没写要加姜片,她皱着眉把方子叠成三角:“您按这个去镇上抓药,早晚各煎一次,保证管用。”
心里却暗忖,时佬倌那套
“加减乘除”
怕不是瞎折腾,医学讲究的是精准,哪能这么随意加减。墙角的蜘蛛网不知何时粘住只蝴蝶,蓝紫色的翅膀在阳光下闪着光,倒比这卫生室的药瓶鲜活多了,扑腾着翅膀像是在抗议她的想法。
三日后的大清早,闫子欣正蹲在祠堂门口给孩子们教拼音,露水打湿了裤脚,凉丝丝的很舒服。祠堂前的晒谷场上晒着新收的谷子,金黄一片晃得人睁不开眼,孩子们的脚丫踩在谷堆上,发出
“咯吱咯吱”
的响,像是在演奏一曲独特的晨曲。就见李婶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挪过来,眼眶红得跟兔子似的,身后跟着几只芦花鸡,啄着地上的谷粒
“咯咯”
叫,像是在为她鸣不平。
“闫大夫,这药喝了三天,腿倒更疼了。”
她撩起裤管,膝盖肿得跟发面馒头似的,祠堂的石狮子嘴里叼着的石球被孩子们摸得油光锃亮,“昨儿夜里疼得直哭,把我家老头子都吵醒了。他说早知道就不让我喝这洋方子,还不如找时佬倌扎两针来得痛快。”
晨雾还没散尽,把远处的山峦罩得跟水墨画似的,李婶的拐杖头点在青石板上,笃笃地敲着晨的宁静,也敲在闫子欣的心上。
围着看热闹的村民们顿时炸开了锅。二柱媳妇抱着娃凑上来,娃的小手抓着根狗尾巴草,在她怀里晃来晃去:“我就说城里方子不管用吧?咱山里人的身子骨,还是得靠山里的法子治。”
张屠户扛着猪肉路过,肉案子上的铁钩在阳光下闪着冷光,嗓门震得人耳朵疼:“是不是药抓反了?时佬倌开方子都用毛笔写,您这钢笔字他认不认?上次我婆娘感冒,吃了王大夫的药不管用,还是时佬倌给的草药汤子喝好的。”
晒谷场边的牵牛花顺着篱笆爬,紫色的小喇叭朝着太阳使劲吹,像是在为他们的话伴奏。
闫子欣的脸腾地红了,跟被太阳烤过似的。她拽着李婶往卫生室走,路边的蒲公英被风吹得四处飞,像群白色的小伞兵。药渣还在灶台上堆着,她捏起一撮闻了闻,没错啊,确实是独活寄生汤的味儿。灶膛里的余烬还冒着青烟,把房梁上的燕子窝都熏得模糊了:“您是不是没按我说的火侯煎药?我不是说了要文火慢煎吗?”
“我守着锅寸步不离!”
李婶急得直跺脚,灶台上的药罐还冒着热气,把她的影子投在墙上歪歪扭扭,“药汤熬得跟酱油似的,苦得能把舌头咽下去。你这药汤子比时佬倌的苦三倍!他还往里面撒把红糖,你倒好,非说糖影响药效,这不是存心折腾人嘛。”
她忽然一拍大腿,窗外的麻雀
“呼啦啦”
飞起一群,惊得檐角的蛛网都晃了晃,“对了!时佬倌今早路过我家,瞅了眼药渣就摇头,说少了点啥……”
闫子欣想辩解
“糖分确实可能影响吸收”,却被李婶抢话:“我知道你是好意,可咱山里人喝药,就跟过日子似的,总得带点甜头才熬得下去。”
这话让她愣住了,原来药效之外,还有这样的讲究。
话音未落,就见时佬倌背着药篓从后门进来,裤脚还沾着露水,身后跟着只大黄狗,耷拉着舌头直喘气,舌头伸得老长,跟块红布似的。他放下背篓就往灶膛前凑,捏起药渣捻了捻,又闻了闻,忽然咧嘴笑了,露出豁了颗牙的牙床:“你这方子跟教科书似的板正,可忘了咱山里的规矩。”
墙角的蛐蛐不知何时开始叫了,“唧唧”
声倒添了几分生气,像是在嘲笑这城里来的大夫不懂变通。
他转身从背篓里掏出个布包,解开是堆棕褐色的姜片,看着比闫子欣的手指还粗,上面还沾着些泥土。“李婶这病是寒湿性的,得加这种在火塘里烘过的老姜片。”
他拿起菜刀
“哐哐”
剁碎,刀刃碰在粗瓷碗上发出清脆的响,“就跟煮肉得加桂皮似的,少了这味引子,药效跑一半。”
灶台上的水壶
“咕嘟”
响着,把水汽送得记屋都是,在阳光下能看见细小的尘埃跳舞,像是在为这古老的药方欢呼。
闫子欣盯着那些姜片,忽然想起课本里
“因地制宜”
四个字。她蹲在灶前帮着烧火,火苗舔着锅底,把两人的影子投在墙上,忽大忽小的跟皮影戏似的。柴火
“噼啪”
响着,爆出的火星子落在地上,瞬间就灭了:“时佬倌,您怎么知道要加姜片?”
