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自己的筋骨。
天幕留下的这句话,让六大时空,再次陷入沉思。
“驼峰航线”的悲壮,让他们明白,求人不如求己。
可……路在何方?
天幕,没有直接给出答案。
而是用一段快速剪辑的黑白画面,将华夏战场的全面困境,血淋淋地,铺陈在所有帝王面前。
正面战场。
一座又一座大城市,相继沦陷。
无数装备精良的军队,在错误的指挥下,被成建制地消灭。
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速胜论”的幻想,彻底破产。
后方。
“亡国论”的思想,如同瘟疫,在流离失所的民众中蔓延。
无数人,看不到希望。
他们或麻木,或绝望,在饥饿与死亡的边缘挣扎。
整个华夏,仿佛一艘正在沉没的巨轮。
天幕,提出了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
【打,打不赢。】
【降,不甘心。】
【华夏,路在何方?】
这个问题,如同一块巨石,压在所有人的心头。
大汉,未央宫。
汉武帝紧握双拳,指节发白。
他一生征战,从未有过如此憋屈,如此无力的感觉。
“战!为何不战!”
他低吼道。
“纵使流尽最后一滴血,也决不向倭寇低头!”
但他的话语中,透着一股悲壮的绝望。
……
大宋,开封府。
赵匡胤长叹一声。
他仿佛看到了当年,面对契丹铁骑时,大宋的无力。
“战与和,从来都是一道难题。”
“只是后世这道题,太难,太难了……”
就在所有人都被这股绝望的气氛,压得喘不过气时。
天幕的镜头,缓缓拉回。
拉回了那座位于黄土高原深处的,凤凰山窑洞。
与外界的喧嚣、混乱、绝望,形成鲜明对比。
这里,只有寂静。
一盏昏黄的油灯,是这里唯一的光源。
那个高大的身影,背着手,在狭小的窑洞里,来回踱步。
他的脚下,是一片磨得发亮的土地。
他的面前,是堆积如山的战报、地图,以及各种中外书籍。
他时而驻足,凝视着墙上的地图,一看就是几个时辰。
时而拿起一份战报,眉头紧锁,陷入沉思。
天幕,给了他一个极近的特写。
那双深邃的眼眸里,没有迷茫,没有绝望。
只有冷静的分析,和穿越时空的推演。
仿佛整个华夏战场的过去、现在、未来,都在他的脑海中,进行着无数次的沙盘演练。
这个过程,没有一句旁白。
却营造出一种巨大的,令人窒息的仪式感。
六大时空的帝王们,全都屏住了呼吸。
他们隐隐感觉到。
一个足以改变一切的答案,即将诞生。
终于。
在不知多少个不眠之夜后。
那个身影,停下了脚步。
他缓缓坐下,拿起一支普通的毛笔,蘸满墨水。
在粗糙的草纸上,奋笔疾书。
那一刻。
天幕之上,风云变色。
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如同惊雷,如同闪电,骤然显现。
【论持久战】
轰!
这三个字,仿佛拥有无穷的魔力。
让所有看到它的人,都心神剧震。
持久战?
这个词,并不新鲜。
但由这个人,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写出来,却仿佛被赋予了全新的,神圣的意义。
天幕,没有枯燥地念诵条文。
它用一种所有帝王都能理解的方式,将这部著作的核心思想,“可视化”地,展现在他们面前。
首先,是一个巨大的,动态的沙盘。
沙盘上,代表樱花国的红色箭头,气势汹汹,长驱直入。
代表华夏的蓝色箭头,节节败退。
旁白的声音,冷静而清晰。
【《论持久战》明确指出,樱花战争,既不会速胜,更不会亡国。它,必然是一场持久战。】
【并且,这场持久战,将分为三个阶段。】
沙盘上,出现了第一行字。
【第一阶段: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
旁白解释道:“这个阶段,敌人是强的,我们是弱的。我们的任务,不是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要利用我们广阔的国土,最大限度地消耗敌人,拖延敌人。”
画面上,蓝色的箭头,不再是溃败,而是有计划地,交替掩护着后撤。
每后撤一步,都会在沿途设下埋伏,破坏道路,坚壁清野。
红色的箭头,虽然还在前进,但速度越来越慢,箭头也变得越来越细,越来越分散。
它就像一头公牛,冲进了一片巨大的泥潭。
大唐,太极宫。
李世民,这位兵法大家,眼睛猛地一亮。
“以空间,换时间!”
