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太阳像个大火球,烤得地面滚烫。田里的粟米已经长到半人高,绿油油的叶片在风中舒展,抽出的穗子也渐渐饱记起来。林薇的心却随着这炎热的天气,一点点揪紧——入夏以来,雨水就少得可怜,地里开始缺水了。
“姐,粟米叶子都有点卷了。”小宝蹲在田埂边,看着叶片发蔫的庄稼,小声说。
林薇皱着眉,伸手摸了摸土壤,表层已经干得发硬。她起身看向不远处的水塘,里面的水也浅了不少,只剩下半塘。“看来得每天浇水了。”
从水塘到田地有段距离,家里又没有像样的水桶,林薇只能用两个破旧的陶罐,一趟趟地往田里运水。烈日当空,她的粗布衣衫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背上,晒得黝黑的脸上挂记汗珠,顺着下巴滴进干涸的泥土里。
小宝也提着一个小小的竹筒帮忙,虽然每次只能运一点点水,却跑得格外认真。姐弟俩顶着烈日,从早到晚,累得饭都吃不下。
这天傍晚,林薇正和小宝在田里浇水,王大爷扛着锄头走了过来。他看着地里的粟米,又看了看累得直喘气的姐弟俩,叹了口气:“这鬼天气,再不下雨,别说你们家的,村里好多地都要遭殃。”
“王大爷,您家的地还好吗?”林薇问。
“也够呛,”王大爷摇着头,“我家那几亩地离河近点,还能挑水救急,就是人熬不住。”他看着林薇,“丫头,你一个女娃家,带着个小的,哪经得住这么折腾?实在不行,就别硬扛了。”
林薇抹了把脸上的汗,笑了笑:“谢谢您王大爷,我再试试。这粟米都快灌浆了,现在放弃太可惜了。”
王大爷看着她眼里的韧劲,没再多说,转身回家扛了两个新水桶过来:“用这个吧,装得多点,能省点力气。”
“这怎么好意思……”林薇连忙推辞。
“拿着!”王大爷把水桶塞到她手里,“都是乡里乡亲的,客气啥?等你家粟米丰收了,给大爷送碗新米尝尝就行。”
林薇心里一阵暖流涌过,眼眶有些发热:“谢谢您王大爷,肯定给您送!”
有了新水桶,浇水省力多了。林薇还琢磨出个法子,在田埂边挖了条浅沟,把水塘里的水引到沟里,再从沟里往田里渗水,这样既省水,又能让土壤均匀湿润。
除了抗旱,防虫也是夏日里的大事。村里有些人家的庄稼招了虫,叶子被咬得千疮百孔。林薇早有准备,她把艾草、薄荷晒干,烧成灰撒在田里,这些草木灰有驱虫的效果,还能给庄稼补充钾肥。
她还带着小宝去山里采了些有特殊气味的草药,捣碎了泡在水里,过滤后喷洒在粟米叶子上。这法子是她从现代知识里学来的,虽然麻烦,却很管用——她家的粟米田里,虫害明显比别家少得多。
水塘里的鱼也长大了不少,银色的鱼鳞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林薇每天都会往塘里扔些青草、糠麸,有时还会把捕鱼剩下的鱼肠、鱼杂丢进去。看着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小宝总是很开心,说等它们再长大点,就能给姐姐补身l了。
院子里的菜地也没闲着,白菜长得郁郁葱葱,萝卜的叶子铺了一地。林薇摘了些鲜嫩的白菜叶,和着之前晒的腊鱼煮了一锅汤,鲜美的味道让小宝连喝了两大碗。
夏日的夜晚,暑气消退些,林薇会带着小宝坐在院子里乘凉。她给小宝讲着“外面世界”的故事,说有不用挑水就能浇地的机器,有长得比人还高的庄稼。小宝听得眼睛发亮,问:“姐,咱们以后也能有那些东西吗?”
“会的,”林薇望着天上的星星,轻声说,“只要咱们好好干活,日子总会越来越好的。”
她知道,丰收的希望就在眼前。只要熬过这最后的干旱,等到粟米灌浆饱记,今年的辛苦就没白费。夜风拂过,粟米田传来沙沙的声响,像是在回应她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