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然刷视频看到了一个标题,就是笼养肉鸡养殖不能关注体感温度,体感温度关注多了鸡反而养不出来。当时我就呵呵了,不用问,也不用多研究,这是卖药的小姐姐发的!人心险恶,人心不古啊!看到还有真听真信,敢听敢信的养殖伙计,让人感觉是又好气又好笑!
今年的养殖环境变化较大,不论是外界天气气候的高温高热,还是鸡苗品质的不稳定性,还有就是养殖理念在行情不佳的反噬下,刻意但是过份的缩减养殖成本,主要就是用药成本的缩减,打乱了整个正常的养殖生态链条!在种种环境因素影响下,堂而皇之出现这种坑人害人的宣传,痛心疾首啊!
1
体感温度的概念
在三层笼养肉鸡养殖中,体感温度是影响鸡群健康与生产性能的关键因素,需结合环境参数与鸡群实际状态动态调控。以下从概念、影响、与看鸡施温的结合及总结四方面展开分析:
体感温度的概念
体感温度(又称有效温度)是指肉鸡实际感受到的综合温度,并非单纯的环境温度计显示温度,而是环境温度、湿度、风速、笼层位置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层笼养中,上层笼因靠近棚顶、受灯光或热空气上升影响,温度通常高于中层和下层;下层笼因接近地面、空气流通较慢,可能湿度更高。
相同温度计读数下,高湿度会降低鸡体蒸发散热效率,导致体感温度升高;适当通风则能带走热量,降低体感温度。
体感温度对鸡群健康的影响
肉鸡是恒温动物,体温调节能力较差,体感温度异常会直接影响其生理机能:
1.
体感温度过高(热应激):
鸡群表现为张口呼吸、饮水量激增、采食量下降,粪便变稀;
长期热应激会导致免疫力降低,易爆发呼吸道疾病、肠道疾病,生长速度减缓,料肉比升高,甚至出现热死鸡。
三层笼中,上层鸡群更易受高温影响,需重点关注。
2.
体感温度过低(冷应激):
鸡群扎堆取暖、缩颈闭眼,活动量减少,采食量增加但能量消耗大,生长迟缓;
幼雏期冷应激易导致白痢、呼吸道疾病,下层笼因温度偏低,雏鸡更易受影响。
3.
体感温度波动过大:
昼夜温差或通风不当导致体感温度骤升骤降,会破坏鸡群适应能力,诱发应激反应,增加发病风险。
体感温度与看鸡施温的结合
看鸡施温是养殖中的核心经验,即通过观察鸡群行为状态判断其实际感受的温度(体感温度),而非仅依赖温度计,二者结合才能精准控温:
1.
根据鸡群行为调整环境参数:
若鸡群在笼内分布均匀、活泼好动、呼吸平稳,说明体感温度适宜;
若上层鸡张口呼吸、远离热源,需增加上层通风或降低整体温度;若下层鸡扎堆、靠近热源,需提高下层局部温度(如增设地暖或调整风机方向)。
2.
结合笼层差异动态调控:
上层:重点关注降温,通过纵向通风、水帘降温降低体感温度,避免热应激;
中层:保持温度稳定,避免上下层温差传导导致波动;
下层:注意防潮(高湿度会升高体感温度),通过垫料管理、局部通风降低湿度,同时避免温度过低。
3.
兼顾湿度与风速的协同作用:
高温时,若湿度超过70%,即使温度计显示温度不高,鸡群也可能体感闷热,需加强通风(风速提高可降低体感温度);
低温时,湿度高会加剧冷应激(潮湿环境导热快),需先降湿(如使用除湿设备)再升温。
总结
三层笼养肉鸡的体感温度是环境温度、湿度、风速及笼层位置共同作用的结果,直接决定鸡群健康与生产性能。养殖中需摒弃唯温度计论,将体感温度的科学评估与看鸡施温的实践经验结合:通过观察鸡群行为判断其实际感受,针对上层易热、下层易潮冷的特点,分层调控温湿度和通风,确保各层鸡群体感温度适宜,从而减少应激、降低发病率,提高养殖效率。精准控温的核心在于让鸡感到舒适,而非机械遵循固定温度数值。
2
体感温度的认知
体感温度在三层笼养肉鸡养殖中,体感温度的科学认知、波动应对及鸡病处理是保障养殖效率的关键。需明确:体感温度对鸡群健康的不利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无法否定),但其影响可通过科学管理规避。以下从数值分析、认知纠偏、波动应对及鸡病处理四方面展开:
三层笼养肉鸡体感温度的数值分析与理解认知
1.
