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顿医院
池念的整顿来得很快。
这天下午,急诊科送来位车祸重伤员。
外科主任会诊后直摇头,说手术风险超过90。
就算开了刀也未必能挺过术后感染,让家属做好心理准备。
没人敢接这烫手山芋。
谁都知道,这种手术成功了是奇迹,失败了就是一身腥。
周倩之恰好路过,隔着玻璃看了眼抢救室里的情形,轻描淡写的对身边的医生说:“尽力就好,别太勉强。”
言下之意,显然是放弃。
这话传到池念耳中时,她正在药房核对一批进口药剂。
她放下手里的清单,白大褂都没来得及系好纽扣就往抢救室走。
路过护士站时,她瞥见周倩之拉拢的几个骨干医生正聚在角落闲聊,话题离不开晚上去哪聚餐。
“备手术室。”池念的声音冷得像冰,“通知麻醉科,血库,十五分钟后准备手术。”
护士愣了愣,“院长,这”
“我说准备。”池念掀开抢救室的帘子,目光扫过心电监护仪上微弱跳动的曲线,“病人血压还没跌破临界点,还有救。”
这话一出,原本死气沉沉的抢救室突然有了动静。
几个被周倩之排挤到边缘的年轻医生闻声围过来。
其中一个戴眼镜的女医生小声说:“院长,我记得您发表过关于多发伤联合修复的论文,或许”
“你负责记录术中数据。”池念打断她,手指在伤员腹部快速按压,“小张,准备开腹止血钳,李姐,查颅内出血点的三维重建图。”
被点到名的几人都是平时没少被周倩之打压的。
有人因为拒绝帮她修改论文被穿小鞋,有人因为不肯站队被排挤出核心手术组。
此刻却像被点燃的火星,瞬间忙碌起来。
手术灯亮起时,周倩之带着人站在观摩室里。
她身边的男医生阴阳怪气的说:“院长这是想创造奇迹?我看是想赌一把吧,输了可就砸了仁心的招牌。”
周倩之没说话,手指无意识的摩挲着白大褂口袋里的钢笔。
她确实在赌,赌池念会顾忌风险放弃,赌这些医生会永远依附她。
可玻璃那端,池念握着手术刀的手稳得惊人。
开腹,止血、修复破裂的肝脏,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极致。
最惊险的是处理颅内出血时,伤员突然血压骤降。
观摩室里响起抽气声,周倩之甚至已经在心里盘算该如何安抚家属。
却见池念头也没抬,只对助手说:“肾上腺素1l,同时准备自体血回输。”
三个小时后,当最后一针缝合线落下,心电监护仪上的曲线终于平稳下来。
池念摘下口罩,额角的汗珠砸在手术服上,晕开一小片深色。
她对等候在外的家属比了个“ok”的手势。
转身时,看到那几个被她点名的医生眼里闪着光。
第二天一早,整个医院都在传这场“不可能的手术”。
有人说池念是拿命在拼,也有人说,这才是仁心医院该有的样子。
池念没理会这些议论,她让行政部把所有科室的绩效考评表重新审核。
把那些被周倩之压下去的科研项目调出来,交给有能力的年轻医生负责。
她还在医院设了个匿名信箱,专门收集医护人员的建议。
第一个收到的,就是关于夜班护士休息室空调损坏的投诉,她当天就让后勤部门修好了。
周倩之拉拢的人开始动摇了。
有人看到,那个总围着周倩之转的男医生,主动去药房帮池念搬刚到的试剂。
有人发现,被周倩之排挤的老主任,办公室里重新摆上了池念送的最新医学期刊。
隔天下午,池念刚结束一台门诊手术,就接到护士站的电话。
说周倩之带着几个医生在会议室等她,说是要讨论医院未来发展。
她走进会议室时,周倩之正站在白板前侃侃而谈,说要引进新的管理体系,优化科室结构。
见池念进来,她立刻停住话头,笑得意味深长,“池院长来得正好,大家都觉得,您最近太辛苦了,有些事我们可以多分担些。”
池念在主位坐下,目光扫过在座的人。
一半是周倩之的“自己人”,一半是昨天参与抢救的年轻医生。
她拿起桌上的手术报告,轻轻放在桌上,“发展的事不急,先说说这个。”
报告上是昨天那个车祸伤员的术后恢复数据,各项指标都在好转。
池念看着周倩之,“周医生觉得,这个病人能活下来,靠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