他脱口而出。
“妙!实在是妙!”
“避其锋芒,诱敌深入,使其师老兵疲,后勤不继。此乃兵法之上策!”
他看着天幕中那个运筹帷幄的身影,眼神中,第一次露出了棋逢对手的兴奋。
沙盘上,出现了第二行字。
【第二阶段: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
旁白道:“当敌人占领我们大片土地后,它的兵力将被严重分散,后勤线被无限拉长,攻势必然会停止。它将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保守。而这个阶段,就是我们的机会。”
沙盘上,红色的箭头,果然停止了前进,变成了一个个固定的据点。
而蓝色的箭头,则化整为零,变成了无数个小箭头,在敌后广泛出击。
之前天幕中出现过的“地道战”、“麻雀战”、“破袭战”,在这一刻,全都有了理论依据。
它们不再是“流寇”行径。
而是持久战第二阶段,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们像无数只蚂蚁,在不断啃食着红色巨兽的身躯。
大明,奉天殿。
朱元璋看得拍案叫绝。
“高!实在是高!”
“正面打不过,就去他娘的背后捅刀子!让他首尾不能相顾,日夜不得安宁!”
“这才是打仗的精髓!”
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当年,带着红巾军,与元军周旋的影子。
但他知道,天幕中这个人的理论,比他当年的做法,要系统百倍,高明万倍。
最后,沙盘上,出现了第三行字。
【第三阶段: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
旁:【随着我们在敌后力量的不断壮大,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敌我力量的对比,终将发生逆转。那时,就是我们战略反攻的开始!】
沙盘上,无数蓝色的箭头,从四面八方,汇聚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向着红色的据点,发起了总攻。
红色的箭头,节节败退,最终,被彻底赶出了沙盘。
整个推演,清晰,流畅,逻辑严密,令人信服。
六大时空的帝王们,这些自认为是战略大师的人,在这一刻,全都沉默了。
他们的脸上,是如遭雷击般的震撼。
他们的内心,是醍醐灌顶般的通透。
汉武帝刘彻,这位穷其一生都在追求“速胜”的雄主,缓缓坐下。
他看着天幕,眼神复杂。
他想起了自己当年,为了打击匈奴,数次倾国之力,深入漠北。
虽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也让大汉元气大伤。
他喃喃自语:“若当年,朕也懂得以空间换时间,以持久对速决……大汉的子民,或许就不用付出那般惨重的代价了。”
他第一次,对自己的战争理念,产生了怀疑。
他看着那个窑洞里的身影,由衷地叹服。
“朕,善决战。”
“而此人,善决国运!”
草原金帐。
成吉思汗的脸色,前所未有的凝重。
他的蒙古铁骑,之所以能横扫天下,靠的就是“速战速决”四个字。
而《论持久战》的每一个字,都在瓦解他的战争哲学。
他能想象到,如果他的敌人,采用了这种战略。
他的铁骑,将会被拖死,饿死,消耗死在无尽的拉锯战中。
他指着天幕,对身边的儿子们,用一种极为严肃的语气说道。
“记住这个人。”
“他比我们遇到过的任何一个敌人,都更懂得,如何利用‘土地’的力量。”
天幕的旁白,在此时响起,充满了力量。
【《论持久战》,它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它更是一剂强心针,一盏指路灯。】
【它科学地预言了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彻底粉碎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思想。】
【它告诉所有在黑暗中挣扎的华夏儿女:我们,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一个能清晰指出未来道路的人,其形象,近乎于神。】
理论的光芒,照亮了整个华夏。
然而,天幕的画面,却骤然一转。
变得阴森,血腥。
旁白的声音,也变得冰冷刺骨。
【理论的武器已经铸成,思想的壁垒已经建立。】
【然而,纸上的推演,终究要用鲜血来验证。】
【被拖入持久战泥潭的敌人,不会坐以待毙。】
【恼羞成怒的他们,将发动一场旨在彻底摧毁“赤龙”生存根基的,惨无人道的大扫荡。】
画面上,出现了一张樱花国的作战地图。
上面用血红的汉字,写着这次作战的代号。
【烬灭作战】
镜头,最后定格在一个被大火烧成白地的村庄。
村口,一口干涸的水井里,倒插着一支,沾满血迹的樱花国刺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