体感温度的数值参考(结合笼层差异)
体感温度需结合环境温度、湿度、风速计算(简化公式:体感温度≈实际温度+湿度修正值-风速修正值),不同生长阶段适宜范围及笼层差异如下:
雏鸡期(1-2周):适宜体感温度30-34℃。
上层笼:实际温度需比中层低1-2℃(因热空气聚集),若上层实际温度32℃、湿度60%、微风(0.3m/s),体感温度约33℃(适宜);若湿度升至80%,体感温度可达35℃(超标)。
下层笼:实际温度需比中层高1-2℃(因地面散热),若下层实际温度33℃、湿度70%、风速0.2m/s,体感温度约32℃(适宜);若风速降至0.1m/s,体感温度升至34℃(临界)。
中鸡期(3-4周):适宜体感温度26-28℃。
上层:实际温度27℃+湿度60%+风速0.5m/s,体感温度≈26.5℃(适宜);湿度70%时,体感温度升至27.5℃(仍可控)。
下层:实际温度26℃+湿度65%+风速0.4m/s,体感温度≈26℃(适宜);湿度超80%,体感温度升至28℃(临界)。
大鸡期(5周后):适宜体感温度22-25℃。
上层:实际温度24℃+湿度55%+风速0.8m/s,体感温度≈23℃(适宜);风速降至0.5m/s,体感温度升至24.5℃(可控)。
下层:实际温度23℃+湿度60%+风速0.6m/s,体感温度≈22.5℃(适宜);湿度75%时,体感温度升至24℃(临界)。
2.
核心认知:体感温度对健康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无法否定)
肉鸡体温调节能力弱(主要靠呼吸和体表散热),体感温度异常会直接导致:
热应激:体感温度超适宜值3℃以上,2小时内出现呼吸频率加快(正常20-30次/分钟,升至60次以上),24小时后采食量下降10%-15%,免疫力指标(如淋巴细胞数)降低20%以上,易诱发大肠杆菌病、呼吸道病。
冷应激:体感温度低于适宜值3℃以上,雏鸡扎堆死亡率可升高5%-10%,肠道蠕动异常导致消化不良,料肉比升高0.1-0.2。
波动影响:单日体感温度波动超5℃,鸡群应激激素(皮质醇)水平升高30%以上,发病风险增加2-3倍。
因此,否定体感温度对鸡群健康的不利影响是错误认知,科学管理的核心是将其控制在适宜范围。
体感温度波动的应对方案
体感温度波动多因昼夜温差、通风不当、设备故障导致,需分场景精准应对:
1.
短期骤升(如正午阳光直射、风机故障)
应急措施:
上层笼:立即开启纵向风机(风速提升至1-1.2m/s),水帘降温(水温控制在15-20℃),每10分钟监测一次上层体感温度,目标1小时内降至适宜范围。
全群:暂时减少饲喂量(避免采食产热增加),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每升水5g)+维生素C(每升水3g),缓解应激。
data-fanqie-type=pay_tag>
根本解决:检查棚顶隔热层(加厚至5cm以上),加装温度感应自动启停风机,避免人工操作滞后。
2.
短期骤降(如夜间降温、供暖设备故障)
应急措施:
下层笼:开启局部加热设备(如红外灯,每10㎡1盏),地面铺垫干燥垫料(厚度5cm以上,减少地面散热),关闭侧窗避免冷风直吹。
全群:提高饮水温度至25-30℃,添加葡萄糖(每升水8g)补充能量,1小时内将下层体感温度提升至适宜值。
根本解决:安装双路供暖系统(如燃煤+电加热),夜间每2小时监测一次温度,设置最低温度预警(低于适宜值2℃时自动启动备用热源)。
3.