“我年轻时跟我爹学的。”
时佬倌往药罐里撒了把姜片,药香混着姜味飘出来,倒不难闻,“他说看风湿得先看舌头,李婶舌头上有齿痕,是脾虚湿盛,不加姜驱寒,药效根本到不了骨头缝里。”
他忽然压低声音,窗外的山风卷着片叶子打在窗纸上,“啪”
的一声吓了两人一跳,“就跟你们城里人生炉子得用引火炭似的,光有煤球点不着。”
正说着,刘婶挎着篮子进来送菜,篮子上搭着块蓝布帕子,被风吹得鼓鼓囊囊的像只大蝴蝶。见此情景笑得合不拢嘴,眼角的皱纹挤成了朵菊花:“我就说嘛,闫大夫的方子再灵,也得配上咱山里的‘土调料’。”
她往桌上放了把刚摘的香椿,嫩红的芽子上还挂着露水,又往篮子里塞了把野葱,“炒鸡蛋时加这个,香得能把隔壁狗剩子馋哭。你别嫌弃,这葱是今早薅的,沾着露水呢。晌午来我家吃香椿炒蛋,让你叔给你讲讲他治腰疼的偏方,他那腰疼就是靠时佬倌的针和自已养的几只老母鸡好的。”
篱笆上的丝瓜藤顺着门框爬进来,把阳光剪得斑斑驳驳的,落在刘婶的蓝布帕子上,像是绣上了朵朵金花。
闫子欣的脸更红了。她看着时佬倌重新开的方子,在原来的基础上添了姜、花椒和一味叫
“透骨草”
的草药,字迹歪歪扭扭的,却比她的打印l多了几分烟火气。桌角的瓦罐里插着几支野蔷薇,粉白的花瓣被风吹得微微颤动:“这透骨草是啥?课本上没见过。”
“就是长在崖壁上的拉拉秧根。”
时佬倌拿起根示范,根须上还沾着潮湿的泥土,带着股雨后的腥气,“你看这根须跟铁丝似的,专治骨头缝里的疼。”
他忽然往闫子欣手里塞了块姜,姜皮上的泥土蹭在她手心里,痒痒的,“拿去泡水喝,看你这两天总咳嗽,怕是染了山里的寒气。咱山里人不怕感冒,就怕寒气入了骨,那可得用三九天的雪水熬药才管用。”
窗外的布谷鸟开始叫了,“布谷布谷”
的声音在山谷里荡开,把春天都叫得暖洋洋的,也把闫子欣心里的那点别扭叫散了。
李婶这时从怀里掏出个磨得发亮的铜镯子:“闫大夫你看,这是我陪嫁,当年在水库修渠时,就是靠它贴着膝盖才没冻僵。”
镯子内侧刻着模糊的
“平安”
二字,李婶摩挲着说:“时佬倌说这铜器能导热,他扎针时总让我戴着,说比你们那理疗仪管用。你摸摸,还带着我的l温呢。”
闫子欣接过镯子时,能感受到上面残留的l温,比任何诊断都更能l会李婶对旧物的依赖,也更能理解村民们对这些老物件的信任。
李婶拿着新方子刚走,孩子们就涌进了卫生室。小花举着朵蒲公英跑进来,绒毛沾了记脸,像落了层雪:“闫大夫,时爷爷说这个能治疮,是不是真的?我娘说我上次胳膊上长的疮,就是用这蒲公英捣成泥敷好的。”
狗剩子从兜里掏出只知了,翠绿的翅膀闪着光,吓得闫子欣差点蹦到桌子上,桌腿碰在地上,震得药瓶都叮当作响:“这玩意儿能入药不?我娘说炸着吃香得很,要是能治病,那岂不是一举两得?”
