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建 “士兵信息检索卡”,铜制标签分五等战功
隆冬的宁远卫滴水成冰,陈原的情报房内却热气腾腾。他看着工匠们将废铜熔铸成薄片,心中计算着成本
——
每张铜制标签需耗铜半两,八百三十三名士兵,共需四百一十五两。
“大人,这标签真要刻上战功?”
总旗摸着尚未刻字的铜片,“当兵的只认斩首数,这劳什子数字,他们看得懂?”
“斩首数是死数据,我要的是活数据。”
陈原递过刻刀,“五等战功:一等‘破阵’,二等‘先登’,三等‘护粮’,四等‘预警’,五等‘守械’。每个等级对应不通的阿拉伯数字,1
到
5,简单易懂。”
第一块标签刻的是王胡子,陈原亲手在背面刻下
“3”——
萨尔浒之战中,他护粮有功。当王胡子接过标签时,铜片在阳光下闪烁,他盯着上面的
“3”
字发愣:“这比老子的腰牌还亮堂!”
接下来的十日,情报房成了刻字铺。陈原让每个士兵亲自挑选标签样式,在正面刻上姓名,背面刻战功数字。他发明了
“战功累计制”:累计三等战功可升为伍长,二等战功可获免税,一等战功可面见熊经略。
某日,火铳手张老三缴获了后金的军旗,陈原当场在他的标签上刻下
“2”——
先登之功。张老三摸着发烫的铜片,眼中泛起泪光:“俺爹当一辈子军户,从没见过这么亮堂的记功牌!”
随着标签制度的推行,宁远卫的军容为之一变。士兵们开始主动报告敌情,因为他们知道,每一次有效的预警,都可能在标签上多一道刻痕。陈原的情报房里,“士兵信息检索卡”
按兵种、战功分类存放,像极了现代数据库的索引系统。
腊月廿三,熊廷弼巡视宁远卫,看着整齐列队的士兵胸前的铜制标签,惊叹道:“以前看士兵,只分强弱;现在看标签,便知谁善骑射,谁通火器,谁能在雪地行军。”
他转头对陈原笑,“你这不是记功牌,是会说话的数据!”
当晚,陈原在情报房整理标签数据,发现火铳手的战功多集中在
“3”
和
“4”,骑兵的战功多为
“2”
和
“1”。他立即调整部署:让擅长
“破阵”
的骑兵担任前锋,善
“预警”
的火铳手负责断后。
雪夜,当后金小股骑兵偷袭宁远卫时,早已埋伏好的火铳手用三轮齐射将其击退。陈原看着战报上的
“零伤亡”,摸着手中的检索卡,忽然想起在现代写过的用户画像
——
每个士兵,此刻都是他数据画像上的一个坐标,清晰、准确,充记力量。
新年的钟声在辽东响起时,情报房的墙上,已挂记了按战功排序的士兵名单。阿拉伯数字在烛光下闪烁,像极了夜空中的繁星。陈原知道,这些小小的铜片,正在重塑明末军队的评价l系,让数据管理的力量,第一次在冷兵器时代崭露锋芒。
而他,这个来自未来的程序员,正用手中的刻刀和炭笔,在明末的军户名册上,写下属于数据的传奇
——
那些曾经在键盘上跳动的数字,此刻正在铜片上、在草纸上、在舆图上,编织出一张前所未有的战争大网,网住的,是整个辽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