昼夜温差大(波动3-5℃)
调控策略:
白天:根据上层温度提前开启通风,避免午后温度骤升;
夜间:采用阶梯式降温,每2小时降低1℃,避免一次性降温幅度过大;
笼层平衡:通过调整风机角度(上层多吹、下层少吹),缩小各层体感温差(控制在2℃以内)。
出现鸡病后的应对措施
鸡病多与体感温度异常导致的免疫力下降相关,需遵循快速诊断-对症治疗-环境改善原则:
1.
热应激诱发疾病(如呼吸道病、肠道病)
症状:张口呼吸、咳嗽、粪便稀溏、采食量下降。
处理:
立即降温:开启所有通风设备,水帘水温降至10-15℃,确保1小时内体感温度降至适宜值以下1-2℃(短暂低温缓解应激)。
药物治疗:呼吸道病用泰乐菌素(每升水0.5g),肠道病用硫酸新霉素(每升水0.3g),连续用药3-5天。
营养补充:饮水中添加电解质+氨基酸(每升水各5g),恢复体能。
2.
冷应激诱发疾病(如白痢、支原体病)
症状:雏鸡扎堆、腹泻(白色粪便)、打喷嚏、关节肿胀。
处理:
升温保暖:下层笼局部升温至适宜体感温度+1-2℃,保持垫料干燥(每2小时更换一次潮湿垫料)。
药物治疗:白痢用氟苯尼考(每公斤饲料0.2g),支原体病用强力霉素(每升水0.4g),疗程5-7天。
环境消毒:用百毒杀(1:1000稀释)喷洒笼具和地面,每日1次,减少病原体滋生。
3.
混合感染(因长期体感温度异常导致免疫力崩溃)
措施:
全群紧急接种(如新城疫、禽流感疫苗,根据当地流行毒株选择),同时使用广谱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磺胺间甲氧嘧啶)控制继发感染。
彻底检修环境调控设备,将体感温度稳定在适宜范围,连续3天监测鸡群行为(确保分布均匀、活动正常)。
淘汰重症鸡,避免交叉感染,对病死鸡进行无害化处理(深埋或焚烧)。
三层笼养肉鸡的体感温度需结合笼层差异、环境参数动态评估,其对鸡群健康的影响客观存在,不可否定。养殖者需通过数值监测与看鸡施温结合,精准控制体感温度;针对波动采取应急与长效措施,发病后快速对症处理,才能最大限度减少损失,提高养殖效益。核心逻辑是:环境稳定是基础,鸡群状态是指标,科学管理是保障。
3
看鸡施温
在三层笼养肉鸡养殖中,看鸡施温是通过观察鸡群行为状态判断其实际体感温度并动态调整环境的核心技术,是养殖者实践经验与科学管理的结合,对保障鸡群健康和养殖效益至关重要。以下从概念、认知、数据等多方面系统分析,并揭露否定这一技术的错误本质:
看鸡施温的核心内涵与科学认知
1.
概念
看鸡施温是指不单纯依赖温度计数值,而是通过观察肉鸡的活动状态、分布规律、生理反应等外在表现,判断其实际感受到的体感温度是否适宜,进而调整供暖、通风、湿度等环境参数的动态控温方法。其核心是以鸡为中心,让环境适应鸡的需求,而非让鸡被动适应固定的温度数值。
2.
科学认知
肉鸡是恒温动物,但体温调节能力差(无汗腺,主要靠呼吸和体表散热),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笼层的鸡对温度的感受存在差异(如三层笼上层易热、下层易冷),相同温度计数值下,湿度、风速的变化会导致体感温度显著不同(如28℃+高湿度=体感闷热,28℃+适宜风速=体感舒适)。
看鸡施温本质是对体感温度的直观判断,弥补了仪器监测的局限性(如温度计无法实时反映笼层微环境差异、湿度对散热的影响等),是以人为本养殖理念在畜牧业的体现。
看鸡施温的数据支撑与对鸡群的影响
1.