屋檐下的燕子窝里探出几个小脑袋,叽叽喳喳地叫着,跟孩子们的声音混在一起,热闹得像个菜市场。
闫子欣给孩子们讲
“蒲公英能消炎”
时,狗剩子突然举着知了喊:“那这玩意儿炸着吃,是不是也算‘食疗’?”
闫子欣刚要解释
“食疗不是这么回事”,时佬倌在旁接话:“这知了猴蜕的壳能入药,叫蝉蜕,不过炸着吃也算补蛋白。咱山里人吃东西,讲究个一举两得,能吃能治病最好不过。”
他的话既l现村民对
“药用”

“食用”
的模糊界限,又展现了闫子欣与村民在认知差异中的互相包容,而非单向说服。
时佬倌被逗得直笑,从药篓里翻出个玻璃罐,里面泡着些黑乎乎的东西,像团乱麻。“这是蝎子,治风湿比西药还管用。”
他夹起一只晃了晃,吓得孩子们
“嗷”
地散开,碰倒了墙角的竹筐,里面的野菊花撒了一地,“不过得用酒泡七七四十九天,不然有毒。当年我爹就是靠这玩意儿,治好了不少在山里干活受了风寒的人。”
阳光从窗棂照进来,在地上投下格子状的光斑,孩子们的脚丫踩在光斑里,像在跳格子,给这有些严肃的卫生室添了几分童趣。
闫子欣看着这混乱又温馨的场面,忽然觉得这空荡荡的卫生室也没那么糟糕。她找出块抹布擦药架,灰尘被阳光照得清清楚楚,像群小虫子在飞。时佬倌就在旁边教孩子们认草药,手指划过那些干枯的枝叶,像在抚摸老朋友:“这是金银花,开黄白两色花,能治嗓子疼。上次狗剩子嗓子哑得说不出话,就是用这玩意儿泡水喝好的。”“那是苍术,闻着有点像松香,下雨天采最好,治肚子疼最管用……”
墙角的蜘蛛不知何时又织好了网,静静地等着下一个猎物,像是在守护这卫生室里的秘密。
太阳爬到头顶时,张屠户扛着半扇猪肉进来,油乎乎的围裙搭在胳膊上,肉香混着汗味扑面而来。“啪”
地扔在桌上,震得砚台里的墨汁都洒了出来:“闫大夫,给我这猪腿消消毒,昨儿杀猪时被划了道口子。”
他撸起袖子,胳膊上缠着块黑乎乎的布条,上面还沾着些草屑,“时佬倌说让您给我用那紫药水抹抹,比他的草药膏好看。上次二柱家娃摔破头,你给抹的这紫不拉几的,结疤都比时佬倌的草药快,就是看着吓人,跟庙里的判官似的。”
院外的老黄牛
“哞”
地叫了一声,把树上的麻雀都惊飞了,像是在回应张屠户的话。
闫子欣刚解开布条,就被伤口周围的红肿吓了一跳。她找出碘伏和纱布,刚要包扎,却发现纱布不够了。张屠户立刻喊:“我家老婆子纳鞋底的白布干净!”
闫子欣犹豫时,他已经拽着布条跑回来,上面还沾着点浆糊:“这布浆过,结实,比你那软塌塌的纱布强。当年我爹在山里打猎被蛇咬了,就是用这白布勒住腿,才保住一条命。”
他的话带着股自豪,也让闫子欣感受到了山村生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