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莪之山——被神遗弃的禁地
“章莪之山”在《山海经·西山经》中被描绘为一座奇异而荒凉的山脉:“无草木,多瑶碧。所为甚怪。
章莪山不是山。
至少,在老猎户阿青的嘴里,它不是。他说那是一块被天神用巨斧劈开的、流着血的骨头。山上不长草木,因为血肉早已被抽干,只剩下惨白的、嶙峋的岩石。石头里藏着玉,一种蓝得像天空,却又冷得像冰潭的玉,叫瑶碧。可没人敢去挖,因为挖玉的人,都成了山的一部分。
我们这支队伍,是来寻玉的。领队的是从洛邑来的大官,姓赵,带着几十个精壮的奴隶和一车铜贝。他听说了瑶碧的价值,便不信邪,说这世上没有铜贝买不通的鬼神,没有刀剑砍不开的邪祟。
阿青是本地唯一的向导,他浑浊的眼睛看着赵大人那身光鲜的皮裘,像在看一个死人。他只说了一句话:“大人,章莪山里,有个东西在听。”
赵大人哈哈大笑,说他老糊涂了。
我们进山的莪之山的魂,是这片被神明遗弃的土地的法则。它没有善恶,没有目的。它只是存在在那里,用它的声音,它的力量,维护着那片死寂的秩序。
从那以后,我再也听不清任何清脆的声音。每一次听到石块相撞,每一次听到铜铃轻摇,我都会浑身一颤,仿佛又回到了那座不生草木的、白色的山上。仿佛又看到那团燃烧的火焰,和它身后,那五条在死亡阴影中缓缓摆动的尾巴。
先秦的迷雾与信仰
在遥远的先秦时期,一个被后世称为“轴心时代”的开端。那是一个尚未被理性完全照亮的年代,天地间充记了未知与敬畏。对于当时的人们而言,山川湖泽并非简单的地理景观,而是神灵、祖先与异兽的居所。每一座高山都可能通向天界,每一条大河或许都潜藏着龙神。
在这个时代,“天命”与“鬼神”是人们理解世界、解释命运的核心概念。周天子虽为天下共主,但其权威日渐式微,各路诸侯为了土地、财富和权力相互征伐。青铜礼器上铸刻的饕餮纹,既是王权的象征,也是对未知邪恶的威慑。人们相信,人间的秩序与自然的秩序息息相关,任何对自然界限的僭越,都可能招致神罚或鬼祟。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像《山海经》这样的典籍应运而生。它并非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神话小说”或“地理志”,而更像是一部包罗万象的“世界说明书”或“巫师手册”。它记录了山川走向、奇珍异宝,也郑重其事地描述了栖息其间的异兽与神灵。对于古人来说,《山海经》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对真实世界危险的警告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