数据验证
雏鸡期(1-2周):适宜体感温度30-34℃。若鸡群均匀分布、活泼好动、采食正常,说明温度适宜;若扎堆尖叫(冷应激),24小时内死亡率可升高5%-8%,料肉比上升0.1;若远离热源、张口呼吸(热应激),采食量下降10%-15%,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增加20%。
中鸡期(3-4周):适宜体感温度26-28℃。若鸡群在笼内舒展身体、呼吸平稳,生长速度正常;若上层鸡扎堆(温度过低)或下层鸡喘息(湿度高导致体感过热),每周增重可减少50-80g。
大鸡期(5周后):适宜体感温度22-25℃。若鸡群安静休息、分布均匀,料肉比可控制在1.8-2.0;若因温度不适导致频繁活动或萎靡,料肉比可升至2.2以上。
2.
对鸡群的直接影响
正向影响:精准匹配鸡群体感需求,减少冷/热应激,使免疫力保持稳定(淋巴细胞活性提高15%-20%),发病率降低30%-50%,成活率提升5%-10%,养殖周期缩短1-2天。
反向影响:忽视看鸡施温,仅按固定温度调控,会导致鸡群长期处于亚应激状态,生长迟缓、抗病力下降,极端情况(如高温高湿+未通风)可引发批量死亡,损失率达20%以上。
看鸡施温的必要性、重要性与可行性
1.
必要性
-三层笼养存在显著的笼层微环境差异(上层与下层温差可达3-5℃,湿度差10%-15%),固定温度设置无法兼顾各层鸡群需求,必须通过观察鸡群状态针对性调整。
肉鸡不同生长阶段对温度的需求动态变化(每周需降2-3℃),且个体差异存在(如弱雏需要更高温度),看鸡施温能实现精细化管理,避免一刀切的弊端。
2.
重要性
是保障鸡群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应激是百病之源,通过看鸡施温减少应激,可降低70%以上因环境引发的疾病(如呼吸道病、肠道病)。
是提高养殖效益的核心手段:数据显示,采用看鸡施温的养殖场,每万只鸡可多获利3-5万元(减少死亡、提高增重、降低料耗)。
是养殖者技术水平的核心体现:相较于依赖设备,看鸡施温更能反映对鸡群的理解,是规模化养殖中人控不可替代的环节。
3.
可行性
操作门槛低:无需复杂设备,养殖者通过简单培训即可掌握观察要点(如分布、呼吸、活动量),结合日常管理随时调整,适合中小规模养殖场。
与现代设备兼容:可与温控设备结合(如通过观察发现上层过热,手动微调风机角度或开启局部降温),实现人工判断+智能执行的高效模式。
看鸡施温的观察点与操作点
1.
核心观察点
分布状态:
均匀分布→温度适宜;
扎堆聚集(尤其下层笼、热源附近)→温度偏低(冷应激);
远离热源、靠近笼边缘或风机→温度偏高(热应激)。
行为表现:
活泼好动、采食饮水正常→适宜;
缩颈闭眼、羽毛蓬松→寒冷;
张口呼吸、翅膀下垂、饮水量激增→闷热。
生理反应:
呼吸频率:雏鸡40-60次/分钟、成鸡20-30次/分钟为正常,过快(>80次)提示热应激,过慢(<15次)提示寒冷或疾病。
粪便状态:热应激时粪便稀溏,冷应激时粪便干燥(水分吸收过多)。
2.
关键操作点
雏鸡期:重点关注下层笼(易冷),若扎堆,可局部增加红外灯或调高供暖温度1-2℃;若上层鸡张口呼吸,适当开启上层通风(风速0.2-0.3m/s)。
中鸡期:平衡各层温度,中层为基准,上层温度高时加大通风,下层湿度高时垫料换干并减少地面洒水。
大鸡期:以鸡群安静为主,热时水帘+纵向通风结合(风速0.8-1.0m/s),冷时关闭侧窗并保持最小通风量(确保氧气的同时减少散热)。
揭露否定看鸡施温的险恶用心
看鸡施温是经过长期实践验证的养殖精髓,否定这一技术的言论本质上是误导,其险恶用心体现在:
1.
掩盖技术无能:部分从业者缺乏养殖经验,无法通过观察判断鸡群状态,便否定该技术的价值,试图用固定参数掩盖自身管理短板。
2.
推销不必要设备:少数设备厂商为推广全自动温控系统,刻意夸大仪器精度,贬低看鸡施温的必要性,诱导养殖场投入不必要的成本(而实际中仪器无法完全替代人工观察)。
3.
忽视养殖本质:养殖业的核心是养动物,而非操作设备,否定看鸡施温实质是背离以鸡为本的原则,将养殖简化为机械流程,最终导致养殖效益下降。
总结
看鸡施温是三层笼养肉鸡养殖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技术,其基于鸡群实际感受动态控温,是保障健康、提高效益的关键。无论是从科学原理、数据支撑还是实践效果来看,其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都毋庸置疑。否定这一技术的言论,本质上是对养殖规律的违背,最终损害的是养殖者的利益。养殖者应坚守看鸡施温的原则,将经验与科学结合,才能实现高效养殖。
4
笼养肉鸡的初心,本心,专心,恒心,正心
在三层笼养肉鸡养殖中,五心(初心、本心、专心、恒心、正心)是贯穿养殖全程的精神内核与行动指南,其本质是回归养殖本源,以鸡群健康为核心,通过扎实的细节管理和科学调控,实现养好鸡的终极目标。以下从五心内涵、实践路径及破立之道展开分析:
养殖五心:三层笼养的精神根基与行动准则
1.
初心:追本溯源,回归养殖本质
养殖的初心是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的禽产品,实现养殖者合理收益。三层笼养作为集约化养殖模式,其初心不是盲目追求规模扩张或短期暴利,而是通过科学管理提高单只鸡的生产效率,让每一只鸡在适宜的环境中健康生长。追本溯源,养殖的起点是尊重鸡的生理需求——肉鸡作为经济动物,其生长、发育、抗病的基础是满足温度、湿度、通风、营养等核心需求,脱离这一本质的养殖行为(如过度密养、牺牲环境换成本),终将偏离初心,导致效益反噬。
2.
本心:以鸡为本,聚焦核心需求
本心是一切管理围绕鸡群的实际状态展开。三层笼养的特殊性在于笼层差异(上层热、下层潮),鸡群在不同生长阶段(雏鸡、中鸡、大鸡)对环境的需求动态变化,以鸡为本就是拒绝一刀切的机械管理,而是像对待生命体一样观察其行为(采食、呼吸、分布)、感知其需求(冷热、舒适),将鸡的感受作为调整管理的唯一标准。例如,雏鸡扎堆时,本心要求我们优先提高局部温度,而非死守温度计数值;上层鸡张口呼吸时,本心要求我们立即加强通风,而非等待设备自动响应。
3.
专心:深耕细节,筑牢管理防线
专心是聚焦操作细节,杜绝粗放管理。三层笼养的环控、饲喂、防疫等环节环环相扣,任何细节疏漏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比如上层笼通风口角度偏差10°,可能导致局部风速不足,引发热应激;下层笼垫料更换延迟1天,可能导致湿度升高,诱发肠道病;疫苗接种时漏免1只,可能成为全群发病的隐患。专心要求养殖者眼里有鸡、手里有活——每天定时观察各层鸡群状态,记录采食饮水量变化,检查风机、水帘、供暖设备的运行细节,将小事做细、细事做透。
4.
恒心:长期坚持,对抗养殖惰性
恒心是坚守科学管理,拒绝短期投机。肉鸡养殖是周期性产业,环境调控、营养供给、防疫程序需要长期稳定执行:比如每周降温2-3℃的梯度不能因嫌麻烦而跳过;通风量随鸡群日龄增长的调整不能因怕费电而缩减;病死鸡无害化处理的流程不能因图省事而简化。养殖中,偶尔一次疏忽可能侥幸未出问题,但长期惰性必然导致风险累积——热应激对免疫力的损伤、冷应激对肠道的破坏,往往在1-2周后以疾病形式爆发,考验的正是养殖者的恒心。
5.
正心:坚守底线,抵制歪门邪道
正心是恪守养殖伦理,拒绝不良诱惑。养殖中存在诸多短期获利的捷径:使用违禁药物掩盖环境问题、降低饲料标准压缩成本、虚报养殖数据骗取补贴……这些行为看似划算,实则触碰法律红线和行业底线。正心要求养殖者明白:养好鸡的前提是养健康的鸡,产品安全是立足之本;同时,对行业内的片面宣传(如某设备可替代人工观察某药物能解决所有应激)保持清醒,不被误导,不盲从跟风。
践行五心:以细节与环控为抓手,保障鸡群健康
1.
做好操作细节:让以鸡为本落地
-
观察细节:每日分3次(早、中、晚)观察各层鸡群:雏鸡期重点看下层是否扎堆,中鸡期看中层分布是否均匀,大鸡期看上层是否有喘息;同时记录每笼采食量(偏差超过10%需警惕)、粪便状态(稀溏/干燥提示环境异常)。
-
饲喂细节:根据鸡群采食速度调整投喂量(雏鸡30分钟吃完为宜,大鸡不超过1小时),避免饲料积压霉变;饮水器每日清洗,确保水温(雏鸡25-30℃,成鸡接近室温)和水位(每只鸡0.5-1cm饮水空间)适宜。
-
防疫细节:疫苗接种前观察鸡群状态(健康时进行),接种后48小时内加强环境稳定(避免温度波动);消毒做到全方位无死角(笼具缝隙、地面角落、通风管道),不同阶段用不同消毒剂(雏鸡期选温和型,成鸡期可加大浓度)。
2.
统筹环控调整:破解三层笼养的温差难题
-
分层控温:以中层为基准,上层通过调整风机角度(斜向上45°)增加散热,下层通过铺设5cm以上干燥垫料+局部地暖(雏鸡期)减少冷应激,确保各层体感温差不超过2℃。
-
湿度与通风协同:雏鸡期湿度60%-70%(避免干燥脱水),但需配合最小通风(每小时换气0.5次)防闷;中鸡期后湿度降至50%-60%,通过纵向通风(风速0.5-1.0m/s)带走水汽,避免高湿叠加高温导致体感过热。
-
动态响应:根据鸡群行为实时调整——若上层鸡远离热源,立即提高风机转速;若下层鸡靠近热源,适当关闭侧窗减少冷风;阴雨天提前降低通风量,避免体感温度骤降。
破立之道:抵制不良宣传,打破错误观念
1.
抵制片面宣传的不良用心
行业中部分宣传刻意夸大单一设备或技术的作用,本质是误导养殖者忽视以鸡为本的核心:
-
宣称全自动温控系统可替代人工观察:实则设备只能监测固定点温度,无法感知鸡群实际体感(如高湿度下的闷热),最终导致应激累积。
-
鼓吹某添加剂能消除所有环境应激:应激的根源是环境不适,添加剂仅能缓解,无法替代环控调整,过度依赖只会掩盖问题。
这些宣传的险恶用心,在于让养殖者放弃主动管理,沦为设备或产品的消费者,最终损害养殖效益。
2.
打破旧有错误养殖观念
-
摒弃唯产量论:认为只要长得快,环境差点无所谓,实则忽视应激对肉质和抗病力的影响,最终因疾病导致更大损失。
-
摆脱经验主义:固守以前这么养没事,忽视三层笼养与平养的差异,不根据鸡群状态调整管理,导致老经验失效。
-
拒绝侥幸心理:认为偶尔一次温差大、通风不足没关系,殊不知肉鸡应激具有累积性,一次严重应激可能导致全群免疫力崩溃。
总结:以五心为魂,养好每一只鸡
三层笼养肉鸡养殖,看似是对环境和鸡群的管理,实则是对养殖者初心、本心、专心、恒心、正心的考验。追本溯源要求我们回归养好健康鸡的本质,以鸡为本提醒我们关注鸡群的真实需求,细节与环控是落实理念的具体抓手,抵制不良宣传、打破错误观念是扫清障碍的必要行动。
最终,养好鸡的标准,不仅是成活率高、增重快、料肉比低,更在于整个养殖过程符合鸡的生理规律,既实现养殖者的合理收益,也为社会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这,正是三层笼养肉鸡养殖的终极价值,也是五心精神的最终落脚点。